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2023-09-07 02:17麦晓欣
现代英语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麦晓欣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新视角。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转换,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

二、生态翻译学简述

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胡庚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将生态学融入翻译研究。 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就是说,翻译生态是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1]。 胡庚申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存目的是适应环境,选择依据是优胜劣汰。 一方面,译者要充分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该环境为一个多要素的生态系统,涵盖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另一方面,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选择翻译文本、策略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 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创新了传统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中国学者对构建中国译学理论的积极探索[2]。

(一)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需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各个元素及其动态变化,即语言环境、社会背景、读者审美需求、意识形态等方面。 同时,译者需有意识、能动地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翻译策略等,并进行译文审校和润色,不断适应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

首先,译者通常会将自身置于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翻译风格和能力的作品进行翻译。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是我国向外国读者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本,译者应担负起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准确译出中国过去一年的重点工作及其政治内涵,为外国读者正确认识中国搭建起重要桥梁。 另外,译者自身的个人经历、专业领域等也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其次,译者在进行具体翻译实践时,需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也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交际需求等,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3]。 例如,在进行新闻汉英翻译时,译者需准确传达新闻内容,根据传播目的、意识形态等需求,选择恰当译文。 因此,翻译是一个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运用的归化、异化等策略都是译者的能动选择,目的在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二)翻译过程的“优胜劣汰”

不同译者翻译同一篇文章,译文也会各有不同。 再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其中的一些表达并非每年都保持一致,如“各位代表”一词在2017 年译为Esteemed Deputies,随后几年则译为Fellow Deputies。 可见,随着翻译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译者需“重译”,这并非说明以前的译本已经不适用,而是不同时期的译者为适应不同时期的翻译生态环境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材料,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优化译文表达,这就是生态翻译学下译者发挥主体性、在翻译过程追求“优胜劣汰”的结果。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保障译文的质量,会不断打磨润色自己的语言,也就是修改、审校译文。 在不断推敲的过程中,译者运用相关翻译策略和方法,抛去和修改某些不恰当、不地道的内容,或增加有必要补充说明的内容[4]。 这样一来,译文文本才能延续其生命力,在“优胜劣汰”过程中更加完善。

三、生态翻译学与译者主体性

根据生态翻译学,关注“译者中心”是译者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有机循环过程。 “译者中心”原则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根据环境需要适应和选择。 生态翻译学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肯定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和翻译实践方式。

(一)译者主体性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谁来翻译”即“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始终备受争议,因此也产生出翻译单一主体论、翻译多主体论等译学观点。 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走向译者”的口号,袁莉也强调以译者为中心,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 相反,杨武能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翻译原文和译文是作者和译者的交流工具,属于客体。 他认为译文由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只不过翻译家是处于三者的中心位置。 许钧认为翻译是一项认识活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诚于译事”,克服偏颇的翻译观,寻求译者、作者、读者的视界融合[5]。 随着翻译研究不断深入,译者主体地位得以提高,译者从最初的“叛逆者”“透明人”等,演变成能动“操控”和“改写”原文的文化传递者,译者的主体身份慢慢得到广泛认可和彰显。 “译者中心”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而这种“译者中心”也是对“原文中心”和“译文中心”的一种平衡体现。

(二)生态翻译学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过程可视作一个多元素、动态的整体,译者借助各元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动态变化,充分展现其能动和创造意识,使译文保持自身意义和价值,适应翻译生态环境[6]。在此过程中,译者充当两种角色:一是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媒介,二是文本的再创造工具。 译者需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把握和加深自身对原作的多层次理解、定位读者对原作和译文的审美和精神需求,进行译文再创造,不断改善译文,提高翻译质量。 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全过程,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对翻译过程的“优胜劣汰”两方面。

(三)生态翻译学下译者主体性的限制

尽管生态翻译学倡导“以译者为中心”,但这一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翻译学下的译者中心论,一方面强调译者的能动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则强调译者的翻译素养和责任感。 虽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能力,但这并非随意之举,译者主体性受制于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材背景、读者审美需求等因素,因此译者不能以破坏该环境的动态平衡为代价而随意发挥主体作用[7]。

