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期四制:小学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培育策略

2023-09-23 12:04舒俊波周爱芬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微项目培育策略学科教学

舒俊波 周爱芬

[摘 要]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立足学科特色,突破课堂界限,让学习走出课堂,突出学科实践性,体现生活的学科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容易出现选题难、规划难、实践难、应用难等问题,阻碍项目的顺利展开。基于此,“四期四制”模式能够在项目酝酿期以申报制助力选题,在斟酌期以审批制助力规划,在实践期以“曝光”制助力追踪;在评估期以融合制助力应用,从而完成实践项目内容的整体架构,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实践性微项目运作体系。

[关键词]学科教学;实践性;微项目;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1-0078-0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程理念倡导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强调知行合一。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立足学科特色,突破课堂界限,让学习跨越学科,走出课堂,与学校活动、生活实践、旅行见闻等内容相结合,突出学科的实践性,体现生活的学科性。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基于学科教学展开,着力对国家基础课程进行微处理和微创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科的实践特质,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等特点。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做到化整为零,将对学生特质的培育落实到各个实践项目中;化零为整,整合学习相关资源,统筹安排学习进程,构建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实施样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技能转变为能力,将知识转变为智慧。

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实施需要经历选题、策划、实施、评估等阶段,想要得心应手并非易事。许多教师有开展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意愿和需求,却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项目的开展流程不够熟悉,缺乏互助和合作意识,难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而陷入“单打独斗”的境地;二是对可能遇见的困难估计不足,导致项目受阻甚至中途“夭折”;三是未能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素材,错失项目迭代和项目升级的机会,导致项目成效不高,使得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下面就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讨论,助力其规范化和常态化,以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和优化学科实践性微项目,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酝酿期:申报制助力选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寻找合适的研究内容是开展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首要因素。优质的项目选题需契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历程,而且要具有研究价值,能够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科教学的有序开展。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在学科教学中已经展开诸多有价值的探索,却在进行学科实践性微项目选题时陷入困境。教师对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流程不够熟悉,对实践的价值分析不够精准,就难以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困惑转变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酝酿期,帮助教师回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梳理经验,将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关键要素记录、整理出来,便于教师了解自己的研究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申报制度旨在引导教师在项目启动前进行充分思考,明确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梳理研究思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很喜欢在作业本上画“小人”,还自行编撰剧情,内容有趣生动,使得班里很多同学都成为他的“粉丝”,参与画“小人”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并没有粗暴制止,而是先让学生讲述“小人画”的剧情,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思考如何让整个故事更完整、生动和有趣,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工绘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习作练习,引导学生将身边有趣的事件转变为习作素材,“漫画作文”实践性微项目应运而生。在这一实践性微项目中,学生将“畏习作”转变为“乐习作”,乐此不疲,不再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

由此可见,酝酿期的项目申报旨在寻找和明确研究内容。申报制度不仅能帮助教师梳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促进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讓教师提高对共性问题的重视程度,共同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项目申报摒弃复杂、固定的格式,鼓励教师有感而发,降低项目研究的准入门槛,让更多教师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更好地激活教师的研究潜力。

二、斟酌期:审批制助力规划

在明确研究切入点后,学科实践性微项目进入斟酌期。在斟酌期内,教师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预设开展学科实践性微项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存在的困难,并做好相应的预案。在项目实践之前,教师要横向收集与项目内容相关的资源,纵向设计项目推进流程,明晰各个关键节点的具体任务。斟酌期是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筹备和规划过程,但这一环节容易被教师忽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查找资源和文献、寻找同伴和团队、预估困难做好预设、寻找项目实施的省力策略等,都是影响项目的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的基础上设置项目审批制,能进一步细化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操作流程。通过分级审阅,进行可行性分析,审视项目与学科之间的契合度,评估项目的相关活动和周边可用资源,才能进一步将审批单转变为项目实施计划。

审批的起点是同伴审批,由相同学科或相同年级的教师交互完成。同伴审批重在互相学习,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者既是项目的申报者,也是项目的审核者,通过变换身份,促使教师对学科实践性微项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例如,美术老师计划开展版画印制实践性微项目,该项目的创新性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针对此类问题,非本专业的教师恐怕很难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经过同伴审批,其他美术教师提出建议,认为版画印制本身比较普通,需要在手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样,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给予精准可行的实施建议。在同伴互审的基础上,再展开教研团队的学科专业审核,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骨干教师和项目研究的先行者,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实践性微项目有更多的经验,理解得更有深度,对困难的预设也更到位,能从理性的角度对处于斟酌期的学科实践性微项目提出合理建议。针对该美术教师的版画印制实践性微项目,专家团队建议在印制内容方面考虑跨学科性,如可与科学课程中的自然观察相结合、与语文课程中的民俗探索相结合,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知,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科之间存在交融点。在同伴互助和专家指导下,教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为实践性微项目的跨学科实践奠定基础。在项目的审批阶段,合理调配人员和资料,从学校层面对相关项目进行整合、规划与重组,化零为整,形成项目集群。基于学科的共同育人目标,同步整合学科、校本、周边等各类资源,能确保实践性微项目集群的整体性和有序化。

