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2023-09-16 04:40周大春
考试周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入园焦虑分离焦虑幼儿园教育

摘 要:在幼儿园开学之初,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正处在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总会有哭闹现象,这是幼儿入园焦虑的一种信号。这个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文章阐述了入园初期幼儿的焦虑表现以及焦虑的危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使新入园的幼儿积极融入集体。

关键词:入园焦虑;分离焦虑;原因;应对策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163-04

一、 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幼儿与家人、和周围熟悉的环境分离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不认识的人,产生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他们非常怕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通常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哭闹型

多数幼儿在与家长分离时,第一反应是哭闹,不让家长离开。当老师将其与家长分开时,幼儿会大声地哭泣,努力挣脱,并想逃离幼儿园和老师,甚至会引起呕吐、抽搐和不停地上厕所等不良生理反应。有的幼儿虽然反应较为平静,但仍会小声抽泣,嘴里还会喃喃地说:“我要回家,我要爸爸和妈妈。”从本质上来看,幼儿哭闹是对陌生环境和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二)依恋型

当幼儿入园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当他们明白即使哭闹仍要与家长分离的现实时,某些幼儿会出现特别依恋某位老师或某件物品的行为,这类幼儿会时刻与依恋对象在一起,紧紧依偎在老师身旁或抱着某件物品不放,一般不参加活动和游戏,一旦老师离开或物品消失就会到处寻找,甚至继续哭闹。幼儿的依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其心理上对安全的需求,因此依恋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入园焦虑的表现方式。

(三)安静型

这类孩子性格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敢、也不想和大家玩,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别的孩子活动,自己似乎是个局外人,但他也不参与,更不捣乱。其实这也反映了幼儿对新环境、新朋友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因此这是一种常见的入园焦虑的表现。

(四)好奇型

这类幼儿在入园初,时刻着急到幼儿园上学,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并表现出高兴和兴奋。但两三天后,孩子会开始哭闹,不想上幼儿园,其实这也是幼儿最常见的入园焦虑的表现。

(五)易怒型

某些幼儿在经历分离情景时,一旦没有达到和家长在一起的要求,在大声哭闹的同时,会故意做出许多不正当行为,如破坏教室中的物品,打扰其他小朋友,大喊大叫,在教室里奔跑,或钻到桌子下面干扰游戏,对老师说的话置若罔闻等,以此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提出要离开幼儿园的要求。这类幼儿多属于难以照看型,情绪控制能力弱,易怒,与家长分离时往往会用不正当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幼儿的这种行为也是最典型的入园焦虑。

二、 幼儿入园焦虑的危害

(一)过度的分离焦虑引发幼儿身心的各种疾病

身体上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和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常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症状,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

(二)过度的分离焦虑阻碍幼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消极否定的情绪会使幼儿萎靡不振,懈怠退缩,失去学习兴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们智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过度的分离焦虑阻碍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

幼儿患上分离焦虑症而得不到及时治疗时,势必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过度的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幼儿之间的交往,对自身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心理疾病。所以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

三、 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过度担忧孩子和不信任老師

比如: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会一遍遍重复交代老师:“老师,孩子今早没有大便。”“老师,宝宝如果尿裤子,书包里有裤子。”“老师,宝宝早上只喝了一杯奶。”……有的甚至走出教室,还要再回头叮嘱老师。

再比如: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园还很开心,可是第二、三天就哭着、闹着不想上学了。这个时候家长会猜测:咦?我的孩子怎么啦?昨天还好好的,是不是小朋友欺负他?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

(二)生活方式、环境氛围和角色的改变

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指的是:幼儿在上幼儿园前,生活作息时间比较随意,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吃饭有家长喂,睡觉也有人陪。

环境氛围的改变指的是: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角色的改变指的是:在幼儿入园前是家庭的一员,有一个人或整个家庭围绕着他转,而入园后就是班级的一员。