胡庚申认为,该限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事前预防,即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各项标准、规则等;二是事后追惩,译后对译文的评判、修改、审校等[4]。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需在遵循规则、适应环境的前提下,能动实现译者主体性。

四、生态翻译学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对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其中有很多表达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外宣材料语言简练、时效性强、准确忠实等,译者应采用转换法等翻译方法或增译等翻译技巧处理译文,准确表达其意思、传达其内涵,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 文章将以中国日报新闻《双面“绣”姑苏——人文经济视野下的苏州观察》(节选)英译为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一)语言维度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语言维度上,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充分了解原文背景,突破中英语言差异,选择恰当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内容和意义。

例1:从以人文为素养的文化自觉,到以人文为环境的文化自信,企业家崇尚实业、精益求精的信念已成为苏州鲜明的城市印记。

译文:The entrepreneurs in Suzhou transformed their belief fro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humanity to cultural confidence in humanity environment.They have advocated to be practical and strove for excellence, which has become a distinctive mark of Suzhou.

分析:这句话并无过多文化性词语,但需要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和逻辑关系的转换。 汉语是意合语言,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句子间,原文的逻辑关系是苏州企业家所追求的信念从文化自觉转变为文化自信,所崇尚的精神成为苏州鲜明的城市印记。 因此,译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转换法的翻译方法、增译的翻译技巧。 第一句增译主语,将无主句转换为有主句、状语从句转换为主谓句,符合英语的形合语言特点[8]。 第二句独立成句,用代词“they”指代上一句提及的企业家,将名词词组转换为主谓句,后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突出苏州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译文通过调整句子结构,符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语言维转换。

(二)文化维度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重双语文化的背景和意义,不仅要注意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且要深入整个文化系统中去理解。 因此,“文化模糊”也是重要的翻译方法之一。

例2:2500 年岁月沉淀出的昆曲、评弹和园林、苏绣,早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

译 文: Precipitated for 2, 500 years, Kunqu Opera, Pingtan (a kind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Suzhou),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Suzhou embroidery have been the distinctive symbol for the world to identify China.

分析:这句话中的昆曲、评弹、园林、苏绣都属于文化负载词,是苏州典型文化特色的载体,需要根据词语的含义和语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昆曲”“苏绣”这两个词在国外读者中已有可接受的译文,因此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译为“Kunqu Opera”“Suzhou embroidery”。 “园林”特指苏州特色的古典园林,而非泛指一般的园林,因此采用增译的翻译技巧,译为“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向读者准确传达该词的含义。 “评弹”一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译文,因此采用音译加释义的翻译方法,译为“Pingtan(a kind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Suzhou)”,填补了因文化和语言差异导致的“文化空缺”。 译文有效处理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符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文化维转换。

(三)交际维度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完成语言和文化维度的适应与选择,也要实现翻译的交际意图,调整原文结构、逻辑,以流畅通顺的译文向读者传递权威的信息[9]。

例3:苏州通过相关品牌行动,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 尤其面向年轻人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动漫电竞、沉浸式文化消费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译 文:Through relevant brand actions, Suzhou promote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particular,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 is prosperously developed in Suzhou for the young, such as cultural creativity,animation e-sports,immersive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other new business forms.

分析:这句话的交际意图在于强调苏州对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之举,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译文采取交际翻译的翻译策略、转换法的翻译方法,译文将方式状语主位化置于句首,强调了苏州所做的行动,同时进行词性转换,将动词“继承、融合”转换为名词词组,符合英语的形合语言特点[10]。 第二句话将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重点突出数字文化产业对苏州及当地年轻人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整原文语序和语态,译文进一步突出了苏州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做法对其他地区的重要借鉴意义所在,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译文通过转换句式结构和主被动语态,实现了交际意图,符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交际维转换[11]。

五、结语

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探究了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对译者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也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生态翻译学,译者应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完成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适应动态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的系统,译者主体性的适应和选择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切忌以破坏该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代价,随意发挥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宣传和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译者需要进行“三维转换”。 一方面准确忠实传达原文语言、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实现其交际意图,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使该系统的各因素形成良性关系,发挥译者主体性。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