三、实践期:“曝光”制助力追踪

实践项目经历酝酿、斟酌之后,步入实践阶段。实践期是项目开展的核心阶段,也是时间跨度相对漫长的时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的干扰因素,阻碍项目的有序推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处理问题,突破困境,记录相关数据,做好分析和整理,为持续探究做好准备。采取“曝光”制度,有序呈现研究历程,重点关注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有助于对学科实践性微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根据问题进行合理调控,促进项目的持续和深入。

项目负责人要研读优秀的实践案例,明晰项目的具体流程,初步锚定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将相对复杂的项目进行模块式分解,设置项目完成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项目进程展示出来。这也是对学科实践性微项目进行考核的过程。例如,由某一美术教师负责的“自然印记”实践性微项目,要求学生先持续观察植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再以植物的变化为蓝本进行刻板印刷。具体来说,项目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植物种植,观察并记录植物的日常变化,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项目第二阶段,在观察日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重点对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观察习作,加深印象;项目第三阶段,要求学生以自然笔记的方式,图文结合地呈现植物的特征;项目第四阶段,通过版画方式呈现“自然印记”。在项目的每个阶段,将学生的作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在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素材的同时宣传项目。在跨学科方面,小学阶段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互相配合。如小学科学在三年级安排有“凤仙花观察日记”,小学语文三年级的单元习作内容也是写观察日记。教师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在项目实践推进的各个阶段,“曝光”各个项目进程,有助于获得跨学科研究成果。

在项目实施的各个历程均进行“曝光”,能够展现项目的连续性、真实性和整体性,从而对项目进行推进,使其合理化、应用化。“曝光”项目中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能够对项目研究的过程进行阶段性肯定,同时能把优秀的案例推送给其他教师;“曝光”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能让项目负责教师明晰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适度调整项目进程,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四、评估期:融合制助力应用

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实践应用并非易事,需要多方资源的协同运作,对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估,才能为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实践应用打好基础。评估项目的融合性,寻找项目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点,以不同的视野解读相同的实践内容,能为项目融合架设桥梁,挖掘实践项目的潜能,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教师要从育人目标出发,整合学科、学校等多方资源,鼓励实践项目的有机融合,寻找学科融合点、资源融合点,家校融合点。

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可以在所有学科中展开。以小学语文为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就是语文实践项目的典型代表。这个纪录片旨在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抓手,以本土文化为实践对象,展开“景点吟诵古诗词”实践性微项目。如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杭州留下著名诗篇,引导学生寻访与杭州景点相关的诗句,并且在诗文涉及的景点进行吟诵。从融合性角度来评估这一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其任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融合多方资源。如需要家校融合,学生寻访诗句中的景点时需要家长陪同,在现场进行吟诵还需家长协助录像;将诗句摘抄下来,根据意境进行绘画,是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融合;任务后期需对音频、视频进行剪辑,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可见,这一项目从学科、学校、学生和教师等维度出发,充分利用实践项目相关的资源,将学习从课堂转移到周围的环境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廣大教师可以此为参考,以学生身边的事为契机,融合各学科相关要素,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综合力量,让学生在学科实践性微项目中体会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当下来之不易的繁华。

项目的阶段性评估为项目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通过理性评估关注项目的发展,从学科专业特色出发,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学科的融合。梳理和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打造项目支持体系,能够为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整体布局,分头行头,分步微创,集群合力,在统合分化的过程中打造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常态模式和保障措施。项目负责教师要从学科、学校、学生和教师等维度出发,整合相关资源,促使实践性微项目的集群化和个性化。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寻找策略,在实践中增长能力,是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宗旨。学科实践性微项目优先培育项目先行者,让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摸着石头过河”,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经验支撑。同时,各校要降低项目的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营造学科实践性微项目的研究氛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在项目反思中获得能力提升。借助学科实践性微项目,将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舒俊波,周爱芬.以学科项目化学习推动育人方式变革[J].中学语文,2022(17):44.

[2] 白云云.高净值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评价: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之“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J].中国教师,2023(5):68-72.

[3] 孙飞娜.协同发展:推动项目化学习走向深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Z1):94-96.

[4] 陈素平,缪旭春.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样态[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38-43.

[5] 张军瑾.深度统整与持续优化:项目化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管理,2020(8):20-22.

[6] 滕平.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学校视角:项目化学习融入国家课程的学校课改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2(4):17-22.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猜你喜欢
微项目培育策略学科教学
中职电类技能微项目教学过程评价实践与研究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基于微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