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学期刊变与不变中的发展新路径

2023-09-16 13:56杨晓澜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作家文学

◆杨晓澜(长沙)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读者接受讯息的方式不断更新。相对报刊、图书,影视、音像更具传播效果,文学期刊、文学生产、文学阅读面临极大挑战。文学期刊如何在新业态冲击下,于变中坚守不变,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期刊的变

1.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当下是一个多元文化环境,新文化新样式数不胜数,文学期刊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性功能大大削弱,人民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般依赖文学期刊去发现和感知世界。

2.文学传播渠道增多。传统报刊背后,博客、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各类数字化传播渠道已成主流。文学的视读终端,也从单一的纸媒,蔓延到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有声平台等。数字化传播、电子化阅读造成巨大冲击,文学期刊读者大大减少,发行量大幅下滑。

3.文学呈现方式多样。除传统文学体裁之外,广告、流行音乐、MV、漫画等,都是一种文学新形式。近年出现的写作机器人、ChatGPT等更是打破文学创作边界。

4.文学作者数量庞大。网络时代人人都可能是作家,人人都可通过网络发表文学作品。从网络文学看,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从严肃文学看,中国作协会员总数近1.4万人,各省省级作协会员分别有几千人。如此多的作家,每年创作大量作品,极大增加期刊编辑的选稿难度。

5.大作家大作品减少。虽然创作队伍庞大、作品数量极多,但缺乏“高原到高峰”的大作品和进入世界文学史的大作家,相比之前,优质作家作品数量明显不足。

7.文学期刊内卷严重。由于精品力作较少,各大刊物抢作家、抢作品,竞争非常激烈,北上广等刊物,纷纷投入重金,每年拨款几百万,靠高稿费和文学奖维持作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文学发展之时,也陷入了互相内卷、各占山头的恶性循环。

二、文学期刊的不变

1.依然是文学繁荣的重要土壤。文学是人类历史的心灵记录,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优秀的文化瑰宝。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一定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度。文学期刊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学名片,一直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状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创作水平的高低、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否,在文化界人士和海内外广大读者心目中,文学期刊一直是一个重要标尺。

2.依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文学期刊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阵地,担当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担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质文化的重要职责。越是网络时代,越显现文学期刊担当与坚守的可贵。

3.依然是出作家作品的重要平台。纵观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绝大多数优秀作家的成长,首先是从文学期刊起步,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写中短篇作品进而逐渐过渡到写长篇。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文学期刊在不同时期源源不断地发现并扶持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大批精品力作。文学期刊始终是作家成长的摇篮。

4.依然是经典文学的重要来源。文学期刊中文学的原创性和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是互联网新媒体上那些海量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基本来自文学期刊,网络渠道暂时还取代不了文学刊物。

5.依然是众多产品的内容开端。众多被改编成影视、话剧、电子书、有声书、游戏等形式的作品,被其他载体再度传播的作品,不少还是来源于原创文学期刊。

6.依然是广大读者的阅读平台。文学期刊在文学圈内还是广受追捧,只是阅读渠道更加丰富。同时由于纸质书给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小说月报》《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仍有5万至10万的发行量。

三、在变与不变中寻求新路径

数字化传播、电子化阅读给文学期刊造成巨大冲击,也带来潜在机遇。在变与不变的境遇之下,文学期刊要想逆势上扬取得更好发展,需进一步改革提质,从品相品质、线上线下等角度做好内容和宣传,主动融合新媒体,提升品牌影响。

1.加强各类政策扶持,确保办刊条件优良。近几年各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相关主管部门基本每年给予一个文学刊物几百万的扶持资金,专款专用,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营销宣传上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除资金投入外,各主管部门可联合邮政、税务、物流等部门,在邮发、税收、印制、运输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如目前不少省份将文学期刊纳入农家书屋,提升了杂志发行量,让优秀文学期刊阅读进一步融入人们精神生活。

近年来,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防洪和降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质量与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建设质量有问题,无法保证其质量,则无法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最终将会失去它的价值,而安全在任何领域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极其重要。

2.革新装帧设计风格,改善刊物视觉效果。文学期刊受众年轻化、大众化,办刊者必须多加调研,摆脱陈旧设计观念,增加刊物视觉冲击力,提升期刊品相,才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获得读者购买欲望。如《小说月报》封面采用琳琅满目的日常生活家居图,非常温馨,一下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芙蓉》封面插画选用国内外经典美术作品,大版块印银设计,内文版式注重细节,古朴大气又颇具现代感;《小说界》整体设计注重和作品内容的气息相匹配,格调清新、纯粹,辨识度很高。

3.着重凸显社会效益,力争出精品出影响。文学期刊应更加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刊发真正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如《十月》首发作品《远去的白马》、《收获》首发作品《千里江山图》、《人民文学》首发作品《平安批》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首发作品《回响》被改编成电视剧,极大提升了首发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栏目设置特质鲜明,呈现多姿多彩格局。文学期刊内容大体一致,栏目要想出新意、引潮流、有争鸣,赢得读者青睐,除保持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固有板块,打破常规,策划更多特质鲜明、引人注意的栏目是关键。为讲好新时代故事,《人民文学》推出反映人民心声、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报告文学栏目“光的赞歌”;为关注新人和文学现象,《芙蓉》不定期推出“青年作家”“实验小说”“科幻小说”“海外华人小说”“女作家小辑”等特色专辑;《天涯》多年经营“在场”栏目,策划“直播与数字生活”“后疫情时代的生活”“网络文学与网生文化”“现实、文化与元宇宙”等专题讨论;这些新栏目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和时代,赢得作家、读者一致点赞。

5.构建媒体宣传矩阵,全力促进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入有机融合是文学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除纸质刊物的线下平台,电子化的线上平台将是今后文学刊物扩大影响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不少期刊都有运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但点击率较少、流量不大,需进一步提升文章品质和视频精美度,根据热点策划更多引起关注的选题。同时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用好资源,如强化媒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搜狐文化等媒体资源紧密联动,定期推送杂志文章,策划线上直播,邀请流量明星推荐期刊;开发文化T恤、帆布袋、茶杯等文创产品;成立版权代理工作室,搭建与芒果TV、喜马拉雅等视听公司和各版代机构资源共享的桥梁,促进文学作品转化和海外翻译。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纸刊内容全部变现,作家IP资源全面开花,文学期刊便可老树开新花,蓬勃生长。

6.打造系列活动品牌,提升关注度曝光率。刊物要想受关注、成焦点,必须有声响、有作为,策划品牌活动是目前操作性强、易出影响的有力举措。不少刊物通过设立文学奖、文学榜来扩大影响,如《小说月报》设“百花文学奖”、《江南》设“郁达夫小说奖”,《花城》设“花城文学奖”,《收获》策划“收获文学榜”,《芙蓉》策划“芙蓉文学双年榜”等活动,在业内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这些活动还远远没有达到破圈效果,也未形成连锁反应。只有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名片职能,将每个文学刊物和每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成为地域文化的血脉,文学刊物才能焕发生机。文学刊物可与当地政府、高校、文联、作协、出版社、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文学周、文学讲坛、文学沙龙、文学研讨等系列活动,挂牌创作基地,为作家提供深扎采访服务,将文学期刊的活动办成城市定期举办的文化品牌,办成人人都可参与的日常活动,文学期刊的影响、幅度、向心力才会走向纵深。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