四、 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家庭教育方面

1. 家长积极引导,树立幼儿园的正面形象

首先,家长要为幼儿准备一些入园方面的书籍,在亲子共读后,让幼儿知道在幼儿园中,老师会给幼儿讲很多好听的故事,还会教幼儿唱动听的歌,更会带领幼儿做好玩、有趣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小伙伴陪着自己。比如:【法】塞尔日·布洛克的《我爱幼儿园》、【法】萨米尔·瑟努斯的《幼儿园的一天》和【加】詹妮弗·劳埃德的《幼儿园里我最棒》等,这些书籍都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熟悉幼儿园,并逐渐建立“幼儿园”的概念。在通过绘本看到自己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尝试如何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并在幼儿园老师的教导下,体验幼儿园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要多多夸奖老师,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与老师建立初步的依恋关系。

其次,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和小朋友和平相处,并学会分享玩具。针对这一方面可以在生活中把孩子放出去,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与同伴分享食物与玩具。同时,还可以把别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让幼儿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还可以带幼儿参加一些早教课,让幼儿参与到小伙伴的活动中,对集体活动产生向往。

最后,家长在平时和幼儿的交流中,要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与邻居已入园小朋友玩耍时,如果某个幼儿出现了分享、合作或者其他好的行为,家长都可以跟这个小朋友的父母聊聊幼儿园的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识到,小朋友是因为上了幼儿园才学到了这些好的品德和习惯。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2. 多角度体验,感受有趣的幼儿园生活

首先,家长可以在入园前几天,带孩子去参观自己的工作单位,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是幼儿园。

其次,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做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儿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

最后,和孩子一起参观幼儿园的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上课、玩耍;瞧一瞧盥洗间、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饲养角中的小动物;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等。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3. 调整作息时间,紧跟幼儿园规律生活

从孩子入园前两周起,家长可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来安排幼儿的生活。首先要让孩子早睡早起,其次是按时午睡,最后就是定时定量进餐。因为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一般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订的,这样有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能减少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感。

4. 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要训练幼儿独立入睡的能力,必须先培养幼儿独处,这里的“独处”是让他自己玩,刚开始他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家长就不要打扰他。紧接着在卧室里父母床边放上孩子的小床,在午睡时家长和幼儿各睡各的床,提醒幼儿不能蒙着脸睡。如果孩子特别想父母时,家长可以牵着幼儿的手入睡。这样可以慢慢过渡到最后的不牵手,让孩子真正独立入睡。

其次,要训练孩子自己吃饭,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家长要提醒幼儿一手拿勺,一手扶碗,用牙齿细嚼慢咽。父母可以带领孩子用雪碧瓶子或废旧纸盒做大嘴巴的小动物,让幼儿手拿一碗小动物的食物,用自己的勺子给小动物喂食,直到食物喂完为止。有条件的还可以根据不同形象的动物,做出动物的大嘴巴喂食玩具以及相应的食物(如狗是骨头、猫是鱼、牛是草等),然后进行喂食的游戏训练。注意孩子吃饭不一定要多,主要是营养足够。一次少盛点饭,吃完了再添,这样让孩子在吃完后享受一种成就感。

再次,如厕训练要有以下几步:家长可以先示范,让幼儿进行模仿,注意要穿插游戏,先教会幼儿如何脱裤子和提裤子,再教幼儿擦屁股和洗手。还要强调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幼儿在上厕所前,家长要引导幼儿自己会表达出来;二是家长要给孩子穿舒适、容易穿脱的衣裤。

最后,幼儿要自己学会穿衣服、叠衣服和穿鞋子。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认识衣服前后,然后帮幼儿把头套进去,只留下穿袖子让他自己来。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穿短袖和长袖。针对叠衣服,家长可以引用这首儿歌:“小门关关好,抱抱臂,点点头,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让幼儿边读儿歌边实践操作。针对穿鞋子,家长先引导幼儿认识鞋子的左和右,然后结合认识鞋子左右的儿歌,“鞋子兄弟在一起,相亲相爱不分离,头靠头,脚碰脚,亲亲热热真欢喜”,进行反复的练习,练习过程中可以加上游戏和奖励,这样幼儿会增加主动操作的兴趣。

