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不可少

2023-09-15 16:27徐鲁
莫愁·小作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塞林格潘建伟老奶奶

1

我曾向一些少年朋友征询他们对少年精神的看法,不少中学生说,新少年精神谱系里不能缺少科学精神。

这让我想到了一百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思考与畅想。1919年,胡适写过一篇《少年中国之精神》,其中说到,“少年中国”最不能缺少的一种良方,一种“新方法”,就是科学方法。他在文章中还简要归纳了科学方法的几个要点:

一要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康德怎么说,而应该先从研究事实入手;二要注重假设:仅仅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王阳明对着庭前的竹子哪怕做上七天的“格物”工夫,也格不出什么科学道理来,结果是把自己搞病倒了。胡适认为,科学家应该大胆“假设”,在仔细地观察事物之后,多推想出几种“假设”的意思。而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博学”,只有博学方能做出许多假设。三要注重证实:“假设”是否真正合用?必须实地证明。证实有时很容易,有时又是恼人的难题,必须用多次的“试验”方能证实。只有被证实了的假设,才是“真”的,才是科学和真理。而没有被证实的假设,是不配认作科学真理的。

胡适先生认为:“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

先驱者们在一百多年前对“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思考,对我们谈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精神仍然有效,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当然,今天的中学生朋友向我建议的,少年精神谱系里的科学精神,已经远不止是一百年前的那种“新方法”了。今天,少年精神谱系里的科学精神的内容,已经更为丰饶和宽泛,并且是与人类科技的进步、伟大时代的召唤、国家和民族的需求,息息相关。

我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像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他们怀着科学救国的伟大梦想,远渡重洋,上下求索,苦苦奋斗,只为了让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早日走出蒙昧、黑暗、贫穷和落后的深渊,只为了让积弱积贫的祖国走向强盛,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我们从许多爱国科学家身上,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国情怀、赤子情怀,少年儿童们应该向科学家们学习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爱国精神。

2016年5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期许我们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又殷切嘱托我们的院士、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荣誉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这是多么庄重、宏伟、瑰丽和远大的科学理想与人生方向。

2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科学精神。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也仿佛是一部同样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史”和“科学报国史”。而作为大国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在仰望群星闪耀的宇宙星空时,钱学森星、李四光星、朱光亚星、陈景润星……这一颗颗带有国际编号的小行星,不仅仅代表着、纪念着一个个永恒和闪亮的名字,同时也在纪念和象征着时时刻刻引导着人们上升、前行和抬头仰望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

1996年,26岁的潘建伟来到位于阿尔卑斯雪山下的奥地利小城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因斯布鲁克大学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和研究前沿之一,世界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20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安东·塞林格所领导的量子国际研究小组,是全球在研究量子隐形传输实验领域,走在最前沿的一个团队。

今天,被人们称为“手握量子密钥的人”的潘建伟院士,他的量子学之梦,正是在这座雪山下的大学城里,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因斯布鲁克是个漂亮得像一座童话城堡似的小城,潘建伟一来到这里,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小城。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家乡东阳的青山绿水已经够美的了,但是,来到了因斯布鲁克,他觉得,和因斯布鲁克相比,东阳显然缺少诸如雪峰、木屋、橄榄林和花园般的田野所构成的“浪漫”。当然,潘建伟内心里十分清楚,这里不是他的家园,他只是这里的“过客”。他来到这里,也不是为了享受异国的浪漫,而是为了求学,为了他的量子梦想。他如愿以偿,拜在了自己心仪的物理学家、量子学泰斗塞林格教授门下,成了塞林格的学生。

第一次见面时,塞林格问年轻的潘建伟:“潘,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的梦想就是不久的将来,我回到中国时,能在中国建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实验室。”导师听了,不禁露出惊讶的表情,但旋即极其赞赏地点了点头。

潘建伟学业繁重,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过有一次,他被一个难做的实验折磨了好久,整日里心事重重,寝食难安。他觉得,这样下去,说不定会憋出病来的。于是,在一个周末,他独自走出校园,来到阿尔卑斯山谷间,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快乐地“放飞”了一次自己。就是这次简单的外出旅行,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在开满野花的山间小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外国老奶奶。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奶奶曾经看过他的照片,而且竟然一眼认出了他。

老奶奶微笑着告诉他说:“亲爱的中国男孩,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文章。”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竟然会有兴趣去阅读那些非常难懂的科学杂志,她该是有着多么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啊!老奶奶对潘建伟说:“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但我一直是量子科学的‘粉丝。”

潘建伟和这位老奶奶热情地攀谈了好一会儿,话题围绕着他正在从事的量子科学实验,还有量子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将会带来的前景与价值。潘建伟热情地拥抱了这位老奶奶,然后,这一老一少依依不舍地互相道了别。

这件事给潘建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和感动。后來,他在上海给一群小朋友讲故事、讲科学的时候,分享了自己的这次奇遇,他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如果对科学没有像老奶奶那样的好奇心和求知心,没有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奔跑在田野时的那种兴趣、兴奋和快乐的话,我们就很难有活跃的想象力,也很难有创造的激情,我们的国家在科学上也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国家。”

潘建伟的奇遇让我感慨万千,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都能对量子通信这样的前沿科学保持着兴致勃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那少年,又当何为?

徐鲁:1962年出生于山东胶东半岛。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屈原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塞林格潘建伟老奶奶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热心肠的老奶奶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老奶奶的汤匙
木瓜老奶奶的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量子力学催生第三次产业变革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