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东莞城市新形象提升研究
——以塑造城市新名片、打造湾区城市为例

2023-09-10 08:42周文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名片东莞

■周文博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2021 年,东莞迈过万亿元大关,成为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GDP 超万亿,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伴随“双万”城市建设,东莞一直重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擦亮重点文化名片,打造与新一线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品牌。如东莞国际制造中心、莞香、东莞篮球等,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如今东莞无论是民生领域,还是城市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集聚辐射的能力,文化、经济、环境、管理等城市综合实力更强,东莞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启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新篇章。

一、城市形象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不仅是地理地域的概念,也是于人文、象征和文化的范畴。城市形象不仅表现在建筑和制度上,还体现在城市的文化象征上。其塑造需要各方面的整合运作。它由政府形象、资源形象、居民形象、游客形象等要素构成。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形态》(1960)中引入了“形象”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的形象是人们调动各种综合感知而获得的。城市的各种元素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要求从硬件延伸到软件,比如,良好的城市精神成为吸引外部受众的关键因素之一。毫无疑问,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越好,文化底蕴越深,经济实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大,辐射范围就越广。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城市软实力。

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可以聚集各种资源和力量,还可以向市民展示城市的精神内涵,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示其对非本地居民和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1]。一个良好的的城市形象能够给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多角度地展示城市的价值和魅力。2000 年以后,学界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向不同领域不断扩展,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行为规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领会的内涵。其内容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布局的形式和风格,而且包括政府管理者和城市公众的风俗习惯、言谈举止、做事风格、精神面貌等。

二、城市名片与城市形象

城市名片是指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或者标志的东西。所以,针对城市来说,城市名片需要凸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富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会使城市载誉海内外,对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名片体现了城市的灵魂,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的含义和不可改变的独特意义的符号。它浓缩了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历史影像和经济水平等的精华,是一个城市的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资产的总和。比如,“东方明珠”使我们想起上海。城市名片展示城市的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精华。它浓缩了一个城市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它既能反映城市的形象、性格、气质,又能引领城市和谐发展进步,更能体现城市的追求、内涵、精神、灵魂,从而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2]。

三、东莞城市名片与东莞城市创新发展

东莞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东莞城市发展过程中打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也充满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追溯历史,忆往昔峥嵘岁月,东莞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鸦片战争和虎门销烟的悲壮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成为东莞名垂青史的历史名片。大岭山作为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的中流砥柱,塑造了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得天独厚的光辉历史为东莞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积累了浓重而珍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承载着伟大的红色基因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埋头苦干40 年甩掉一切落后帽子,成为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典型地区。一路走来,东莞不仅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伟大的红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还有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这些构成了“莞邑文化”品牌建设的精神内核与人文精神。而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构建,推动东莞城市创新发展光辉历程一路前行。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启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迈进

2000—2008 年东莞筑巢引凤,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迈进。从1978 年,中国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东莞市太平手袋厂”正式投产,港澳和海外又多了一个标签“Made in Dongguan”,多了一个“世界工厂”。借助蝴蝶效应,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工厂在东莞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自此,东莞从一个农业县,不仅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走上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道路,还把制造业融入自身每一步发展之中。

东莞依靠低端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这里生产出的产品物美价廉,名扬海外,成为外贸大城。东莞以独特的“三外”特征——依靠外资起家、外贸依存度全国第一、外来人口占比全国第一,令“世界工厂”[3]成为东莞最深入人心的名片。与其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东莞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尤其是电子、服装以及玩具等,不如说东莞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让外来投资大幅增加。在1986—1995 年经济增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6%。

(二)迈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

借助东莞市政府提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东风,东莞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从“量变”转向“质变”。这是东莞首次“转型升级”。在1996 年之后的十余年间,东莞依旧保持了超过19%的经济增速,完整的工业体系让全球95%的IT 产品能够在东莞配齐。可谓是“东莞塞车,全球缺货”。随后《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六大先进制造产业,“先进制造”从此成为东莞规划里的重要一环。这意味着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也在协作配套中日渐壮大,市场力量给东莞带来了完整的产业集群。

2014 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新时代新面貌,拉开了一幅崭新的制造业帷幕。放眼望去,今天的东莞高新企业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已然名扬在外。外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珠三角高新产业区,为东莞发展外贸奠定了坚实的外在基础。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如今的东莞是高新企业的聚集地、各大互联网巨头投资地,如京东、阿里巴巴、紫光集团等,东莞的上市企业数目在不断增加。

