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谒鲁迅

2023-09-19 06:14王跃文
时代邮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青白挑刺指间

王跃文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造访绍兴,只为拜谒鲁迅先生。初次造访时正是夏天,先生故居庭树苍翠,墙脚青苔绿得发光。我自小很向往课文里读到的百草园,因自家也有那样的菜园子。但我那天看到的百草园,已不是鲁迅先生写过的样子,皂荚树、桑树、何首乌和木莲都不见了,传说中藏着巨大赤练蛇的草丛也无处可寻。

十年后,我去绍兴再谒先生。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沿途可见蜿蜒清亮的水道和屋舍俨然的村庄。这些村庄,或许就是先生当年从乌篷船的缝隙里望见过的吧,却已不是“萧索的荒村”了。徜徉在米果果小镇、柯桥柯岩,所见依然是独有的绍兴风情和水乡景致,弥漫心间的是惬意与祥和。

再次跨进周家台门,我的脚步更轻更慢,心也更沉静。望着故居照片上先生指间的烟头,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夜寒露重,缁衣湿冷,先生指间的烟头总是燃着的。他的那些能让自己“延口残喘”并且燃烧至今的文字,便是那永不熄灭的烟头烧出来的吧。

我珍藏了新旧两套《鲁迅全集》,倘若非要说个最喜欢的不可,首推《阿Q正传》。先生刻画的阿Q形象,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警惕阿Q神魂附体;或者说,阿Q其实已趴在我们背上,要提防他取代了我们自己。

先生的名篇我时常温习,偶尔也会“挑刺”。比如,先生在《药》里写华老栓“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我觉得“青白”用得不甚确切。华老栓点的该是桐油灯,光应是昏黄色。或许“青白”更显秋的肃杀?凄冷的“青白”调性,可能正是先生写作时的心境吧。

但某些人的挑刺,我却是一定要为先生辩护的。比如,“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邻居们依旧弄着孩子、狂笑和打牌,先生的结论似乎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有人便问,先生怎如此冷漠?但是,倘想想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便不会觉得先生冷漠了。先生这篇小杂感写于1927年,那一年,中国血雨腥风,无数人头落地。一个“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人,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一个“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人,在那些日子里该是何等煎熬!

我越到中年以后,越爱鲁迅先生的文字。先生的文字犀利深邃,也温暖慈悲。他的所爱、所憎、所怜、所痛,我也有同心切肤之感。他对历史、世道和人性洞穿之清醒与冷峻,他的坚韧、勇猛和正气,我追慕而景仰。我记得钱理群先生说过,鲁迅是他一位随时可以谈话的朋友。我很认同这句话。

伫立在三味书屋门口,我想着那位曾在桌上刻“早”字的学童,他后来成了战士,成了屹立不倒的旗手,却也是可亲可敬、有血有肉的真人。先生正像《论语》里子夏描述的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猜你喜欢
青白挑刺指间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指间的艺术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风从我指间穿过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风从我指间穿过
挑刺儿
范佳成珍藏古代瓷器展
八大雅
——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