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齐鲁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3-09-05 19:58檀晨露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齐鲁思政音乐

■檀晨露

当前,高校对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各个学科、各类课程中积极融入思政内容。音乐教育教学则加大了对互联网资源、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力度,积极拓展各类音乐文化活动,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导向作用。而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其中,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孕育出了姜太公、管仲、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并开创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各大学派,弘扬着爱国精神、人道精神、创造精神等。齐鲁音乐文化在这样浓郁的历史氛围中蓬勃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别,具有较高的思政价值。因此,推动齐鲁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齐鲁音乐文化综述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结合。齐文化讲究革新、鲁文化重视传统,它们共同在山东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齐鲁文化分别以姜子牙和周公为代表,他们都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也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遵贤尚功的德政;文化上推行顺应风俗、简化礼仪的开明政策,军事上姜太公擅谋略、精骑射,通用兵之道。鲁国深受曲阜殷商文化影响,并坚持以周礼治国,同时以仁德思想为中心,将三纲五常铭刻于心。在殷商文化与礼乐文化相辅相成的文化大背景下,鲁国成了儒家学派诞生与发展的温床。两国交好,且长期联姻,其政治、经济、文化上亦交往密切。因此,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文化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支独特且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

孔子正是出生并成长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推崇周礼并提倡以礼、乐治国,其音乐观念是他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思想方面,追求“尽善、尽美”的音乐思想;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的音乐教育理念中,“仁人、爱人”是其出发点也是核心部分,强调人的内心情感与道德伦理。此外,孔子的乐教思想中认为音乐有“治心”之用。即君主要想贤能开明,就要重视其音乐教育对民心的引导、感化与道德的建设作用,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乐教思想及音乐功能的认可与重视。

当然,齐鲁还孕育了很多其他著名的音乐文化。例如,汉代《相和歌》中的名曲《梁甫吟》《东武泰山》都是齐地的土风弦歌。从沂南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七盘舞”和角觝百戏印证了汉代鲁地民间歌舞的景象。隋唐时期的乐俑以及宋元的杂剧俑也是鲁地民间音乐繁荣兴盛的历史证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音乐体裁也源自齐鲁之地,如山东琴书、山东筝曲皆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又如传统民俗艺术之一的山东秧歌,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喜悦与激动之情的民间舞蹈艺术。

二、齐鲁音乐文化的思政元素

首先,孔子在音乐思想方面,“尽善尽美”是其因《韶乐》提出的对于美与善的看法,他认为善是在一定的规范下,体现出人所特有的品行与教养,甚至是尊严。而“美”讲究纯净和谐、中正雅致。从思政的角度来看,“尽善尽美”对人的主观意识与外在言行起到引导与规范作用;在音乐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乐对塑造人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念与“仁人”的培育层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君子”既要有纯粹质朴的天性,又要修得斯文儒雅的气质,二者中和才可达成。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否能够理解和感受音乐,对一个人的“仁”之精神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而丰厚的音乐底蕴和音乐修养则是成就一个人成为“君子”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齐鲁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它们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极为丰富。其一,汉代相和歌《梁甫吟行》似有挽歌的痕迹,但根据所描述的内容来看,实则为一首咏史的题材。其内容既表达了对“三士”的同情与痛惋,又讽刺君主听信小人谗言杀害忠良,同时表达对宰相晏子在其位、却不谋其事的谴责。从思政层面出发,则表现为应恪守职责、保持本心、独立思想且高风亮节。其二,宋元杂剧是一种集说唱、词曲、话本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剧本内容更是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例如,山东杂剧作家康进之对于水浒戏的创作《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就成功地塑造与歌颂了李逵疾恶如仇的农民英雄的形象,又以“负荆请罪”颂扬了其豁达胸襟与非凡气度。这些丰富的剧情内容,以直观的方式传达给人民,从而实现“高台教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最后,像是山东琴书、山东筝曲、山东秧歌也都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山东琴书是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内容分为:其一,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围绕忠、义、善、孝等方面;第二,来自传统文学作品,也是对社会及生活的反映;第三,在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爱国爱民以及赞扬劳动精神的题材。山东筝曲也是典型代表,表现为华丽柔美、刚劲明亮的艺术特点,曾有“弹筝奋逸响,新生妙如神”之描述。山东秧歌是农民生活情趣的体现,从严格的表演程式上看,是对儒家礼乐等级制度的秩序体现;从社会与生活的角度看,又是对劳动精神的赞颂以及人们对美丽和谐社会的追求。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齐鲁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

(一)确立课程理念,建立齐鲁思政体系

要将齐鲁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首要的就是确立好课程理念与目标。基于齐鲁音乐文化的思政元素,建立起专门的齐鲁思政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借鉴齐鲁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乐教思想中相关理念立为授课宗旨。

