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2023-09-24 13:00洪文秋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存在优质资源短缺,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研究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升级迭代需求,研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型,构建德育板块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搭建资源应用场景,总结课程资源应用方法,确保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建设,构建开放的资源建设体系,服务各类用户的学习需求,推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供给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框架研究”(课题编号:KJY202205)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明确了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4][5]。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带来了新技术和创新手段的支持,让我们能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服务更好落实“双减”工作,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而改版升级上线的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家长提供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资源服务[7]。平台自上线以来,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需求的增多及变化,平台资源也需要及时更新迭代、不断完善。2021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并对平台改版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丰富专题教育资源”“专题教育资源要确保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体现正确育人导向,注重运用多种呈现方式”[8]。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出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9]。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优质多元、体系完备、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思政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深入研究资源承载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融入育人环境和课程体系建设[10]。因此,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迫在眉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瑰宝,也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我国德育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资源的建设需求发生改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广泛重视,研究和实践初见成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建设,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前提。

新形势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出要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要注重学科融合,推进跨学科综合化教学,加强跨学科集中教研备课,促进教师树立学科衔接意识,扩充教学支撑资源,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11],也提到要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的规划。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系列指南和指导纲要,从总体上规定了各个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呈现方式等等,从整体上对推进这项工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因此,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对专题性或主题性资源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根据新课改和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素养。而这一建构过程,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体系化的数字资源来支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在当前愈加重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相关的数字教育资源和资源应用平台正不断涌现。既有专门资源平台,也有综合平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栏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德育板块专门设有“优秀传统文化”栏目,里面有“从小学用典”“论语”“诗经”“孟子”四部分内容。从用户点击量和点赞数看,这部分资源的关注度和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较好地满足了“疫情”和“双减”时期的用户需求。目前平台转入常态化应用阶段,这些资源多是简单的分类陈列,顶层设计不足,因而制约了资源后续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当前亟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的系统规划,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进行,要遵循科学有效的资源建设原则,创新构建相对稳定的资源建设长效机制。新形势下,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原则和资源应用方式的研究,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整体框架的基础。同时要进一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丰富完善更新资源,升级迭代资源的服务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数字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教育资源主题仍待不断丰富、各个主体对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综合分析当前已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研究情况,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存在着内容不成体系、缺乏高质量学习资源和高水平师资、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12]。

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升温,教师和学习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学习资源和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当前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发现,已有资源的建设出现了滞后,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字、图片和短视频,形式比较单调,学习内容相对较浅。随着需求的发展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出现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问题。就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栏目来看,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但距离要支撑用户高质量的学习需求还存在差距。因此,资源数量还有待增加、质量还有待提高,资源应用的实用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课程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方式趋于多样,但课程资源未成体系,重建设、轻应用,学习效果难以评估。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发展初具规模,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案例和关注。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的同时也要关注资源的应用场景和方式的构建,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实践,真正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容没有和课程实施相匹配,导致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节。自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3]的要求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中小学具体实施阶段。但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课程资源体系建设的相应滞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統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等突出的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解决[14],资源建设和应用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需要系统科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体系,构建适配的课程资源应用模式和方法。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栏目的完善升级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资源建设进一步课程化,加强资源的有效应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思路

数字化时代新兴技术的运用将有利于突破以上问题,满足广大师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与学的需求。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我国数字化德育教育资源,加快德育教学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加快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1.加强教育平台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效融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严重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15]。在数字化环境下,要从数字教育平台搭建、资源建设、教育方式和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16],同时转变教育理念,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利用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模式出现,形成具有数字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给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效。

2.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框架,促进相关资源开放体系的形成,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质量与水平

数字化环境可以促进德育工作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我国数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加快德育教学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与水平,可以确保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17],促进平台专题教育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建设的核心素材、把数字技术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具充分融合。

3.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课程化应用,搭建丰富的资源应用场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符合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特征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搭建资源应用的多形态应用场景,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有机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数字技术提供的多种功能性选择,搭建多样化的资源应用场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课程应用模型,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促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型

资源建设的根本是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建设宗旨,平台的专题资源建设覆盖教与学全场景应用,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师和家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将数字资源进行课程转化,进一步构建相应的资源应用模型和场景,给师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型”。内容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的国学经典资源、哲学创新教育资源、民族艺术鉴赏资源和传统文化遗迹资源四类资源内容领域。依托数字资源开发出适于应用的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与超学科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展示了从学科架构走向真实世界的过程,其边界线体现了逐步的开放性。基于学科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跨学科又让学生在学科边界共同交叠的地带发展新的解释性体系;超学科,则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科边界软化。超学科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建制,加大对古代科技类课程的投入,体现创新性与先进性,体现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发展要求;另一部分是融合课程,包括各类社团活动、研学旅行以及综合类特色课程,旨在学校课程赋能下,学生能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和未来。在三个层次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运用经典诵读教学法、研学旅行探究法和多元活动实践法,将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有效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系统性原则,制定系统化的、科学的资源建设机制、内容框架体系和资源分类标准,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

2.开放性原则。当前的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实际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要在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系统性。

3.多元化原则。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系统化。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体系构建应该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诸多要素。不同评价主体的侧重点与关注点有所不同,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用户过程性评价,采取用户评价、专家评价、同行审议等多元评价方式,同时确保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估性,构建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4.实践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数字教育资源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教育过程中要把道德观念、爱国情怀等深深扎根于家庭,渗透于社会,熏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导向,实现育人效果,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实践中的全方位体现。

5.发展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修正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具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8]。资源建设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同时也应该积极创新资源应用方式与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基本框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建设要有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界定。广义概念,是指区域内固定生活而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包括:伦理学、礼俗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一切民族的文化与技艺传统。狭义概念,按照《隋书·经籍志》的论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专指中华经典文化,将其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按照黄济先生的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还应包括:蒙学、四书、诸经、诸子、儒道墨法家、诸史等内容。

