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现状与发展

2023-09-07 16:51陈德森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11期
关键词:直升机救助救援

陈德森

(南海救助局,广东广州 510290)

0 引言

2019 年,李国平同志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指出在装备研发配备和技术应用方面,要加强水上救援装备建设,推动人工技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通信等在水上救援工作中的应用。应急救援装备技术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突发险情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样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应该进一步推动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的有效创新,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近年来,我国水上应急救援装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实践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果。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解决水上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关键装备技术的有效升级,为我国水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现状

1.1 通信监控装备技术

目前,我国救捞系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骨干通信网络,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视频会议和救援现场图像传输,同时也以水上应急救援为核心打造了更加专业的业务系统。除此之外,救助局和救助基地已经实现了VHF 通信系统的有效安装,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通信能力;我国的救助船舶也实现了通信技术的有效升级,如VSAT 船载设备、海事卫星C 站等设备实现全面普及,顺利完成了船载局域网的有效构建。同时,救助船舶上也装了相应AIS 船载终端设备,能够顺利连入海事系统,并且与动态监控终端实现有效对接,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不同救捞船舶的具体位置[1]。但是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对救助通信监控的建设工作仍然在持续进行,针对重点湖泊和重点河流的动态监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救捞系统的通信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提升,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仍然亟待完善,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尤其是下级救助机构的通信能力仍然需要提升。同时,受到通信环境和通信条件的限制,目前离岸通信能力较差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效率。

1.2 飞行救助装备技术

空中飞行救助的主要工具包括固定翼飞机、救助无人机和救助直升机。针对固定翼飞机而言,上海海事局与东方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租赁固定翼飞机实现有效的巡航。我国的救助直升机在长期救援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体系,目前,交通运输部所管辖的4 个飞行队共拥有26 架救助直升机,其中大型救助直升机具有更强大的承载能力,每架直升机能够承载24 名乘客;中型救助直升机具有更强的续航能力,并且随着技术的升级,进一步实现了通信技术和驾驶设备的有效更新,也能够为救援提供更加先进的救生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候的飞行,为水上救援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撑。救助无人机是近几年的新设备之一,主要包括DJI-M600 pro 和X6L-S 两种类型[2]。但是从目前的实战情况来看,我国所拥有的救助飞机数量仍然不足,尤其是在远距离巡航和搜寻方面存在捉襟见肘的现象,救助航空器的应用普及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水上救援应急体系的完善。

1.3 救助船舶装备技术

救助船舶装备同样是水上应急救援的关键装备之一,主要包括大型海洋救助船、中型海洋救助船、近海快速救助船/艇、近岸快速救助船/艇等。以南海、东海和北海救助局为例,目前共拥有30 艘大型海洋救助船、1 艘中型海洋救助船、10 艘近海快速救助船/艇和32 艘小型救助船舶,构建了以大型海洋救助船值班待命为核心、其他型号救助船舶辅助救援的救援方案[3]。我国的长江航务局也进一步加强了巡航救助船的建设工作,目前一共拥有275 艘巡航救助船。但是由于我国的海域和水域较为辽阔,在实践中救助船舶的数量仍然没有达到需求的标准,同时存在巡航救助船结构配备不合理的情况,其中的老旧船艇占比相对较大,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更新和换代,所配备的各类现代化救生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在一部分水域中进行应急救援时存在缺陷,影响了我国水上应急救援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水上应急救援体系。

1.4 深海搜寻探测装备技术

在我国目前的救捞系统之中,拥有6km 水下揽控机器1 台、500m 级Klein5000v2 侧 扫 声 呐1 台、3km 级ROV3 台,能够实现深远海的有效扫测搜寻,能够为我国深远海搜救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同时,随着水上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引入了6km 级无缆潜航器1 台、3km 级多波束测深仪系统1 台、6km 深海拖曳系统1 台、4km 级Kongsberg 便携式水下定位系统1 台,为我国深海搜寻探测装备系统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海域面积来看,渤海海域面积为7.7 万km2,最大深度为85m;黄海海域面积为38 万km2,最大深度为140m;东海域面积为70 万km2,最大深度为2717m;南海海域面积为356 万km2,最大深度为5567m。由此可见,南海和东海的平均海域深度超过了300m,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最为关键的海上运输航道,因此,我国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深海搜寻探测装备技术的有效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深海搜寻探测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为海上运输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及时进行响应,实现更加高效的水上应急救援[4]。