例如,其一树立“有教无类”的乐教观念,即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尽心尽力地教导每一个学生。在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中来说,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内涵,不论层次、不论水平、不论年龄、不论地位地教导学生。在备课期间,从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做起,做到细致细心,使任何阶段的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音乐教育。其二,建设“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特点,以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开发每个人的独特性。其三,用音乐教学传递“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即含蓄且适度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树立起以“和”为核心的外在审美态度,对待任何事物皆以和为善,不偏激、不冲动。另一方面达到内在的“中和”,以君子为追求目标,使得灵魂升华,达到感性舒畅且理性完备的内在和谐状态,即树立好用音乐教育影响和改善不良风气的产物,使得人心和谐归一,达到中和之美。

以齐鲁音乐文化中的多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设立出课程目标,并将多元化的理念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以乐教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思政体系。从而使学生感受齐鲁地区的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与精神,彰显出齐鲁的地域性教学特征,又达到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教化意义。

(二)丰富课程内容,挖掘齐鲁思政元素

在确立课程理念之后,就需要将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内容完善,使得教学过程充分体现齐鲁音乐文化的特质。因此,我们可以选取齐鲁音乐文化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或音乐作品,从历史背景、音乐鉴赏等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

其一,从历史背景出发,选取最能显出齐鲁大地音乐文化风格的相关内容来启迪学生。如通过学习山东琴书的经典作品《草帽记》,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围绕“善”和“义”的主题展开。故事中,李香姐路遇陌生人仗义相助,彰显其善良、仁德;黄奉先高中状元后,仍未忘记承诺、回乡娶妻,是其“义”的体现。以此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寓意、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音乐。其二,从音乐鉴赏入手。如可以选取山东筝曲的相关作品,将曲谱、音视频结合起来进行赏析。像是山东筝曲代表作品《高山流水》中所体现的大山之秀丽、流水之潺潺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人之风骨、心境之高雅,以此来提醒学生要有心怀天下与大气洒脱的深远志向与淡泊情怀。

将齐鲁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中,用音乐文化资源联合的手段,深度挖掘它们的内涵、意义等背后的思政元素,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理念。

(三)增设教学板块,开展齐鲁音乐活动

齐鲁音乐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既具有强烈的乡土色彩,又有丰厚的实践性价值。因此,我们应增设多角度的教学板块和开展多元化的齐鲁音乐活动,使学生体验齐鲁音乐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

首先,增设齐鲁音乐文化宣讲活动板块,邀请民间艺人或音乐传承人进校开展讲座、进行演出等。使学生亲眼、亲身地感受在流传过程中齐鲁音乐文化的变化与革新,切实推动齐鲁音乐文化入脑、入心。其次,设定主题与目标,开设“闲暇时间、感受音乐”的教学活动板块。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周末走进民间、走近地方,对齐鲁音乐文化相关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如曲阜的祭孔大典、商河秧歌古村文化节等。回校后在课堂上分享,将沉浸式体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既普及了齐鲁音乐文化,又能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开展实践音乐会、比赛活动等,将学生所切身学习到的、加入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同时,以多样化的展演形式,如打造校园音乐文化角落,借助校园各处风景实现“景乐合一”的新兴特色展演。此外,还可以将相关音乐活动海报、节目单等在校园张贴、分发,做到真正地将齐鲁音乐文化融入整个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

在多种教学活动环节,注重结合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历史积淀,将齐鲁音乐文化切实融入各个场景中,以展现其魅力与特色,打造涵养学生素养的文化氛围。

(四)提升教师素养,创新齐鲁思政模式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度、音乐技能的实操性、音乐活动的实践价值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力与创新力,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开辟新兴思维模式和创新实践力,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首先,教师应深度地了解并发自内心地热爱齐鲁音乐文化。对于相关的音乐理论做出系统的研究,整合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延伸知识层面。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发挥其内在思政价值。其次,教师可以走近地方或专业类院校与音乐文化活动进行专项学习。如采取高校与高校的互动联合模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齐鲁音乐文化学习氛围。或委派相关教师深入地方,探寻民间留存的珍贵齐鲁音乐文化,针对性地对某类音乐风格与特色进行研究,打造专题式教学。最后,组建科研队伍,打造出齐鲁音乐文化教学科研团队,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思政挖掘并写作相关论文,并结合齐鲁音乐文化的深层意义,打造出独有的齐鲁思政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整个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学生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引领人,也是学生心灵涵养的铸魂人,承担着“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的重任。因此,只有高校教师在完善自身素质、提升自我素养的大前提下,才能更深入地开展齐鲁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创新齐鲁音乐文化思政模式,达到深度开展课堂、真情感染学生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齐鲁音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其意蕴深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有着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相符合的育人价值。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可以依托于齐鲁音乐文化的摇篮,确立好课程理念,建立起以孔子乐教思想的相关音乐文化精髓为宗旨的齐鲁音乐文化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探究齐鲁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并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挖掘思政元素;增设教学板块,开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对齐鲁音乐文化的深度认知,开创齐鲁教学思政模式。从而在将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弘扬与传承的同时,全程、全方位地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全员的素质培养与育人完备。

猜你喜欢
齐鲁思政音乐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齐鲁声音
音乐
齐鲁书社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