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后使用情况的影响

2023-09-21 01:18郝晓宁许金鹏郑研辉董理权
医学与社会 2023年9期
关键词:辅具器具残疾

张 娜,郝晓宁,许金鹏,郑研辉,董理权,刘 洁

1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4;2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3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北京,100050

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是提供给功能障碍者使用,以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的产品[1]。辅具使用是三级康复预防的重要手段[2-3],残疾人正确有效地使用辅具,能够有效弥补或代偿其因疾病或残疾而减弱甚至丧失的部分功能,帮助其生产生活、参与社会,进而提升其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4-6]。尽管如此,部分国家或地区残疾人辅具的使用水平仍不理想[7-8],尤其是与残疾人辅具需求相比,辅具的使用率明显较低,残疾人存在辅具需求未满足的情况。从需求侧分析,目前残疾人辅具使用率较低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残疾人缺乏辅具可及性,即难以获取辅助器具,另一类则是残疾人已经获得了辅具器具但并未使用或弃用[9-11]。目前我国正通过政策支持加强残疾人的辅具配置,解决残疾人辅具可及性问题,上海、江苏、湖北等省份纷纷也出台了众多辅具购买、租赁、适配补贴的政策。2021年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发布了《江苏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暂行办法》,确定了补贴对象,完善了补贴标准,着力满足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根据2022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共有177万残疾人获得了基本辅助器具适配,但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仍未可知。辅具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被残疾人有效使用,现阶段,提升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水平,促进残疾人的自我发展,是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已有研究证实,青少年残疾人的辅具利用率与其年龄、户口性质、识字状况、家庭人均收入、婚姻状况、所在区域、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显著相关[12]。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的移动辅具使用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13],老年人身体不同功能的衰退以及衰退程度的差别会导致其辅具使用可能性上的差异[14]。总体来看,残疾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残疾程度等个体因素和辅具可及性、可负担性等环境因素均是影响残疾人辅具使用的重要因素[15-16],但目前鲜少有研究关注辅具操作培训是否会对残疾人的辅具使用产生影响。作为残疾人获取辅具操作技能的重要途经,残疾人所获得的辅具操作培训渠道与培训效果直接影响残疾人对辅具使用难度的认知,进而可能影响其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提升残疾人辅具使用水平、增进残疾人福祉有所助益。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选取湖北省、陕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现场调查省份,在各省份分别选取1个区和1个县作为样本区/县。为了保障抽样能够充分覆盖城乡,在各样本区/县分别选取1个主城区和1个郊区或贫困区(县)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作为调查单位,以在辅助器具服务中心配备过辅具的残疾人为调查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其中湖北省、上海市各600份,陕西省、北京市各400份。最终共回收1971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8.55%。剔除关键变量缺失的问卷后将1834份有效问卷纳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因变量。研究因变量为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通过询问在辅具服务中心配备过辅具的残疾人目前是否使用辅具来测量。将回答“未使用”赋值为0;将回答“正在使用”赋值为1。

1.2.2 自变量。研究自变量分为两类。一类为核心自变量,即残疾人所获得的辅具操作培训,包括辅具操作培训渠道与培训效果。其中培训渠道分为专业渠道和非专业渠道,专业渠道包括残联康复服务机构、医院等专业机构,非专业渠道则包括自学或家人教学等其他方式。培训效果通过询问残疾人经过培训是否掌握使用方法来测量。另一类为控制变量,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14-17],研究的控制变量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残疾类别等可能影响残疾人辅具使用情况的因素。变量的设置及赋值情况见表1。

表1 变量设置及赋值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残疾人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培训效果以及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利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模型,验证辅具操作培训渠道与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残疾人999人,占54.47%,女性残疾人835人,占45.53%;年龄中位数为65岁。肢体障碍的残疾人最多,占总调查人群的67.78%,其次是视听障碍和多重障碍的残疾人,分别占比24.65%、7.58%;近一半(43.51%)的残疾人残疾时间为10年以上,其次是7-10年和4-6年,分别占比22.63%、17.99%。调查结果显示,1513名残疾人获得适配后正在使用辅具,占比82.50%。由专业机构进行辅具操作培训的残疾人有1436人(78.30%),自述能掌握辅具使用方法的残疾人有1793人(97.76%)。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

2.2 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疾人辅具操作培训渠道、辅具操作培训效果、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残疾类别、残疾时间等因素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影响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以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自变量均满足TOL>0.1,VIF<10,可以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先后分析了辅具操作培训渠道(模型1)和培训效果(模型2)对因变量的影响,再以此为基础将控制变量(模型3)纳入模型进行对比分析。3个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均<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情况影响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残疾类别、残疾时间之后,相较于通过专业渠道获取辅具操作培训的残疾人,通过非专业渠道获得辅具操作培训的残疾人适配后使用辅具的可能性是其0.631倍(P<0.001);从辅具操作培训效果来看,培训后掌握了使用方法的残疾人适配后使用辅具的可能性是未掌握使用方法的残疾人的7.188倍(P<0.001)。