5. 坚持不懈送孩子入园,养成良好的入园习惯

首先,家长在送孩子时,看到孩子哭闹后,可以让幼儿贴在怀里,或靠在肩上多逗留几分钟,用温柔的语言安抚幼儿的情绪。但是要用你的眼神告诉他,上幼儿园这件事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其次,用适当的方式和孩子告别,语言要简短,清楚。比如:“再见了!宝宝!和老师、同学们好好玩,我午睡前来接你。”或设计一个熟悉的告别仪式。有一个女孩跟妈妈说再见后就迅速跑向窗口,站在窗边目送妈妈离开,那时妈妈会向孩子挥手告别。另外一个男孩在拥挤的教室门口和妈妈告别时总会泪流满面,后来发现他在走廊僻静处先抱一下妈妈,妈妈离开时就没有流泪。有些孩子和家长难舍难分,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个告别仪式,家长可以问:“你想在大厅上跟我说再见?还是我们一起走到教室旁边才说再见?”

最后,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能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闹厉害,就立刻答应孩子的要求——过一天再去幼儿园。这样反反复复、停停送送,反而会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

6. 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园合作氛围

首先,家长要经常和幼儿园的老师分享幼儿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时告诉老师幼儿在家里发生的事情等。这些信息会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

其次,家长对待老师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一方面,增加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你的榜样作用让孩子不再惧怕和其他成人的交往。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

1. 组织召开家长会

主要是让家长对幼儿园有进一步的了解,信任每一位老师,特别是一日活动流程中的时间安排,促使家长在家中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配合幼儿园做到对幼儿基本自理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对老师的培训主要是让老师知道入园焦虑的危害性,以及教师常运用的幼儿入园策略。在此重点强调一下幼儿入园策略三部曲。第一步是入园前奏,是对新入园幼儿进行家访。家访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點等。另一方面是与幼儿近距离接触,初步建立感情。第二步是活动进行曲,包括主动热情接待、像妈妈般的哄睡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游戏环节。教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幼儿,一定要抱抱孩子,通过身体的接触使幼儿产生依赖感。在午睡前,让家长将幼儿喜欢的洋娃娃、毛绒玩具等带到幼儿园的小床上。同时,使用家里常用的被褥,教师运用身体接触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老师就是妈妈”的感觉。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直接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而是应该利用游戏转移幼儿思念家人的情绪,还要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引导,更应注意幼儿的兴趣和现有水平。第三步是家园联系。教师要及时把幼儿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用合适的方式及时传递给家长,得到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3. 分工协作,科学安排各类游戏,并建立合适的奖励机制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根据这一特点,就要求三位老师通力配合。首先,生活老师将班级里几个哭闹厉害的幼儿带到远离班级的地方,如操场、活动室等进行隔离。配班老师可以在睡房安慰少部分容易安抚的幼儿。而班主班老师可以组织大部分幼儿通过“开火车”“骑大马”“丢手绢”等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注意让大部分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活动中,当幼儿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并给予幼儿适当的奖励。在幼儿发展心理学层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画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幼儿不哭或哭的次数减少时,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以此调动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笔者对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的策略研究的几点总结。笔者认为,只要家长与幼儿园、老师通力配合,每一个孩子都会很好地度过入园焦虑期。希望每一个宝贝都能够在幼儿园度过自己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晓利.幼儿入园焦虑研究[J].现代交际,2011(9):136-13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会昌.发展心理学系列① 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2):24-25.

作者简介:周大春(1980~),女,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办江北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入园焦虑分离焦虑幼儿园教育
新生入园体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新入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