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现代性特质与未来发展刍议

2023-09-21 04:43孙渊杜帅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现代诗时尚劳动

孙渊 杜帅

黑格尔说:“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诗歌是觉醒者的宣言。在人与诗歌的互动中,诗人通过诗歌观察世界并得到启迪,世界也借由诗人生成了“诗歌智慧”。现代诗是人类文化的高级审美形式之一。对现代诗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分析,才能避免研究方向上的单一和偏废,还原现代诗的本真况味。

一、“劳动说”之祛魅及古代诗歌与现代诗的分野

论及诗歌乃至文学的起源,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观点是“劳动起源说”,与之相近的还有“劳动价值论”,该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分工的背景下,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消耗的劳动量,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工具。但这种对于古代诗歌的分析视角,承袭下来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现代诗研究的局限性。究其本质,诗歌既非产品也非商品,不具备参与社会分配的劳动量消耗,更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诗歌虽然不直接产生于劳动,但与劳动息息相关。以劳动为视角,可以对诗歌的产生作出三种解释。一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劳工号子说”,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共同发力、提高效率,形成了作为“劳动工具化方法”的诗歌,如上古时期的歌谣《弹歌》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典型的劳动步骤拆解,诗歌既记录了生产,又对生产步骤进行了概括提炼。二是诗歌与劳动之间形成了“源于—高于”的艺术创作关系,诗歌成为“劳动的审美化再现”,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既是先民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是生活志趣和精神世界的表达,最后升华为“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劳动”一词所能概括或传达的。三是诗歌的作者被划分为国民与野民、君子与小人,社会层级与劳动剥削产生,诗歌成为“劳动的阶级化”表达,以《诗经》表现最为突出,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主流,其中有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公的,如《豳风》中的《七月》,《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有反映战争和徭役的,如《齐风》中的《东方未明》,《小雅》中的《何草不黄》等。阶级化的劳动没有造就诗歌,反倒使诗歌成为反对阶级化劳动的有力武器,进而形成了对“话语权”的争夺。

原始的诗歌和原始的人类同样经历了劳动的异化过程。其间,人从古希腊哲学中的“赤裸生命”逐渐变为“政治生命”。

诗歌的政治化有两个进程。一是统治者人为地辑录、摘编和删减诗歌,将诗歌从个体、阶层提炼为群体的精神风貌。这种把个体集聚为群体的分析方式,决定了后世诗歌的研究方向。在各种诗派、诗潮、诗歌运动的遮挡下,诗人的个体性、天才性创造往往被忽略或同化。二是类似《利维坦》和《社会契约论》下的共同体,为诗歌提供了共情背景,使诗歌逐渐成为一种公民艺术,人们出让权利的同时也出让了艺术,形成了艺术在政治框架下的表达。

相较于劳动,音乐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直接,当诗歌从劳动的场景中脱离之后,却依旧沿袭着音乐的格律要求和限制,对音乐的范式追求和审美、对音乐的摆脱和舍弃,是古代诗歌与现代诗的分野。古代诗歌通常把《诗经》和《离骚》作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两大源头,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划分,一定程度上是风格色彩与劳动远近的区分。而现代诗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中间,寻找到了生存这一源头,通过生存的自然状态间接重拾“赤裸生命”,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改造自我与世界,而且这种认识和改造是先关系后物质,而不是先物质后关系。由此,诗歌成为一种超越本能的创造性反应。这时的人不再是劳动的隶属者,而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主客体。如果说劳动使人从自然中解放,那么现代诗歌指向的是人从劳动中解放的通途。

二、有限理性的超越与传统“赋、比、兴”的终结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早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并采用了三种较为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赋、比、兴”。其中,赋是定义,即围绕事物进行判断和描写,可称之为陈物;比是分析,即调动已知来分析未知,可称之为类物;兴是发散,即将物作为情感的对照,可称之为发物。可见,人们创作诗歌的过程也是认知世界的过程。在后续的诗歌发展中,人们对“物”的思考和认知在变化和深化之中形成了瑰丽的诗歌表达。例如,《楚辞》之中的“物”为巫,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极大地释放了想象力,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烂。西汉时期乐府诗歌出现,由朝廷乐府系统相关机关进行收集保存,后由机构名称变成诗歌体裁,以曲、辞、歌行为代表,内容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这里的“物”成为社会,即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经由“物”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汉乐府具有鲜明的叙事性、丰富的社会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同时,汉乐府对“物”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也直接影响了魏晋的“建安风骨”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短暂的盛行后,诗歌回归“物”的常态,以山水田园状物抒情为主。“物”的切换,形成了诗歌风格的转变,也形成了对魏晋玄学道法自然的本源回归。二者看似割裂,实则是一体两面、前后相继的。其间,两位重要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清新自然之风分别开创了田园诗和山水诗。隋唐以降,近体诗走向高度的成熟与繁荣。大量的生活场景涌入诗歌,且诗歌直接参与物质生活,成为具有政治功能、流通价值、宣传效应、个体抒怀等功用的“硬通货”。“赋、比、兴”的基本手法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新乐府运动”的开展,得到了回归与强化。这也对后代的宋词、元曲、明清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体裁和格律要求上的不同,并没有改变“赋、比、兴”所开创的认知世界的主流。

然而,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直接破坏了这一传统,也造成了现代诗迥异于古代诗歌的视角及创作方法。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看,现代诗是信息爆炸所造成的信息离散、诗歌集体效应丧失的产物。这时,传统的“赋、比、兴”已难以指导诗人认识世界,进而进行诗歌创作。现代诗相对于古代诗歌,与格律的目标导向、拜谒取士的需求导向、意识形态的结果导向脱离,是现代诗人在理性增量,但有限理性不变的条件下的迭代产物。

