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内核及其时代价值

2023-09-13 01:17
创造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教家庭传统

◆ 李 雪

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今天,挖掘、整理、弘扬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家庭结构变化的家教方式,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一词,最初是指在家庭中以《诗》《礼》教导学生与子孙。到了东汉时期,教导子孙的内容被剥离出来,“家训”概念形成,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开始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家庭教育储备了丰厚的精神给养。

慎独慎微,律己修身。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价值诉求作为个体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儒家“八目”所倡导的道德修养递推逻辑,正说明“修身”是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基础性要求。因此,注意教导孩子懂得“修身”,严于律己,即为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内容。从实践层面来说,就是要教导孩子努力做到“慎独慎微”。在中国传统家教中,家中长辈十分重视从勤学苦读、崇俭节欲、谨言慎行、近善远佞、志存高远、宁静达观等方面教导孩子立德成人,并督促小辈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明确提出,道德修养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在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小事小节中不断磨炼。清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慎独”是为圣贤第一要节。从古至今,律己修身始终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最基础的道德教育。

谨肃和睦,治家有道。在中国传统家教中,“和家”的价值观念渗透于各对人伦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敦伦尽分、家庭与周围邻里的和谐共处等各个方面。明代高攀龙在《高子家训》中要求家人,立身当以孝悌为本。东汉班昭在《女诫》中提出夫妻之间应当和美共处、不离不弃。《药言》中阐明,要以仁爱之心待人,重义轻利,置田地房产等勿占便宜,和睦族人乡邻。讲孝悌、有伦常、睦邻舍,这些都是一个家庭能够谨肃和睦、和顺兴旺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清廉奉公,为政以德。回顾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发展历史,戒贪自持、恪尽职守的警示性教育内容屡见不鲜。齐宣王时宰相田稷子之母,面对儿子奉上的下级官吏行贿钱财,严厉批评道:“夫为人臣不忠,是为子不孝。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曾国藩家书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教育家庭成员在心中竖一把戒尺、立一个远志,知晓为官当清廉自守、尽忠报国,这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征。

与人为善,仁爱处世。中国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同样受此影响,常以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教导孩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世。元代郑文融等著的《郑氏家训》提出,对同宗族之人要多加体恤帮助,对乡人中贫困者也要予以资助,还明确规定子孙当尽力修桥补路,以利行人。清代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提出:“为善,所以端品行也。谓为善必获福,则亦尽有不获福者。譬如文字好则中式,世亦岂无好文而不中者耶?但不可因好文不中,而遂不作好文耳!”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为善行为本身,于己能端正品行,于人能有所助益,使美德彰显,体现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向善”“仁爱”的价值取向。

以道德价值追求为导向,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由一己一家而推及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个体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建构、从政为官操守,还是修己处世之道的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始终贯穿着崇礼明德的美好风尚。

二、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体现形式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一套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被总结出来,历经世代传承,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教案。

养正于蒙。汉《列女传》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胎教。颜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出,早教能对人的行为举止起到较好的规约作用。在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古人认为人童蒙之时心灵澄澈,以正念教导孩子而无不顺受,但是等孩子长大之后再扭改不良习性,就很困难。因此,养正于蒙的教育方法,即是一种为孩子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先入为主”式教育。

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家教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家教方式。流行于唐宋之际的《太公家教》中即提出:“教子之法,常令自慎;言不可出,行不可亏。”在中国传统家教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言传身教的例子。曾子践诺杀猪,意在教子做人须言行一致;顾恺之焚烧债券,力戒儿子放贷的营务;张英亲书“让墙诗”,成就了一条流芳百世的“六尺巷”。教育是热情的感染,是言语的提点,更是行动的传递。作为孩子最原初、最直观的效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父母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对孩子的立德修身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

严慈相济。先秦时期,就有家教当严还是当慈的探索,随着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逐步发展,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逐渐确立。《颜氏家训》提出,父母教子能够宽严并蓄,孩子自然对父母有敬畏而生孝心;教育孩子应该做到寓教于爱,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所倡导的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教子时一味严苛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疏远和不敬,而过于宽忍宠溺又可能造成孩子面对父母劝诫时的有恃无恐,甚至可能影响亲子关系。所以,家长应以慈爱的胸怀关爱孩子成长,灵活运用严慈相济的家教方法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教育需求。

因势利导。根据所处环境、形势,以及教育对象的个性、志趣等呈现出的某种发展趋势,顺势引导孩子再开展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经常运用的方式。孟母断机杼的典故中,面对逃学贪玩的孟子,孟母用剪断织机上的布警示儿子,学业不可荒废。宋代诗人陆游在与孩子们出行时,借不同事情写下相应的教子诗,教育孩子要重视农事、要与邻居和睦相处等。在无数个鲜活的家教典故中,形象生动的说教被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生体验,通过因势利导加深孩子对事理的理解,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家教浸润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教育方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三、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现代启示

与中国传统家教相比,现代家庭教育同样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伴随着家庭活动而进行,涉及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培训、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规范教引乃至价值观的逐渐形成等多方面,对于人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然而,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家庭的结构、教养模式、家教理念等也有许多新的变化,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汲取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精髓,能够赋予现代家教以新的启示。

发挥德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德育”也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十分重视和培育美德,既强调私德培育,又注重以仁爱济世的道德观念为引领,同时还强调道德境界的升华,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家风的涵育、清廉政风的促进、和谐社会风气的营造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是独生子女、隔代教养等带来对孩子的宠溺过度,进而造成孩子缺乏感恩体谅之心、关爱他人的意识淡漠、唯我独尊的思想突出等缺陷;另一方面是家长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教育中揠苗助长、盲目攀比,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情况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家教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家教中重视德育的传统,正确处理好“得”与“德”的关系。注意培养孩子过“有节制的生活”,强调注重公德教育,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同时,父母应当作出表率,正确对待“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以自身行为培养孩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始终重视“德”,修养宠辱不惊、从容淡定、包容并蓄的道德情操。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青少年时期的“第一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抗压能力和应对逆境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而消极被动的家庭关系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的情感隔阂,进而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性格极端、行为暴力,对其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行为约束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汲取处理家庭关系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家教建设很有意义。长辈要关爱教导晚辈,晚辈要孝敬尊重长辈,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邻里之间当和睦相处等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家庭教育创造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进而教育孩子处理好亲子关系、邻居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创造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家教环境。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一个家庭以什么样的方式安排日常生活?这个家庭坚持什么样的生活理念?这些问题,都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生活能力的习得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且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实施存在于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间。从在母体中孕育起,对孩子的家教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出生后,父母、长辈们天然成为孩子模仿参照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以严慈相济的教育态度因势利导,或是耳提面命来教导,或是于无声处慢慢教育,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今天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尽量多地回归家庭生活,增进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身体力行地为子女做好榜样,宽严相济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时时提点、勤加扶正;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安稳和睦家庭环境的同时,结合具体生活情景适时教育引导。

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和顺图书馆(普亚增 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课堂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今天,当我们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道德困境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有助于我们重拾文化自信、为当代青少年增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底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提供坚强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从幼时起、从身边起,多陪伴、善引导、巧教化,培养当代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探索促进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当代家庭教育结出更多的丰硕果实,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家教家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