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培养路径刍探

2023-09-06 05:42曾彦锦
成才之路 2023年24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曾彦锦

摘要: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从教学内容而言,首先可从历史纵向视角理解“四个选择”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其次,可从历史横向视角理解“三个为什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从教学方法而言,可通过运用“凝练主题,多元整合”和“凝练教学视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整体性思维;路径;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4-0129-04

当代大学生处在“新时代”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相互交织的时代,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高校思政课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整体性思维提供了有效路径。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培养进行探讨。

一、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的必要性

首先,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这说明当今时代正处于“新时代”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相互交织、高度重叠的背景之下。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所提出的新定位[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自然时间节点与社会事件节点双重叠加的宏大历史判断[3]。可见,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的都是宏观历史视角下的时代变化。这就使得处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起能够从宏观层面思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把握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历史整体性思维正好满足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因为历史整体性思维是一种将历史要素按照一定的联系或逻辑组成整体知识或结构,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认识历史的思维方式[4]。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有利于他们发现世界变化要素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能够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社会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和社会,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5]。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背景的必然选择。

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帮助其树立“大历史观”的基础和关键。当代大学生要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论审视历史,其基础就在于构建起自身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一方面,大学生有树立大历史观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6]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会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掌握大历史观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大历史观的方法论强调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索,串联起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并基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多层次整体,考察事物发展的现实背景世界[7]。这与强调“部分回归整体”,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历史,寻找历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串联在一起,进而发现内在历史规律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不谋而合。可见,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促进其构建“大历史观”的基础和关键。

再次,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形成正确历史观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肩负的任务,就要引导大学生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使得大学生树立历史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历史观。要让大学生从宏观视角把握历史规律,就要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将发生的历史事件放入历史长河中去审视、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9]可见,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对高校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探寻具体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培养方法和路径。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主要载体,其中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为主阵地[10]。所以,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应当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层面进行挖掘和探析。

1.教学内容层面

首先,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历史纵向视角理解“四个选择”,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即可通过将“四个选择”放入整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进行认识和把握。一方面,可将“四个选择”分别放入对应的整体时空之中,培育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例如,在讲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时,应引导学生从1840年中国近现代史开端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视角来看待“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整体时空视角下,才能将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苦求索与“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长时间的历史实践与检验中作出的必然选择,从而建立起从宏观、整体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思维意识。又如,在讲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102年的党史历程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时空视域来认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一方面,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以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还是当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打赢新冠疫情“遭遇战”,都说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原因。这为大学生从整体历史视角思考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支撑和要素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中国共产党放入102年的党史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进行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整体考虑,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宏观视角思考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整体性思维。

在讲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两大关键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纵向时空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无论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还是改革开放的选择都是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11]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所以,只有让学生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放入70多年的新中国史中进行分析,放入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奋斗、发展史中进行总结,才能在宏观把握近代历史内在逻辑的过程中建立起历史整体性思维。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历史时间为主线整体审视“四个选择”,从而把握“四个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一是“四个选择”在历史纵向时间维度上存在必然联系:必须先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与中国无产阶级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能具有理论、阶级以及组织基础;必须先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从而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且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四个选择”本就相互关联,相互贯通。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无论是以“三大改造”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果。可见,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本就是相互贯通、相互关联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整体纵向把握“四个选择”,能让学生在理解历史和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其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建立起历史整体性思维,懂得从宏观视角来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其次,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历史横向视角理解“三个为什么”,即引导学生从历史横向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一方面,大历史观本就是一种世界史观,一种总体史观。[12]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全球视野以及横向空间视野进行审视、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历史横向视野理解“三个为什么”,是要求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国际视野中进行横向比较,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横向的宏观视野,从而建立起从“社会共时性”角度进行整体思考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例如,在讲解“三个为什么”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结合抗击新冠疫情时事,进行横向对比,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一是通过对各国防疫政策的横向对比,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其自身的先进性,客观认识中国和世界,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内心深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引导学生在横向把握全球格局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抗疫”,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进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中国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成为最早抗疫成功的国家,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其中缘由,除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外,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懂得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执政规律和社会变化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进而再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时代大考面前彰显自身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可见“三个为什么”本就是一个整体,学生以全球横向视角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不仅有利于构建整体性思维,还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树立历史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

2.教学方法层面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可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首先,可通过凝练主题、多元整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纲要”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宏观视角入手,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统一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之下,也可着眼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统一于中国救亡图存和近代化探索的主题之下。同时,教师要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从整体视角发现相关历史事件的共通性。以后者为例,在近代化探索的主题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的过程。第二,这几次探索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以及思想层面的近代化。第三,这几次探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教师采用凝练主题、多元整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

其次,可采取凝练教学视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論”)过程中,教师可将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囊括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视域之下,即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思想、理论都是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所面临问题,进行分析、实践,而后提炼形成的。在统一视域下,学生既能将相应的思想、理论置于历史背景、历史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思考,从社会共时性的横向角度理解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又能将其与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联系起来,依据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并从中发现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

三、结语

綜上所述,培养当代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既是构建大历史观的必然选择,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层面,以“凝练主题,多元整合”和“凝练教学视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视角审视、思考历史政治事件以及相关思想理论,从而在学习和实践运用过程中建立历史整体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21.

[2]郝明.“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探析[J].创造,2020(07):7.

[3]陈明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22(06): 73.

[4]鲁春梅.历史首考复习中学生整体性思维培养探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1:10.

[5]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6-57.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7]刘卓红,牟修新.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J].现代哲学,2022(04):45.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9]习近平: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

[10]张春梅.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探析———以高校思政课为中心[J].文教资料,2022(06):54.

[11]张丽娟,吴秀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历史思维[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0,40(02):6.

[12]王海威.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5):107-108.

[13]金灿荣.疫情之下的国际格局新变化[J].人民论坛,2022(02):14-17.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Centered Ar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Zeng Yanjin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4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odays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four choices" can be understood from a historical vertical perspect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secondly, the "three whys" can be understood from a horizont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use of methods such as "refining themes, integrating multiple elements" and "refining teaching perspectives, constructing knowledge system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istorical holistic thinking; path;knowledgesystem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