现代诗更加适应有限理性下的创作,并形成对有限理性的不确定审美,形成了诗歌更加多元丰富的内涵,对复杂性“完美表达”的求解,也逐渐形成了各种诗歌理论流派。与这种转变同时发生的,是诗歌创作从古代的具象化到现代的具身化的嬗变。现当代诗人不再把“物”作为单纯的坐标系,而是在“物”和“我”之间形成对照,在心之外发现了身,将身体作为思想和世界的一切,反身感受、体验、描述或赋予造物主以意义。这时,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身体,产生于物质认识的有限理性,通过以身体为中心的认知得到同一性解决,一种更为直接、自我的创作方式由此诞生。

三、新语言意义生态的诞生与“诗歌元宇宙”的孕育

现代诗的明显的特点是意象转向为符号,并在意象间建立起了符号逻辑。这种新符号摆脱了旧语言字、词、句所具有的天然的、象形的社会意义,代表了新语言意义生态的诞生。

在社会生活场景的转换中,新语言形成了类似数学中自然数之外,有理数、无理数和0的三个方向上的社会意义抽象,进而将语言的意义从原生社会中剥离出来,极大地释放了语言的字表达义、词结构义、语组织义,使语言更加贴合新时代诗人的创作,并使现代诗写作的意义从群体惯性的存量反刍加工变成了群体中个体先锋的增量求索创新。

在旧语言到新语言的过渡中,现代诗实现了语言的延展,形成了新的创作认识,并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创作空间。这些同时存在于个体的差异化写作之中,构成了现代诗整体上的多元生态。

引申来说,我们可以把旧语言诗歌创作视为文字对现实世界的初始映射,这是一种从现实到文字的单方向表达;而新语言的诗歌创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二次映射,是建立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发掘上的,形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并通过文字这一汇编语言式的符号,形成了“两个世界”之间的互动。旧语言作为旧宇宙的熵走向热寂,语言成为语言的壁垒,无人能表达出新的意义;而新语言所代表的“诗歌元宇宙”正在孕育之中,以诗歌为载体,形成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多维互动。这种虛拟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反是基于世界维度的合理虚拟,是诗歌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合流,新的技术成为新的诗歌用词,新的艺术技法也成为新的诗歌手法,新语言所具有的新的时空次元意识、要素、逻辑、情感等等,使得新语言成为更具活力、更为现代、更加先锋的表达方式。这时的现代诗呈现出时空性、真实性、连接性的特质,诗歌作为真实世界“文字孪生”的一种特定集合状态,随着“诗歌元宇宙”向现实世界的渗透、交融,将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其创造的新意义,也将继续成为“诗歌智慧”,为人类社会带来展望和启迪。

四、自由度的回归与时尚审美的趋向

“时尚”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是意识形态在整体和局部的审美化表现,也是诗歌创作最主要的时代背景因素。时尚属性应该成为我们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从时尚的视角来看,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现代诗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文化稀缺背景下以主流文人为时尚标杆的现代诗书写;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朦胧诗为标志,多诗潮融合构成的国家、民族、地理及消解、反思、探索交织下的,以诗歌英雄为时尚标杆的现代诗书写;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以来,市场化冲淡了英雄主义,现代诗走下神坛,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的产物,也逐渐开始了以口语化、国际化、区域化、融合化等为时尚标杆的书写。综合分析这三个阶段,诗歌与意识形态既趋同,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度。如果我们把意识形态和现代诗的发展看成两条线,在第一阶段现代诗逐渐向意识形态靠拢,先进的文化代表着先进的革命;经过第二阶段的趋同甚至激进后,诗人的个体行动不能再提炼为集体的社会过程;第三阶段的现代诗与意识形态逐步拉开距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偏差,造成了诗歌流量丧失,高出市民文化平均水平,造成了诗歌接受度降低。

现代诗具有多主题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自由度、包容度、个性化突出,是任何阶段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现代诗的时尚属性。只是这种时尚属性表现为从组织化到群体化,再到个性化审美的转换,而时尚也是最贴近现代诗写作生态的描述。时尚是一种不隶属于任何人、任何阶级、任何团体的权力话语,当人们不断从物质中解放,并不断向精神世界探索时,现代诗必将成为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家族分解三大趋势演进下的天然时尚选择。多元化的诗歌与多元化的心理安慰需求对应,将成为现代人对待生存焦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现代诗打破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审美结构,诗歌的内容依旧是诗的语言,而诗歌的形式合法性则一再遭受质疑。与此同时,诗歌文字超出日常语言的技术性进步,形成了诗歌特有的新语法,导致了诗歌表达与受众理解的鸿沟。同时,现代诗进入了个体审美和细节审美的阶段,意义的不确定性形成了现代诗所特有的信息流的意义形态,这也形成了现代诗多元化、多层次的审美空间,是迷与谜的统一。

文学“四大要素”中的“作家”“作品”和“世界”让位于“读者”,诗歌进入了一个读者创作的新时代,这种创作不再是文学体裁上的及作品意义上的“二次创作”,而是聚焦诗歌功能上的创作。这里所说的“功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所提出的诗歌的艺术起源,而是基于时尚周期律和自由度不可逆,对诗歌的旧功能和新功能作出的时间上的划分。作为具有时尚这一新功能的诗歌,必须是一往无前的,也必将在某一个未来,实现诗歌意义表达自由度和人类生存自由度高度一致的时尚审美。

猜你喜欢
现代诗时尚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