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育力量解“乡愁”
——简论师范生教育实习对乡村中学美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2023-09-16 13:56谢雱罗宇鹤吴静陈丽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范生乡愁美育

◆谢雱 罗宇鹤 吴静 陈丽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近年来湖南师大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为引领师范生走入乡村美育建设,不仅每年在教育实习期间派出了多支教育实习团队对乡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展开调研活动,还在乡村初中的美术教育中践行了“三美”①的实习活动,让美术师范生们既感受到了乡村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更体验到了乡村学校教育亟需美育解“乡愁”的重要作用。

一、聚焦文件精神,发现与分析存在的难题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需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的要求等的文件精神,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几年来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一直支持与坚持把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放到部分乡村中学去进行,并让师范生们对实习学校周围的一些中小学美育情况也进行相应的调研,包括实地考察、听课、访谈及与师生交流等。下面便是他们依据实习与调研总结出的基本情况:1、当下乡村美育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例如每天上午的晨歌会与晚饭后的大妈热舞可谓此起彼伏,乡村少年宫美育活动也基本能定期开展。2、美术课程在乡村中小学均能基本开设,有些已进入开足开好的状态。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与问题:一是因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美育状况参差不齐,不少成年人(家长)的美育意识依然淡薄,他们由于长期受某些传统观念或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持只有学好文化课,考上理想的高中与大学,才能改变乡村人命运的观念;二是有些乡村学校依旧不重视美育,尽管教育部已多次重申,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②,但迫于升学压力以及学校艺术教育条件不足等原因,有些乡村学校还是没有把艺术课程完全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即使课表上虽写有艺术课程但实际安排的是语数外等课程或者是让学生自习等,造成课表上的艺术课是为了应付检查,实为虚设;三是乡村学校专职艺术师资严重匮乏,教学活动经费短缺,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及原因,造成了目前乡村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出现了不少难以回避的难题。从学校与教师方面看:1.由于不少乡村中学重视美育不够,学校艺术课程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许多乡村学生接触不到应有的艺术学习,更不用说让他们形成艺术核心素养了,也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2.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乡村艺术教师均为兼职且平均年龄老化,导致乡村学校专职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整体师资艺术水平普遍不高,同时经费短缺也难以保证艺术课程的正常开展;3.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即使有个别艺术科班生在乡村中学谋到了一个教职,但他们入职后就会自动转变成兼职艺术教师,因不少乡村学校“土政策”规定,音美教师必须要兼任一门其他科目课程的教学。从学生方面看也有其难言之痛:由于受不少家长的影响,再加上许多兼职美术教师精力分散、疲于应付教学或各种事务,不少乡村学校应该正常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未能充分展开,导致许多学生视艺术课程学习为“不务正业”,即使有一些热爱美术的学生最后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地放弃。事实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学生还是喜欢与热爱艺术的。这就构成了目前乡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乡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下农村中学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难言之痛。就拿我们所带教育实习团队常去的实习学校来说吧。该校所在地离长沙市区不远,随着本地农民工的不断出走,其孩子也随着迁徙进了城,导致该校生源逐年递减,短短五年,该校便从一个上千学生的学校缩减到现在不足五百学生。因而该校的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提高“中考”成效,力争以每年都能输送一批初中生去县城读重点高中来吸引生源,且让音体美特长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以此来缓解学校的生存难题。可见这种乡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乡愁”,亦体现在目前乡村学校“生存难”的痛点上。

二、组织师范生实习,开展有益的教育尝试

通过对实习团队调研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下乡村中学美术教育的问题着重集中于如下两大难点:其一是常规美术课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基本不上或很少教学;其二是对影响全校学生课后美术服务的学生课堂作业辅导或展览以及黑板报展评等活动很少进行。为此,我们带领实习团队在教育实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依据乡村学校兼职美术教师的特长与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地从“综合·探索”教学领域入手来展开教学,因这类课程既与文化课程相关联又能发挥兼职美术教师的优势;其次依据乡村学校缺乏美育氛围,我们就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学生课堂作业展览及黑板报评比等入手来进行美术展评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就课堂教学来说,首先通过实习生们把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每一册中感觉较难的课例挑选出来,结果发现所选的课例都是有较多学习材料要求或者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些跨学科、跨文化的课例。最终我们商议就是从这些课例入手,步骤为先进行常规性的备课与教学,然后再进行必要的课改活动。其次针对乡村学生美术学习材料总是备不齐或不足的现实,组织实习生们学习与借鉴一些优秀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课例,包括当下颇具影响力的“蒲公英行动”的一些做法,让乡村学校美术课堂不仅有了大变样,而且收到了可喜的实效。例如初二的“远古的呼唤”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例,实习生们就进行了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尝试:A班除了教授学生分组制作面具外,还把学生分成中国龙部落、欧洲白人部落、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非洲黑人部落、澳洲土著人部落等,并通过历史、音乐、表演、美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B班则不分小组合作,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融合历史、音乐(包括非洲手鼓)等学科外,还为学生准备好材料,让他们自行选择并在上面作画或用牙签刻画。这些材料有从学校树上采摘的大片树叶、废弃的粗糙小木板以及在学校泥地里挖来后制作成的软泥巴方块等,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较好,作品很有原始粗犷的意味。

就增强学校美育氛围的课后美术服务活动来说,我们要求每一届实习生都要集体参与并做好影响全校课后美术服务活动的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实习期间要在初中三个年级开展一次黑板报评比活动。由于该件事比较适合乡村学校美育的实际需要且影响与效果良好,还被当地镇教育办推广到镇所管辖的所有中小学;另一件事就是教育实习后期要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师生美术作品展览,但对该展览又有两个特别的要求:首先是实习生或指导教师的作品都必须是在实习学校创作完成的作品或作业,如现场的校园写生作品或者是课堂上的示范习作等,也即要有实习学校学生在场观摩学习的才能参展;其次是该展览中必须要展出部分优秀学生的课堂作业,这样一方面既能活跃学校的美育氛围,同时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三、通过教育实习的历练,激发师范生服务乡村的教育情怀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就明确指出,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并就认证实施要求提出了“五个维度”“十五个监测指标”及“参考标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更是着重提出,我们要“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我们要“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且做到“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等。

应该说,国家出台这些新政策与举措对于今天的师范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现有的师范美术课程体系来说,我们认为美术师范生不仅要注重教育类的课程学习,而且要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这三门课上下功夫,因为该专业的许多学科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师范生的“美术学科”问题,而这些教育类的课程则主要解决的是师范生的“师范”或“教师职业”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将美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下放到乡村中学去,既能激发他们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教育情怀,又能起到对乡村学生“三美”的引领作用,实现用美育解“乡愁”的目的。

结语

我们由衷地希望美术师范生们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到乡村学校去历练一番,这样莘莘学子会发现不仅自己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乡村学校也能更快捷地成就其个人的职业理想及事业,乡村中学教育需要并能用美育的力量来化解“乡愁”。因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③。总之,乡村学校美术教育责任重大,师范美术教育任重道远。就乡村学校而言:校园有文化,底蕴才会更加深厚;校园有美育,精神才会更加饱满!

注释:

①“三美”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

②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猜你喜欢
师范生乡愁美育
永远的乡愁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乡愁
九月的乡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