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

2023-09-16 19:17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素质实训培训

秦 聪/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

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对农学类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江苏教育资源丰富,共有7所农业职业院校和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等多所涉农本科高校,农口相关专业建设总体上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1.5万至2万人。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后继力量培养,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农业创新创业,促进建设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5年省级农业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决定在全省涉农院校中开展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10.3万人。这些涉农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到原籍县城,或进入乡镇农业农经服务机构、村“两委”等组织,或直接从事涉农一二三产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逐步成长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农业农村人才和基层骨干。

主要做法

遴选培训对象。主要为12所涉农院校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畜牧兽医、休闲农业、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中专、大专与本科全日制在校生。

合理安排时间。各院校根据总体教学安排,利用双休日等穿插进行为期一周的农业创新创业培训。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将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列入选修课程,记学分,提高了学生周末参加培训学习的热情。

科学设置课程。围绕培养创新型农科人才和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根据《全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应届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方案》,将培训的内容和理念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业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业经营管理等。实践课程安排上,创新校企、校地等多方合作模式,依托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考察学习与模拟创业,让他们亲身体验新型经营主体的创业过程及产品定位、成长经历、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等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实践课程学时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

安排名师授课。主要聘请政治思想品德高、业务知识丰富的省市农业领域专家、农业院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强创业业绩显著的“田秀才”“土专家”与优秀毕业生等建立培训师资库。在具体教学中,多采取案例分析启发、创业典型示范、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进行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鲜活生动地讲好创新创业故事,增加学生上好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确保经费落实。在省级农民培训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人均200元),实行免费培训,免费发证,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教师讲课费、教材资料费以及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等相关费用。主管部门加强项目监管,根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围绕产出和效果等方面,对培训任务完成率、培训学生合格率及技能鉴定合格率等设立绩效目标和对应指标,并以量化分档方式设定,项目完成时对预期值进行评价考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模式特点

找准切入点,培育新生力量。对涉农专业大学生普及一次深刻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高学历后备人才与新生力量,创新了工作切入点。南京农业大学将涉农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与大学生“新农精英”涉农创新训练营相结合,打造“沉浸式锻炼”与“互助式体验”相结合的涉农大学生创新创业新路径。通过各方面协同发力,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提供不竭的创新驱动力。

理论与实践统一,创新培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创新创业培训的最大特征,而农业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所以涉农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教学方式需要灵活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培训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主要是指开设理论课程;实践主要是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专场讲座、学术沙龙、企业研学等形式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在理论上丰富大学生进行农业创新创业所需的多门知识,在实践上帮助大学生真切了解和感知创新创业过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科研立项或学科竞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能完成的是少部分大学生,取得成绩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参与面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少数院校在氛围的营造方面力度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只停留在认识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

联合企业,强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校企、校地联合模式,依托农业企业和地方各类农业产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促进基层农业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深化产教融合,还在创新创业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各校加大投入,建设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实训中心,园艺实训中心,中草药栽培实训基地等现代化农业实训基地。注重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通过创业的通识教育、企业的见习、创业的观摩与实践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挖掘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培养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注重职业与行业标准的结合,共同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积极探索,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高素质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筹划组建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应由高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具体工作包括构建符合现实情况的认定模式,协调管理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二是探索认定标准。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高素质大学生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根据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包括知识技能水平、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等为主要内容的高素质农民认定。培养的学生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成为能够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生力军,形成长效工作模式。三是探索认定程序。培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考核,对考核合格学生进行遴选,经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认定,符合认定标准者发放合格证书。三是探索支持办法。院校建立涉农专业毕业生信息库,探索与认定制度相配套的创新创业机制,制定管理办法,对认定的涉农专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同时加强专项经费支持,制定奖励办法,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经费支持,建设孵化基地,争取专项基金,吸引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优秀项目落地。□

猜你喜欢
高素质实训培训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