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链教学,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2023-09-19 07:55孙晓冬
江西教育C 2023年8期
关键词:问题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孙晓冬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起来颇有难度。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传统的教学结构,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高效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问题链教学就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链   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

问题链,就是将具有关联性、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放在一起,形成问题组,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将所学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足够重视问题的设计,要么将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要么将问题设计得过于复杂,导致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采取问题链教学法,注重问题的设计,借助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力、辨析力和创造力。

一、应用问题链,指明学习方向

(一)设计有效问题,促进学生探索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数学课本中包含很多概念性知识,仅凭教师的“灌输”,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点拨性的问题,助力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轻松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做“有心人”,在学生的学习思路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点拨、引领,使学生的思维回归正轨。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1)亮亮现在的体重是46.5千克,是出生时的14倍多1.7千克,他出生时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外出春游,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个学生?这两道题目列出的方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3)在这两道题目中,所列方程的未知数有没有区别?(4)你认为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知识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使学习更加高效。

(二)设计引导型问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每堂数学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设计引导型问题,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容,掌握学习技巧,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相关知识时,教师使用了这样的问题链:(1)上节课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2)你认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按照自己的猜想,写一些数字进行验证,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4)如果猜想不正确,你打算怎样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这几个问题组成了引导性很强的问题链,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促使学生有序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成就感。

二、应用问题链,满足学习需求

(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解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教材知识的难度逐渐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知识的内化,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1)请你拿出老师发的学习单,写出2、5、8、3、6、9这些数的所有因数。(2)在这些数中,只有2个因数的有哪些?有2个以上因数的有哪些?(3)只有2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4)1的因数有几个?1是质数吗?1是合数吗?在此基础上,教师告知学生,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作合数。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梯度性,有助于学生彻底理解所学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契合教学的原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有梯度的问题链,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知识内核,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设计分层问题,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理解起来很轻松;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链进行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分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1)一个长方体木箱长75厘米,高35厘米,宽4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一个棱长8厘米的魔方,其表面积是多少?(2)有3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包装盒,将它们拼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3)一块长方体木料,长45厘米,高30厘米,宽25厘米,从中挖去一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问题链,提升教学效率

(一)设计趣味问题,诱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利用问题链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素材,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情境,使学生在趣味问题的启发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带了一个圆形转盘走进教室,转盘被分成了10个小格,每个小格中写有一个数。教师向学生提问:(1)你能到前面转动转盘吗?转动2次,可以得到2个数。(2)你所转得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与积,是奇数还是偶数?(3)你认为和与积的奇偶性和什么有关?(4)1+2+3+4+5+6+…+98+99+100,这道题目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对于问题(4),学生觉得有挑战性,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进行了课堂讨论,无形之中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入生活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将知识生硬地讲解给学生,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实际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这样提问:(1)水杯中有190克水,将10克糖加入其中,此时的含糖率是多少?(2)要将含糖率调为15%,你认为可以怎样做?(3)要将含糖率调为2%,你认为可以怎样做? 学生在生活中都喝过糖水,因此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强化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炼、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链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拾级而上,明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丽玲.立德树人视阈下小学数学“情境串-问题链”教学模式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2(14):146-148.

[2]姜连彬.运用“问题链”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21(14):66-67.◆(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