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2023-09-06 12:58黄惠琳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崖州唱腔民歌

黄惠琳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关键字】崖州民歌;传统音乐;演唱特色;非遗音乐文化

据相关资料记载,崖州民歌是以崖州地区客人(汉人)方言咏唱而形成的拥有地域性受众群体的汉语民歌,自成一体并成为海南地区的古老优秀歌种。2006 年,崖州民歌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崖州民歌的内涵丰富、题材多元、形式多样,通过音乐演唱将崖州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地理环境、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表达出来,在作品中体现出崖州人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景象。崖州民歌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与多源头民间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其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吸取中华文化最甘甜的乳汁,成长为当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崖州民歌特点概述

崖州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海南省的独特地理位置、民情风俗、语言体系均有重要联系,发展至今,崖州民歌依然是该地域内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崖州民歌的主要代表作有《送别歌》《擂台招亲》《梁生歌》《高燕真》《孟丽君》《驻春园》等等,尽管不同的代表作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但总体来说,崖州民歌具有以下特征:

(一)浓郁的地域特色

崖州民歌是指崖州地区用客语方言咏唱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崖州民歌由于不受演唱地点限制、易学易唱、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色而成为当地人格外喜欢的一种民俗文化。崖州民歌的演唱与本地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音乐形成的基础,正是建立在崖州方言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独具韵味的情感表达。崖州民歌在演唱中具有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形成了较高的辨识度与独特性。不仅如此,崖州民歌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历史风情,崖州民歌的形成与发展围绕当地的风土人情展开,透过崖州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其内在丰富的地域特征,更直观地感受当地民众生存繁衍的历史气息。

(二)丰富的题材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缩影,因此民歌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流传至今,崖州民歌仍然涵盖了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彩的艺术内涵。题材涉及历史人文、传说神话、教育故事、婚姻爱情、生产生活、未来期盼等等,歌词演唱的内容丰富,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通过演唱形成教育功能。如《送别歌》表达了情侣之间依依不舍的分别场景;《梁生歌》的题材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描绘;《审情》是取材于母亲与女儿的机智对答的生活歌;《张生歌》体现了人生短暂、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教育意义;《回乡感怀》表达了对父母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令人心生感慨。

(三)悠久的历史

尽管崖州民歌并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起源时期,但根据研究发现崖州民歌的确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种类。宋朝时期,大量汉族人涌入海岛,将优秀的汉族文化带入崖州,推进了崖州汉语诗词的积淀,这对崖州民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崖州民歌的研究分析判断,崖州民歌兴起于宋代,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民众精神面貌,成了反映崖州民间历史的活化石。崖州民歌与古崖州的民间文化息息相关,其作品能够体现出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审美,崖州民歌的变迁正是地域文化的变迁,在悠久的历史中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四)严谨的格律

崖州民歌又被称为“崖州诗经”,这是因为崖州民歌中蕴含着严谨的韵律,同样这也是崖州民歌区别于其他民歌的典型特征。崖州民歌的韵律不仅仅体现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更对相应的平仄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送别歌》中的“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站在罗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我们从唱词中便可以看出词语的对仗,第一、二、四句结束的“分”“闷”“痕”押韵为温韵“un”音,在句尾平仄相对,构成崖州民歌格律上最突出的特点。崖州民歌虽受诗律影响,但不是对诗律的原样搬用,而是根据内容表达和咏唱形式的需要对古诗律有所取舍,从而保证轻松活泼又不约束思想。从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音韵还是脚韵,都体现出了和谐自然、朗朗上口的格律特点。

二、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崖州民歌是崖州地区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是诗歌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受众在演唱中可以获得文学与音乐的双重审美享受。崖州民歌一般采用崖州或黄流腔调演唱,具有自成一派的演唱体系和独具一格的腔调、旋律、形式以及音韵。声乐演唱艺术同样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崖州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更多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接下来笔者将以崖州民歌代表作《送别歌》《梁生歌》《审情》为例,从咬字、唱腔、曲调、情感四大音乐要素入手对其演唱特色展开分析:

(一)咬字

方言是民歌地域符号的代表,具有普通话不可替代的作用。崖州民歌需要用方言来演唱才能凸显其特色。自古以来,崖州人都把崖州民歌称为“歌”,这里“歌”的方言读音与崖州客语方言“呱”与“官”的读音相同。“歌”的方言表意是民歌,表音就是客语方言的“呱”或“官”的读音。因而,唱崖州民歌也被俗称为“笑呱”“笑官”。“笑”在俗语环境中就是“唱”,其动义就是开怀咏唱之意。“摇篮呱”“风流呱”等则是对崖州民歌唱腔、体裁、内容等不同形式的俗语表述。在演唱中,对于咬字的处理应当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清晰地传递歌词内涵,二是不受方言的干扰而形成自然的发音效果。崖州方言中大量的字在发音时变成了闭口音,这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在咬字的过程中切忌咬得太死,可以通过将字头靠后并结合上哼鸣以形成具有空间感的效果。