1.5 打捞船舶装备技术

我国救捞系统的不同打捞局纷纷推动打捞船舶装备技术的有效更新升级,截至2020 年,我国一共拥有不同级别的打捞工程船舶100 多艘,其中有68 艘拖轮、18 艘抬浮力打捞工程船、18 艘打捞工程船。同时,大吨位的起重船分别包括5000 吨位、4500 吨位和4000 吨位,大吨位的半潜式抢险打捞船主要包括3 万吨位和5 万吨位。在我国的打捞船舶上,分别配备了更加先进的打捞工具,能够进一步提升打捞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在整个长江干线上,拥有一艘1000 吨级的大型起重打捞船、一艘200 吨级的起重打捞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打捞装备整体能力仍然亟待提升,打捞装备的综合性能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打捞的效率也需要实现有效的提升,同时,打捞后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在我国沿海水域,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涌浪较大,现在所使用的浮筒和浮吊船难以保障打捞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船舶、船岸自动信息交换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救捞系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骨干通信网络,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水上应急救援需求的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通信网络的有效构建,推动船舶、船岸自动信息交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通信监控方面,目标是进一步实现整个通信监控系统的全方位覆盖,提升我国各内河水域和沿海水域的监控质量;进一步覆盖国际搜救责任海域,在内河关键航段以及沿岸100NM 的水域范围之内,实现整个通信系统的全方位覆盖。在船舶动态监控方面,推动船舶动态信息监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信息全过程的有效辨识、信息全要素的精准辨识,能够在离岸25NM 之内对我国海域范围内的所有1000 吨位以上船舶的动态进行全方位把控,对沿海区域各航路的实时动态进行高效识别,识别率达到80%以上;能够在离岸25NM 之内对我国海域范围内的所有200 吨位以上船舶的动态进行全方位把控,对沿海区域各航路的实时动态进行高效识别,识别率达到100%以上,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对国际航路的有效识别以及水上战略要道的有效识别,使识别率能够达到70%以上[5]。

2.2 中远程空中飞行救助装备技术

针对中远程空中飞行救助装备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实现飞行基地布局的有效完善,对目前我国的机场结构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按照搜救需求实现临时起降点布局的有效调整,推动我国沿海区域和内河区域内救助机场等设施的有效建设,为我国救助飞行基地格局的有效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救助装备的配置。根据我国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全天候值班待命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推动救助直升机数量和质量的有效提升,选择性价比更高、运行维护更加便捷、性能更加优越、飞行覆盖范围更广的救助直升机作为主要设备,实现大中型救助直升机数量的增加,并且进一步增加固定翼飞机的占比,确保每一个飞行救助基地都能够实现24h 待命,能够进一步支持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类先进技术的有效引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以军工直升机研发工作为核心,使军工直升机产业能够为民用救援直升机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我国中远程空中飞行救助装备技术的不断升级。

2.3 落水人员搜寻定位装备技术

针对落水人员搜寻定位装备技术的升级,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无人机搜寻试点工作基地的有效建设,使无人机能够在一般情况下实现搜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需要在救捞系统中进一步加强无人机搜寻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建立起更加强大的无人机搜救群,与救助船实现更加紧密的配合,提高全天候搜救的能力。另外,还需要配备搜救船舶船员的个人定位设备,确保到2035 年之前,我国所有搜救船舶上的船员都能够配备个人定位设备。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无人机搜寻的技术研究,实现无人机搜寻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动无人机各项功能的有效完善,促进搜寻感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无人机的抗风能力,确保无人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无人机的续航能力,使其能够完成24h 全天候的搜寻工作。除此之外,应该建立起以搜救直升机为核心、以搜救无人机为辅助的搜寻队伍,从而更好地配合搜救船完成应急救援工作,有效地提升搜救质量和搜救效率。

2.4 高海况下落水人员救助装备技术

高海况下落水人员救助装备设计关系到落水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海上人体保温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救生衣的科技水平,使其能够朝着自适应智能方向和超感知方向不断发展,同时能够根据落水人员的身体状态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需要进一步实现智能救生衣的全方位推广;针对无人化救助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进一步推动遥控智能救生机器人的有效研发和应用,能够在水域范围内对遇险人员进行自动识别,能够针对遇险人员采取自动救援工作。

2.5 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技术

我国基本上每年都会遭到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迫害,船舶很有可能会被巨大的海浪和凶猛的洪水推至超浅水域或者岸上,给救援工作带来不便,这就需要更先进的救助技术。

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技术的升级,需要结合我国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发展情况,研究升级指标构建原则,形成装备升级理念,制作出操作方便的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的设备模型,研发出一整套的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技术。

3 结语

水上救援工作不只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水上应急救援工作正在不断开展,暴露出水上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我国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创新关键装备技术,为我国水上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支持。立足于水上应急救援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强大优势,针对目前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手段,促进我国水上应急救援工作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水上应急救援响应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直升机救助救援
直升机?
紧急救援
直升机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3D打印大救援
水下救助抢险
水下救助抢险
救援行动
直升机取票
直升机很热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