苏州舞台艺术在旅游载体中的作用

2023-09-05 19:58赵晴怡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演艺曲艺文旅

■赵晴怡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区域,与上海相邻,与嘉兴、湖州相望,西傍太湖,北依长江,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苏州拥有25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昆曲、古琴、吴歌、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含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多种艺术种类。单从舞台艺术方面来讲,就包括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不同门类。其中,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可谓是600 年古韵悠然,经过代代传唱,至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苏州曾作为吴文化的中心,拥有众多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更是驰名天下。同时,苏州旅游资源涵盖古典、现代、传统、时尚等多个领域,按照项目划分,则包含古镇建设、太湖山水、园林风景、吴文化古韵等。这些丰富的文旅资源仍处于开发过程中,潜能有待激活。

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它能够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同时,在将其与景区相联系时,又能够创造出全域旅游空间,借助戏曲旅游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实践过程中,可借助乡村戏剧节来展现,邀请不同地区的戏曲艺术表演队伍前来演出,积极推广乡村旅游文化的转型和升级,整个文化旅游节通常具有文化氛围浓厚等特征,能够为交流传播开辟出宽广的舞台。此外,在使游客获得丰富的休闲和艺术体验时,也会对戏曲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帮助。在加强对外交流传播过程中,借助戏剧主题园建设、戏曲节庆游等新形式,积极创建融合游览观光、赏戏体验、文化认同的新型旅游区,让传统戏剧文化与当前推广的旅游新形式融合起来。注重提升戏曲作品的创作引导过程,结合思想性、艺术表现力等方面,使戏曲资源和旅游特色联系起来,有效整合创作力量。通过广泛征集、培养专业表演队伍、积极选出富有代表性的戏曲文化作品,提升上述戏曲精品对旅游的影响力。文旅演出品质的高低与包装、加工、升级过程密切相关,要丰富戏曲文化内涵,对演出的形式予以创新,增强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较好的文旅产品通常具有不错的创意,戏曲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写意性、综合性优势,想要实现使旅游和戏曲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当找准契合点。从优秀的剧目、相关产品以及新兴的旅游业出发,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逐渐包装成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为戏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创意思维,IP 内容紧紧扣住文化和旅游结合,就是要把创造和消费结合,形成有内容的产品。而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创意。苏州舞台艺术在旅游载体中的展示,要提质升级、更新换代,要打造新的品牌,最重要的也是创意。文旅创意有两种,一种是有中生有,一种是无中生有。苏州文旅资源丰富,应当做好“有中生有”的文章。

目前,“旅游演艺”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形态,在两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双向赋能、价值共创的促进关系。借助演艺能够提升文旅产品的艺术表现力,极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吸引力,即在演艺有效融入旅游期间,彰显出文旅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与感染力。在“科技演艺”中,展示立体全景式的舞台效果,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在此条件下,配合周边休闲旅游项目,能够形成旅游产业链,表现出集群性特征。在达到集聚效果基础上,让演艺活动成为切入点,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同时,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演艺开辟出新的市场,有利于演艺的创作和发展。为了丰富游客的视觉、听觉体验,在演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对业态模式进行创新,文旅演艺和科技相结合,积极推动建设体现新科技的舞台。例如,可积极发展数字艺术、观演互动、智能开发、交互体验等,设计出相关的衍生品,充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为文旅产品赋能。在使用无人机、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将整个演艺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方面设计出新的花样,为游客创造出沉浸式的环境,以弥补传统舞台单调、缺乏表现力的缺陷。而夜间旅游无疑会使游客欣赏到城市的另一番风情,在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同时,拉近和游客的关系。夜间旅游属于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可助推城市旅游发展,将欣赏夜景和文艺演出结合起来,提升游客互动参与度。结合音乐会、舞会、戏曲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现出休闲特点,让游客感受到城市演艺的独特魅力。以往的夜间旅游总体上表演项目较少,文化气息并不浓厚,加上景区开放的偏少,游客的积极性不高。而在演艺融合的条件下,能够使夜间旅游更加“有戏”,在设计好特定的旅游线路后,形成“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模式,让游客拥有美好的文化旅游体验。

同时,在拓展“演艺新空间”形成集聚效应的条件下,要不断开阔视野,将文化演出为中心的旅游项目、活动进行组合,使其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多样化的场景、集聚化的演艺,充分展现出苏州评弹、昆曲等艺术魅力。实践过程中,以苏州地方戏曲为主线,将相关活动充分融入旅游服务业,最终打造成功能相对完善的旅游区,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为其构建完整的演艺景区体系。例如,应用“戏曲+园林”的形式,不仅展现出苏州园林的古情风韵,再配合苏州戏曲,让游客获得丰富的体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同时,整个演艺过程以景区实景演出为基础,对园林、公园的搭配元素进行集合,在强调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凭借互联网经济优势,创建起完善的产业链条。在推行景区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中,从不同方向出发,展现出主题公园、景区现场演出、旅游服务、互联网演艺的特征,在实现演艺进景区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美的“溢出效应”。

推进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参与机制。鼓励各类文艺院团、演出制作机构与演出中介机构、演出场所等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演艺等文旅项目。在将戏曲、曲艺和旅游融合发展期间,需要充分结合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在将舞台艺术表演与旅游景点展示相联系时,可以发挥出戏曲旅游的优势,以本地特色为引,将苏州地区的戏曲、曲艺文化进行挖掘,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色,通过查询戏曲资源,找出极富魅力的剧目,将戏曲艺术逐渐转变为旅游产品,使文旅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化,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以深度融合为目的,将文化与旅游融合成当前发展的新趋势,戏曲元素积极融入文旅产业,还有利于文旅产品开发、城市形象的塑造。

在戏曲、曲艺等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要树立正向引导的文旅品牌,积极提升文旅演出品质,无论是进景区演出还是推出新作品、新产品,都要保证质量、把握尺度,协调好非遗原真性保护与旅游体验开发之间的关系。针对旅游演出市场演出质量不高的问题,建议以职称为依据设立准入门槛,建立苏州旅游演艺人才库。针对散客需求,可实行网络点单预约,选择合适的演出时间和演员。在国有院团参与文旅演出方面,可将进景点演出等活动纳入院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提升文旅演出品质的关键在于打造精品,这也是有效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从增强戏曲作品的内涵层面出发,游客的审美观在不断进步,旅游已不再是表面上走马观花地观看景色,而是更加注重获得多层次的体验感受。在实践中,要积极开发戏曲表演为主的艺术节目,善于抓取游客的情感,在游客旅游观光期间能够主动接纳本地文化,增强对戏曲艺术的认同感。以苏州为例,可将昆曲、苏州评弹等地方戏曲、曲艺融入传统节日,使之成为根植于百姓生活与民间传统的“活”的文化。艺术节是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平台,艺术节走向文旅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必然,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提升城市能级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策略和手段。戏曲小镇、曲艺之乡的创建,塑造了一个个“诗意地栖居”的地域,不仅夯实了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传承发展的基础,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为戏曲、曲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在厚植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奠定了曲艺传统在文化中的特色地位。“曲艺之乡”的创建,有助于挖掘历史的纵深,呈现出吴江文化的深层底蕴。

猜你喜欢
演艺曲艺文旅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文旅照明的兴起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