(二)唱腔

崖州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崖州民歌文化积淀丰厚,语言入俗,乡音浓重,并且内容多、题材广、唱腔美。崖州民歌正是通过演唱风格中的咬字吐句、旋律润腔来体现乡音方言的特色美。大体上可将唱腔分为五种:长篇叙事歌唱腔(俗称大朝歌腔)。这种唱腔可用“崖州乡音”民乐曲作为伴奏音乐。乐器一般采用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如二胡、三弦、唢呐、笛子、扬琴等;情歌腔(俗称风流腔、答歌腔),是长歌常用的基本唱腔;摇篮歌腔是最通用的唱腔,适用于多种内容,是当地民众所熟悉的唱腔,情意深且爱意浓;特殊句型的唱腔一般有三七句和长藤句唱腔,如《梁生歌》:

山青青,鸟结群飞山难阻;

水绿绿,鱼相引游浪恶拦。

猿辽焦,园中果熟任猿摘;

蜂贯串,枝上花不奈蜂何。

低低坡,坡到这低都没水;

高高岭,岭到这高既出泉。

一路行,看不尽,树木逢春又鲜畅。

三七句多用于离情述别、倾心诉情、重音叙唱。长藤句到第三句时采用多句叠吟、押韵作结的唱法,整个唱段略有快板说书、评书说唱的味道,最后一句以唱来押韵,使整个唱段又恢复到崖州民歌的本来韵味,意蕴悠长。

(三)曲调

崖州民歌具有固定的曲调,尽管作品均有固定基调,但在各种唱法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每个人的唱法既有共同点,又具有个人风格。常言:“一曲千家唱,巧妙各不同。”崖州民歌之美正是体现在独具特色的音韵之中,如《审情》:

母问:阿香近来娘亲问,昨夜后门是谁开?

你在床上与谁讲?你送谁个出后门?

女答:侬行近去答娘问,昨夜后门风打开。

侬睡床上与梦讲,梦送梦魂出后门。

这属于对唱的演唱形式,在演唱中通过母女对唱来描绘场景。在常见的对歌曲调中,一般先拉长腔,接着才往下唱,内容多为你问我答、你唱我和,对歌场面十分热烈,是民间文化生活的乡音绝唱。这首《审情》展示了崖州民歌曲调的幽默与俏皮,在作品中体现出了崖州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及追求。

(四)情感

不论是何种演唱形式,就民歌发展的自身规律而言,最引人感叹的便是作品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崖州民歌同样也是如此,在崖州民歌的演唱中通过演唱者的真情表达来形成情感共鸣,如作品中的婉转含蓄之美、质朴率性之美、高尚崇高之美等等。崖州民歌最早是文人墨客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实际的情感表达也是含蓄的、保守的。通过最为自然、朴实的叙事以及对内心情境的描写,巧妙地将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演唱出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演唱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显示出深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送别歌》:

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

站在罗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

崖州民歌代表作《送别歌》简单深沉,全曲仅有4 句28 个字,却感人至深。第一句“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此句并没有独特的表达,但仅仅一个“闷”字便把心中的担心、顾虑、不舍表现出来,看着情人越走越远,已经没有心情继续相送。正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紧接着第二句“站在罗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情人已经渐渐远去,可女子依然不舍地站在路边,呆呆地看着尘土掩盖了情人的脚印痕迹。在演唱过程中,音乐旋律的发展同样也和词曲的意境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将“捻”字进行重点处理,达到细腻感人的情感表达效果。

三、结语

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娱乐方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遭遇到了挑战。崖州民歌的发展应遵循传统规范,同时也可以有所创新。崖州民歌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也经历过不同的排斥与打压,然而这些终究没有阻断崖州民歌的持续发展,这与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以及演唱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崖州地区的民众是听着崖州民歌长大的,对崖州民歌有着深厚的感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后,崖州民歌将以坚定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笔者希望崖州民歌能得以春风化雨、枝繁叶茂,从而实现长远发展,更期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欣欣向荣,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猜你喜欢
崖州唱腔民歌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藤县水上民歌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