针对现代中小学认知水平与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文件精神,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内容应指:以儒家经典学问为主,兼顾子学精髓,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常识、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遗迹等。结合平台资源建设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按课程化建设,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分为国学经典资源、哲学创新教育资源、民族艺术鉴赏资源和传统文化遗迹资源四部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为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家长提供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资源服务的国家级平台,资源要保证权威、系统、丰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拟定了详细的资源建设内容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国学经典资源:国学经典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越来越在国家发展强大過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经典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塑造丰富健康的人性和正确的生命价值。其次是通识教育,通过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和好奇之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传统经典教育对于重塑民族道德体系,全面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哲学创新教育资源:“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仰观天地,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古老哲学认为人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就应当遵循不违天的天人合谐原则,从而引出“天道”和“人道”的思想。天道学是宇宙根本问题的解释,相关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观和自然观,而人道学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人伦理学和人道哲学说,即人生哲学。这部分内容就是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即以“天道为人道之本,而以人道为天道之归”。让青少年能深刻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脉络,并引申到价值观和人格修养,这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和源泉。

民族艺术鉴赏资源: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发展状态的外部表现,同时,艺术品位或鉴赏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9]“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实践,把传统艺术鉴赏引入中小学课堂,把人文思想普世价值观和高雅审美观念植入青少年心灵深处,同时,通过学习中华艺术脉络体系,帮助学生文化溯源和文化认同,发挥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从而达到整体提升学生美育和人文素养的课程目标,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全面复兴。

傳统文化遗迹资源:古代文化遗迹提供了古代的文化、政治、制度、文字、艺术等综合信息。了解古代文明遗迹有利于探究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古代文明遗址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遗址研究活动,将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精神情感载体与国家财富,通过其直观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这一特点,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文化教育,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综合素养和艺术鉴赏力,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应用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需要转化成可以应用的课程,提供给全国中小学校,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本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要始终将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一致,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内在关联。

2.一致性原则。坚持传统文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坚持校长—管理团队—教师—学生的一致性;坚持课堂、课外一致性,校内、校外的一致性。

3.系统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注重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全面融合和整体建构,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4.发展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构建更加丰实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应用体系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坚持应用为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资源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通过体系化、课程化建设,应用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当中,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课程资源应用体系,其包含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维度。遵循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分别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阶段育人策略设立教学目标;以国学经典、哲学创新教育、民族艺术鉴赏和传统文化遗迹为教学内容主线;以经典教学诵读法、研学旅行探究法、多元活动实践法为实施方法;以多元评价为课程教学评价,如图2所示。

(三)应用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课程资源的应用实践,围绕资源内容主线,采用经典诵读教学法、研学旅行探究法、多元活动实践法三种核心应用方法。

1.经典诵读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先诵读后理解再运用的原则。诵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数字资源需要包括大量经典诵读内容。郑增仪等提出的“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法值得借鉴[21]。该方法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每一步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诵读,从熟读课文,到理解字义,最终达到获得审美乐趣的各阶段各层次目标。

2.研学旅行探究法

学校利用社会大课堂活动,以传统文化遗迹研学为主题,追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开展系列文化游学活动,让学生能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动。让学生在集体行走中,触摸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动。由于时间、空间等的制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建立相关的研学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博物馆、纪念馆、著名书院的探访,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3.多元活动实践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在校内建立经典诵读社团、京剧脸谱制作社团、京剧艺术社团、书法社团、射礼社团等等。以兴趣第一、习惯为重、人格至上为目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模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在文化艺术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诚信”的价值导向,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为根本的“家道、家风”实践活动中进行践行落实。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秀传统文化栏目的数字资源开展活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通过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根植在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华传统文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系统构建,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文化育人,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在资源内容上,参照国家文件精神,深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形成具有顶层设计,系统体现中华文明的教育内容体系。在资源建设上,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遵循资源开发遴选—资源质量保障—资源动态更新—优质资源奖励—资源应用机制五个环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数字资源,并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在应用场景上,以经典文化、传统节日、地域特色等为载体,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拓宽多种应用途径,探索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在机制保障上,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教育主体,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23-06-20.

[2] 人民网—人民日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EB/OL].http://ztjy.people.cn/n1/2023/0605/c457340-40006050. html,2023-06-20.

[3] 教社科[2014]3號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4][13] 中办发[2017]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

[5] 教材[2021]1号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6] 佟宇,赵士初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建设网络德育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41-43.

[7][17] 360百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平台简介[EB/OL].https:// basic.smartedu.cn/guide name=平台简介,2023-06-20.

[8] 教基[2021]1号文件,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Z].

[9] 中办发[2021]4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

[10] 柯清超,鲍婷婷等.“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7-23.

[11] 教材厅函[2023]3号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Z].

[12] 占德杰.融合信息技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与策略[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46(10):73-76.

[14] 曲天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6):41-44.

[15] 朱孔阳.“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3):203-205.

[16] 张畇.“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2-13.

[18]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2023-06-20.

[19] 中办发[2020]3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20] 杨非.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人民教育,2022,(8): 33-35.

[21] 郑增仪,苏金良等.“蒙以养正”:以国学教育涵养学生美好品格[J].中小学管理,2016,(11):52-53.

作者简介:

洪文秋: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Based on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ong Wenqiu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P,R,China(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NCET), Beijing 100031)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we will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will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digital resources, a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 disconnect betwee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students’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upgrading and iter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 constructe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built resource application scenarios, summarized the method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ensured the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 of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uild an open resource construction system, serve the learning needs of various users, and form a good ecosystem for the suppl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

Keywords: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1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