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09 10:51孙宏晔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定风波群文古诗词

孙宏晔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必然途径。群文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质效的有效形式,有助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更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经典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古代文人学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独特情思与哲思,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在涵养品味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与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因此,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渗透至古诗词教学中,推动学生在对比分析、联想想象、批判创新中理解古诗词的思想主旨、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本文将结合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文本,探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知人论世抓意图

“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个人生平、文章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经典古诗词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与心境下的独特情感表达,集中反映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个性化思考。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开展群文阅读,既能了解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也能在对比、联想、探究中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而强化情感体验。

例如,关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在仕途上的曲折经历,在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不仅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更创作了“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显然,对苏轼个人生平的了解,以及梳理其贬谪黄州期间的诗词创作经历,为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提供诸多可能性。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群文阅读,教师可拓展苏轼的“两赋一词”开展群文阅读,并通过单篇分析、多篇联读、情感对比等理解苏轼在此期间的人生转折与情绪转变,进而体会苏轼在人生观上的洒脱与超然,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赤壁赋》中的“耳得之而为声”,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围绕“1+X”开展群文阅读,即选定“1”个教学主题,拓展“X”个不同作者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进而强化对教学主题与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群文阅读,可拓展杜甫的“三吏三别”等文本。

二、围绕字词悟考究

古代文人讲究对字词的锤炼,往往一个关键词就能盘活整篇古诗词。因此,在开展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对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作品串联进行字词分析,进而理解古诗词创作的精妙之处。

例如,杜甫在《石壕吏》中的“有吏夜捉人”,其中的“捉”便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锤炼过程,一个“捉”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包括了百姓的“不情愿”,也涵盖了官兵的“强盗主义”逻辑,更反映了当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再如,文章结尾的“独”,既表明了“老妪”被强行捉走的事实,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愤懑与无奈,这正是诗人炼字的精妙之处。对此,在开展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拓展杜甫在其他诗篇中的精练之字。《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的“钟”与“割”便是炼字精妙之处。如“钟”字承载了诗人对“岱宗”的喜爱之情,而“割”则以夸张手法表达诗人的惊叹之意,形象而生动。《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的“自”与“空”便是炼字精妙之处,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兀自伤感之情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拓展其他诗篇中相同的关键字词。《滕王阁序》中的“槛外长江空自流”,其中的“空”字也蕴含了王勃对人事物的情感表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独怆然而涕下”,其中的“独”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三、萃取意象探意境

意象即“诗人心中的形象”,是主客体统一的产物。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诗人对意象的选择都非常谨慎,即以特定意象营造或静或动的意境,继而表达自己的情思与哲思。这也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必然路径。因此,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对意象的萃取能力,可围绕“意象萃取”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并结合不同作者对同一意象的表达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例如,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其中的意象选择呈现并列关系,表达了诗人对游子生涯的厌倦与对家乡的眷恋。如以枯藤、老树、昏鸦为代表的静态与动态组合的九种意象,不仅勾勒出一幅秋日晚景图,更以“枯”“老”“昏”等字凸显了诗人的怅然、落寞、孤寂之情。对此,教师可以拓展《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中的“落霞”与“孤鹜”意象,并分析其动静结合的意象选择,进而体会其营造的优美意境。值得一提的是,意象分析不仅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如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形式整合古今中外的不同文本进行意象分析,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也能助力学生在感受中外优秀文化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四、读写结合落素养

读写结合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编排特点,即通过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的双线编排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而言,通过诗词朗诵、鉴赏,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与结构美,并能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意象选择以及多种意境营造下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并在小组内、小组间、师生之间展开成果分享与交流,既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究兴趣,也能在创作中获得荣誉感与成就感。

如统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编者安排了五首古代诗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飛来峰》、陆游《游山西村》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对此,教师可以整合这些诗歌,并围绕“掌握借景抒情手法”的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根据单元导语,本单元均为“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之作。如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心;陆游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执着、坚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王安石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表达了其眼光的长远与人生格局;杜甫以“一览众山小”表达了壮志满怀与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陈子昂以“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悲苦、孤寂的心境,显然,这些经典诗词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对比阅读,在体会作者情感与创作手法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如: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假如你穿越至宋朝,恰好与陆游同行,请你结合现代视角向陆游表达自己对压力的理解,并模仿其创作手法尝试创作一篇诗词。在完成创作的基础上,再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激发诗词创作的热情,进而涵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在群文对比阅读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指出的是,从“知人论世”到“读写结合”是一个层次递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定风波群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定风波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苏东坡·定风波》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