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扁壶中有田园
——浅析作品《桑扁如意》的造型塑造与素器美学

2023-09-18 07:40陈洪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扁壶紫砂壶线条

陈洪光

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陶器文化之中最受欢的器具,历史悠长,经过世世代代的大师传承与塑造,紫砂壶的发展也越来越繁盛,成为了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中包含匠人之心以及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仅是集艺术审美于一身,更应该不忘茶具的实用性。紫砂文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不断地交融,蕴含着世世代代紫砂创作者的初心与理念,让紫砂壶成为了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兼备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之一。

紫砂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纯手工的制作赋予了紫砂壶鲜活的生命。判断一把紫砂壶好坏的最基本标准就是泥料的选用。江苏宜兴被称为“陶都”,正是由于大自然赋予了宜兴十分丰厚的紫砂矿产资源,加之江南水乡独有的人文诗意,紫砂文化由此发家。笔者所创作的《桑扁如意》选用的是朱泥,整体呈现出温润清雅的色泽,外观显得十分柔美,但是却又保持着爽朗的气韵。朱泥是红泥之中的精品,其红润的色泽让整体看起来十分柔和,触感细腻,质感极佳。朱泥的成型相较于其他泥料来说难度也是更大,因此由朱泥制作而成的壶更为精巧细腻,也更为珍贵。同时,朱泥的透气性极佳,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茶的香味,持香力十分长久。笔者制作的《桑扁如意》的容量也正适合三五好友分享共饮。归隐田园,与知己品茗,方为人生一大美事。

紫砂壶层出不穷的经典壶型也是紫砂文化不断繁荣的关键之一。笔者创作的《桑扁如意》则是以桑扁壶作为创作原型,加上了笔者部分的创意。桑扁壶是紫砂壶中十分经典的类型之一,看着十分惬意养眼。整体壶身呈现扁圆柱的形状,壶身线条圆润不生硬。壶身底部显得比经典的桑扁壶更加饱满,与作品名称《桑扁如意》中的“如意”二字相得益彰。壶肩走线缓和,腹肩产生了曲折的表现张力。流、肩、把三者一气呵成,形成了一条气贯全壶的流线,相辅相成,整壶质朴却又不失大气。壶嘴短小,出水却十分流畅。壶钮圆润小巧,精致之中带有可爱的气息,与整体饱满的壶身相呼应。壶柄耳大,便于取用。壶盖与壶身融合度极高,口盖处平整光滑,贴合度极佳。壶盖上笔者以如意花纹作为装饰,如意纹在紫砂壶的装饰中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寓意极佳。

笔者在创作《桑扁如意》时没有对壶身进行过多的装饰,是以素器的形式呈现了这件作品。笔者始终认为,最原始和朴素的美是最难呈现的。过多的装饰会让整体作品显得过于复杂、繁琐,同时装饰也可以掩盖制作中的瑕疵。因此素器是最好检验创作者手艺的式样。经典的桑扁壶是线条艺术的展现。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似直非直、似弯非弯的线条变化多端。这样的线条融合在桑扁壶的造型之中,整把壶通体是圆润的,通体几乎没有直线,十分生动,具有活力。这也对笔者的创作功夫十分考究,经过多年的练习才能做到纯手工制作的桑扁壶通体圆润,栩栩如生。线条虽然是二维形状的存在,但是却在作品《桑扁如意》上构成了极富表现力的三维立体。

紫砂壶的创作讲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只有创作者的思想融合进紫砂壶作品之中,紫砂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纯手工制作,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械在取代传统人工,但是笔者始终相信,机器是没有灵魂的。紫砂壶的发展归功于人与世界的交流。紫砂文化在茶道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发展,兼容并包,吸纳传统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精华,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这也是笔者认为紫砂行业是不会被取而代之的原因。

结 语

紫砂壶文化发展至今离不开“人”这一个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喜爱花器,偏爱素器,但是每一个热爱紫砂文化的人都能在这把小小的紫砂壶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花器之妙,素器之雅,都是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紫砂文化的深度与美学的积淀。笔者在创作这把《桑扁如意》之时,就把自己对紫砂文化的所感所悟以及多年以来潜心学习钻研的所学都融入其中。笔者同时也将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寄托在了这把《桑扁如意》之中。尽管紫砂文化的未来还是充满着许多未知,但是笔者希望紫砂行业能够不断地走向辉煌,如意顺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门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艺术。笔者也希望,可以让紫砂文化走出中国,代表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民族自信,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猜你喜欢
扁壶紫砂壶线条
扁壶为什么扁
北朝到唐代陶瓷扁壶发展脉络探究
——以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隋代青釉扁壶为切入点
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南海I号”福禄扁壶说略
线条之美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