3 讨论

3.1 残疾人辅具适配后使用率较高,部分残疾人配备但并未使用辅具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辅具适配率已达到80%。但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尽管辅具配备率较高,仍有17.50%的残疾人即便配备了辅具但并未使用。这与李树伟等报告的残疾人停用辅具的比例约为20%的结果相似[18],但明显低于孙肖潇的结果(30%-50%)[19],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全部为获得过辅具适配的残疾人有关。适配的辅具不适合、对辅具功效不认同、辅具已损坏是这部分群体未使用辅具的主要原因[11,20]。“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但由于我国辅助器具产业兼有产业和事业双重属性,辅具质量问题难以监管,为残疾人提供的辅具存在着品种较少、质量水平较低的问题[21]。部分残疾人由于没有掌握辅具的使用方法,认为辅具不适用或无法使用,对辅具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改造[22],结果反而降低了辅具的适用性,减少了辅具使用率。随着我国残疾人辅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需持续增强优质辅助器具供给能力,在提高辅具适配精准性的同时切实保障辅具质量,提升残疾人的使用体验[23];另一方面,需做好辅具适配后的跟踪随访工作,确保残疾人辅具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服务于残疾人的生产生活。

3.2 辅具操作培训渠道和培训效果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有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残疾人通过专业渠道获得辅具操作培训,残疾人辅具使用方法掌握率高达97.76%。专业渠道提供的辅具操作培训、培训后掌握使用方法可有效提升残疾人的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水平。既往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对辅具的认知不足[24]。根据知信行理论这一健康传播经典理论,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只有当人们获得了有关知识,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行为[25]。培训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正式、专业的培训渠道可以有效引导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辅具使用认知,促进残疾人掌握辅具使用方法,进而提升其辅具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从各地的实践经验看,专业的辅具培训不仅会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导,还会告知使用后的注意事项[26]。经过专业培训的残疾人可能更为了解辅具适配后保养与维护的相关知识,并在辅具使用过程中加以注重,辅具的耐用性较高,促进了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持续使用。专业性的人才是残疾人辅具培训的实践者,也是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辅助器具服务机构人员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亦有待优化[27],无论是残联康复服务机构还是医院,辅具专业技术人员均存在较大缺口;部分残疾人则由于功能、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正规的辅具知识培训[28]。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方专业性辅具培训的提供与需方的信息获取。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的辅具培训,使残疾人应培尽培,更好地掌握辅具使用方法,提高辅具使用水平。一方面,可以将培训工作下沉基层,利用家庭医生、社工、志愿者等社区资源进行辅具使用专业知识的宣教;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考虑将专业的辅具培训方式进行相应拓展,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尤其是官方适配网站,扩展辅具咨询开放平台,提升残疾人辅具使用信息的可及性。

3.3 社会人口状况和残疾特征对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省份等社会人口状况与残疾类别、残疾时间等残疾特征均会影响残疾人的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情况。受教育程度低、患有多重障碍、残疾时间短的残疾人辅具适配后的使用水平较低。相较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的残疾人更易认同辅具的使用功效,更倾向于通过辅具使用维护自身机能[29]。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30],患有多重障碍的残疾人的行动与认知能力较差,辅具使用对其的边际效用较小,辅具使用水平较低。残疾时间较长的残疾人则可能因为早已难以习惯辅具使用造成的生活方式改变,其辅具使用水平较高。社会人口状况和残疾特征对残疾人辅具使用具体的影响机制有待后续进行进一步研究证实。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应加强对受教育程度低、患有多重障碍、残疾时间短残疾人群体的宣传教育,提升其辅具认知与自我效能,进而促进其适配后的辅具使用。另一方面,应结合残疾人的社会人口状况、残疾类型等特征,提供符合其个体特征的专业培训,体现其需求的差异化与精准性,从而提高辅具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辅具、开展行之有效的辅具培训以确保残疾人掌握辅具使用方法,是提升残疾人辅具使用、改善其功能、增进其福祉的重要基础。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辅具使用知识的专业培训,针对个性特征比较明显的残疾人,根据不同特征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这是促进残疾人提高辅具使用的直接途径与重要方法。

猜你喜欢
辅具器具残疾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盾构机刀盘装焊工辅具的设计与改进
古代器具灌农田
计量器具产品商情
计量器具产品商情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科学确定
台湾高等院校身心障碍学生学习辅具服务述评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