(三)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

2018 年1 月,中共东莞市委指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东莞有基础、有责任在目前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从此,东莞进入高质量发展快道。如今,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已形成千亿、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东莞一直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如2014 年东莞再度打造莞香文化产业,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现代工业制造文化,助力经济发展;东莞加快建设东莞生态之城,发展东莞文旅产业;建立健全社会各种文化设施,大型博物馆、展览馆等宏伟壮观;家喻户晓的东莞篮球以弘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城市精神为国人瞩目[4]。

令人自豪地说,东莞在城市创新发展中塑造了富有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未来的东莞将打造“双万”东莞城市文化新名片,在实现“品质文化之都”的征程上,塑造富有活力、创新力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努力塑造与万亿GDP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形象、提升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质量。

四、“双万”之城东莞城市新形象的提升路径

“双万之城”东莞踏上了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起点、新征程。如何建设“品质文化之都”提升城市文化新形象,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高品质发展中城市品牌再塑造

东莞进入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塑造城市品牌、提高与湾区的核心城市匹配的城市新形象是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凯文·莱恩·凯勒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5]。东莞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接广州、南接深圳,与香港、澳门近在咫尺,在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地位。它不缺少城市品牌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丰厚基础,具有优势产业、地理资源、文化底蕴等优势,也具有经济实力、人文风情、发展前景等特征[6]。因此,东莞应在高品质发展建设中,应挖掘和再塑造城市品牌,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相匹配的新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新形象。

(二)不忘历史,传承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两者一脉相承。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它是岭南文化发祥地、岭南人文荟萃地。著名的岭南画派鼻祖始于东莞可园。2010 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东莞的绘画,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它有虎门销烟,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记忆,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抗日英雄。它有先进制造之都的埋头苦干、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它还有代表改革开放时代潮流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使东莞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它塑造了中国篮球之都、博物馆之城、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等重点文化名片;东莞篮球的争冠精神是东莞的城市精神、人文底蕴,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东莞几乎人人热爱篮球,东莞篮球在职业、校园、民间各个层面均蔚然成风,位居较高水平。它成为东莞最为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这些都是东莞独特的文化遗产及核心形象资源。因此,东莞应通过擦亮记忆,传承文化精神,结合城市文化发展脉搏,着力挖掘正能量的精神内涵。未来还有多元文化有待于挖掘和传承,如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而且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东莞饮食曾以舌尖上的中国远近闻名,但仍需提升文化品位,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文化新形象。

(三)用现代科学技术宣传景点文化

广东省东莞市生态景观丰富、景色优美,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旅游景点包括文物古迹、红色旅游、名人故居、4A 景区等。到过景点的游客可以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油然而生对东莞有重新认识的震撼。进入新起点的东莞,实现文旅产业数字化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及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如全息展示设备、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工具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展示和介绍。同时不断打造文旅产业数字化平台,努力提升游客出行体验。二是努力构建和打造“东莞全域旅游品质服务线上公共平台”。这是东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又一举措,把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用数字信息技术多方位、多视角改造文旅产业,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数字化将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激活文旅产业创新数字经济,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

(四)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强化城市营销

岭南文化对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唤起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即宣传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游径以及那些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强化城市营销、助力东莞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文化交流演出、文博会等大型活动,促进湾区文化建设,文化融合。如广东深圳已连续十一年在“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简称“MIF”)”中设展,充分发挥了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交流。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拉开了帷幕。艺术节整合粤港澳优质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城市联动的方式,在大湾区11 座城市广泛开展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书法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活动,为大湾区居民献上“文艺大餐”,共塑大湾区人文精神。围绕城市特征,突出本土文化。目前,一个长350 米、高约80 米的建筑正在建设,它把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帆珠江。该项目建成后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东莞将奋起参与或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在扩大湾区内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和开发力度上,扩大东莞国际影响力。

(五)全民参与塑造城市良好形象

加快社会文化和公众在心理层面对“城市形象”的构建,旨在形成一种文化价值观,提倡全民参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首先,通过传播富有特色的城市理念,建设文化,塑造形象,增强市民的参与感。政府牵头全民参与活动,如政府举办世博会、展览会、展销会、大型城市公园、居民区建设等大型共建项目活动。其次,东莞历史文化深厚,民间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技艺,传承五代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赛龙舟、千纸鹤、东莞越剧、陶瓷器等,添加时代新意,让民间的人工巧匠走到台前,树立典型人物形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城市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号召市民踊跃参与,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形成合力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结语

东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制造名城。新能源、LED 光电、新型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构建了配套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7]。“东莞制造2025”战略、“机器人智造”计划、“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OPPO 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掀起建设新热潮。迈入“双万”城市的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正在塑造城市新名片、打造湾区城市新形象道路上创新与奋进。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名片东莞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