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对策探究
——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

2023-09-08 13:36周金金
科教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概论思政特色

周金金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时间短,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教好这一课程是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018年,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随后各高校在思政课及其他专业课中迅速落实,取得系列成果。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开设好“新思想概论”课有助于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2 有助于创新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打造思政课“金课”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入手,国家也出台系列政策指导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教材改革创新。此前重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中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内容。从2019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重点高校及个别院校率先开设“新思想概论”课,到2021 年春季学期,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陆续通过选修的方式完成此课程的学习,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拉开序幕。但是,高职院校还未单独开设“新思想概论”课,思政课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改革与创新进展慢。故而,在高职院校开设好“新思想概论”课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全力打造高职院校思政课“金课”。

1.3 有助于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呈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势,但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深度学习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为有效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引领人,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好“新思想概论”课有助于教育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积极推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现代职业理念融入学生头脑。

2 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现状

2022 年8 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标志着“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启动,2022 年秋季学期,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全国各高校全面增设“新思想概论”课。从时间上看,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较晚,不足一年,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师资力量与水平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讲好这门思政课,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探究。

2.1 教学重难点逐渐清晰,配套教材逐步完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要求“三进”的重要工程,但高校单独开设“新思想概论”课的前期,未单独指定教材或专门发行教学书籍,仅在2018 年版和2021 年版的“概论”课教材中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包含相关内容。再加之没有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时难以找到突出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自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目标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了2023 版新教材,“新思想概论”课作为新时代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将形成单独配套教材。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已在2023 年春季学期继续开设“新思想概论”课程,因单独配套教材与教学大纲不足的系列问题已得到解决,天津市高职院校将在秋季学期继续开设。至此,“新思想概论”课程配套教材逐步完善,教学重难点也逐渐清晰。

2.2 教学对象深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应更注重科学理性研究,学会批判反思的深度学习。“新思想概论”课作为一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政必修课,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3],需要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具有深度学习能力。

在笔者管理、教授高职学生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其他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思想活跃、行动力强,但是平时阅读政治类书籍的基础较为薄弱,政治素养有待提高、深度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思政课的思路和视野存在短板,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课堂学习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引导高职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存在一定难度。

2.3 师资力量与水平亟待优化提升

自“新思想概论”课单独开设以后,具体怎么讲授,不同学校有不同安排,一般而言,承担这门课教学任务的单位是各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由于师资短缺,现有的思政教师除了承担“新思想概论”课教学任务外,还讲授其他多门课程,亟须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破解对授课教师的需求与教师短缺这一现实矛盾问题。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至少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储备,而现在的青年思政课教师缺的不是理论阐释能力和水平,而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容易出现照本宣科、与具体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学生听起来空洞无味,影响教学效果。

3 高职院校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对策

3.1 弘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讲政治是讲授‘新思想概论’课的第一要求”[4],须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高职院校开设“新思想概论”课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对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素材的整理要以官方发布的资料作为参考,在课堂上必须把权威政治表述作为教学的根本依据。

另外,强调政治性不等同于简单的政治宣传。该课程的讲授绝不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搬运,而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阐释,运用丰富的素材、案例,让学生能够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在思政课堂上讲出理论深度,突出其学理性。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多角度展开,用透彻的学理来阐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3.2 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辟教学新途径

为破解该课程教学内容广泛与更新较快等难题,需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创新中提升教学质量。该课程单独开设后,课时量已达标,但仍需在系统性教学内容上下功夫,重点做好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要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以前纯理论、满堂灌式的讲述,转变为“案例式”教学。目前,天津市海教园区内高职院校注重将最新的实践案例和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不断增强课堂互动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常讲常新,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的问题。

教学的载体和形式创新也能增强教学效果和宣传教育效果。思政课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载体和形式,积极开发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坚持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要继续提升优化线上教学的经验成果,作为当前线下教学的重要拓展和补充。要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课堂派”平台、“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学习资源以及QQ群、微信群等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角度了解课程内容。

3.3 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讲好“新思想概论”课离不开社会实践大课堂,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天津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近代革命传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实践教育基地,如: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觉悟社旧址等先后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外,天津市还专门打造了老字号现场教学基地,例如:海鸥手表、达仁堂药品、杨柳青木版年画、鸵鸟墨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老美华鞋业等数十个展示教育场所。这些都是津门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素材。

天津市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可以通过开发本土性经典案例、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去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教育基地、街道社区、企业单位,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深入了解天津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提出“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亲身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天津的生动实践,讲好“津门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创造性实践中开设好‘大思政课’”[5]。

3.4 优化师资力量,坚持系统培训,提升师资水平

天津高校近两年招聘、引进了一批与思政专业相关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不断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并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提升学历,优化师资力量。同时各高职院校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配足专门力量支持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高校间的集体备课、集体上课、相互听课、磨课竞赛,努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协同推进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深度交流互鉴。此外,依托天津市高校概论课协同创新中心,持续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新上线的2023 版教材讲授的使用培训,让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思政课讲授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解决学生的认知空白,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