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养殖背景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3-09-20 17:45韩和祥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3年4期
关键词:防治诊断

韩和祥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禽业的飞速发展,肉鸭养殖数量和规模日渐扩大,各类传染病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鸭传染性浆膜炎作为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流行,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无抗养殖背景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能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无抗养殖;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3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3)04-0033-0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后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各个日龄和品种的鸭均易感,其中以1月龄以内的雏鸭易感性最强。健康鸭感染后主要以全身败血症、神经症状等为主要特征,发病率达90%,死亡率因品种及饲养管理不同差异较大,一般为5%~80%[1]。鸭传染性浆膜炎病自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目前各个省份均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2]。现阶段,对于该病的防控主要依靠疫苗免疫和抗生素类药物,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阻碍。特别是“禁抗令”的颁布,抗生素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临床防控该病的难度更大。为此,本文对无抗养殖背景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能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流行特点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易感动物包括鸭、火鸡、鹅、鹌鹑等,其中以鸭的易感性最高,各个品种和日龄的鸭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雏鸭易感性更高,尤其以2~4周龄的雏鸭发病率最高,1周龄以内雏鸭很少发病。不同品种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一定差异,有资料显示樱桃谷鸭、北京鸭和番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品种的鸭[3]。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的。发病鸭和带菌鸭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健康鸭通过接触患病鸭破溃的皮肤、黏膜或采食被患病鸭污染的饲料、水等发生水平传播。此外,种鸭感染后可通过种蛋传染给雏鸭,造成该病的垂直传播,2周龄以内雏鸭感染大多和垂直传播有关。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众多,目前国际上确定的共有21个,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较弱。我国流行的血清型共有13个,主要为血清1型和2型,尤其以1型的发生最为广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多血清型流行已成为基本态势[4]。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及环境等有极大的相关性,饲养密度大,饲养管理水平差的鸭场,几乎每年都会暴发该病。此外,气温突变、通风不良、长距离运输、频繁更换饲料、断水断料等应激因素也极易诱发该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最急型通常在发病初期多见,感染鸭常常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主要发生于2~3周龄雏鸭,发病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卧,嗜睡,站立不稳,拉黄白色或绿色稀粪,羽毛脏乱,眼鼻有黏性分泌物,病程1~3 d,最终全身痉挛,衰竭而死;慢性型多见于4~7周龄鸭,病程持续一周左右,發病鸭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和呼吸道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歪头斜颈、转圈,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康复鸭多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无法达到正常体重标准。

对病死鸭进行病理解剖发现,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病死鸭心脏表面覆着有淡黄色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者可与心包膜或心外膜粘连;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质脆,外覆纤维素性包膜,易剥离;气囊浑浊增厚,囊壁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表面呈灰红色大理石样斑驳状;慢性病例常见胫关节和跗关节肿胀,切开后有浑浊黏稠液体流出。少数病例可见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内沉着有干酪样渗出物。

3  诊断方法

根据发病鸭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是该病的症状与大肠杆菌病、鸭衣原体病等有相似之处。最终确诊必须要结合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常用的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巧克力琼脂或胰酶大豆琼脂平板上长成光滑、湿润、半透明的露珠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镜检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操作简单,准确度高,主要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检测;血凝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由于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和耗时较短等优点,在该病检测过程中应用也较为广泛[5]。

4  防治措施

4.1 免疫接种

现阶段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关键,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差。我国当前用于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疫苗主要是1型、2型和10型二价、三价灭活疫苗或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的方式对5~7日龄雏鸭进行接种疫苗,剂量为0.2~0.3 mL/羽,肉鸭只需接种一次即可平稳度过敏感期。

4.2 科学用药

随着“禁抗令”的实行,抗生素类药物已不能随便在饲料中继续添加使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物主要有土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恩诺沙星以及磺胺类药物。肉鸭场一旦暴发传染性浆膜炎,在用药前需先对所用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感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疗程使用。该病的疗程一般5 d左右才能彻底治愈,用药期间务必要做好鸭群的日常巡栏,防止发生药物中毒。同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为了避免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可采用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的方式进行给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的相关规定,防止药物残留。

4.3 加强饲养管理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与鸭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健康状况、生长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广大养殖户要提高对饲养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要保证鸭舍内饲养密度适中,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每天清扫鸭舍内的粪便等污物,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及时调整鸭舍内温度和湿度,保证笼舍内温湿度适宜,为鸭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其次,保证鸭群饲料、饮水供应充足。禁止断水断料现象的发生,禁止饲喂霉变饲料,根据肉鸭年龄调整饲料配比,保证营养均衡,换料期间要循序渐进,避免换料应激的产生。接种疫苗前1~2 d内可以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多维等营养物质来防止出现免疫应激。最后,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模式,加强对鸭群的生物安全管控。对进入养殖场车辆按照清洗-消毒-烘干程序进行严格的洗消;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必须要洗澡,隔离,更换场内衣服;外来物资需经过紫外线、臭氧或喷雾消毒,合格后才能进入场内。定期对场内和舍内环境进行消毒,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消灭蚊蝇、老鼠等传播媒介,从源头上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时曙光.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7,38(10):113-114.

[2] 谢秀云.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2(1):72-74.

[3] 伍春红,吴位珩,徐景峨,等.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6(11): 155-156.

[4] 吴彩艳,孙铭飞.鸭传染性浆膜炎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49(11):27-29.

[5] 黎燕冰,张荣花,张芷诺,等.鸭传染性浆膜炎研究进展[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2):13-16.

猜你喜欢
防治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