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你嘲笑怀乡的人……

2023-09-25 03:40
草堂 2023年3期
关键词:怀乡群山青海

◎ 李 南

让作者解析自己的诗歌,多少是件尴尬的事。不过,与读者分享写作过程、运思路径、诗歌生成的内在秘密的同时,再一次审视作品存在的问题,于读者和作者而言,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选了一首 《想青海》,这是一首怀乡的诗,也是一首自己虽珍惜却又没太多亮点的诗。

不可否认,写故乡的诗多如牛毛,这是生而为人最朴素的情感,尤其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为生计谋,被命运所牵引,迁徙、漂泊的机会越来越多,心怀故乡太正常不过,无论那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灵层面上符号式的故乡,无论是实存还是消隐,都会时不时使人泛起“想家”的思绪,更何况某种形而上的终极乡愁。

写一首怀乡的诗看似轻松,但实非如此。一提起家乡,我们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特定地域的田畴、村路、山川、树木等意象,应该说,自新诗诞生以来,思乡怀乡之诗便遍布各个年代的各种报刊,成为人们阅读期待的同时,也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事实上每个人的故乡不同,每个人的阅历与诗意生发点不同,对乡愁的表达也不尽相同,诗人诗作都应具有各自的印记,就像离开母体时所带来的胎记,独一无二。

这首《想青海》,在标题上纠结了一番。诗人娜夜写过一首《想兰州》,这首诗堪称精品。原本我是想极力避开这个标题,但在写的过程中,“想”这个字满满地占据了脑海。也曾想用“念”“怀”“思”这类语义的字词来替代,但思来想去,都不如这个“想”字真切、准确、朴素,它更符合我一贯的风格。

这首诗语言上仍延续了朴素的风格。对于诗歌语言而言,我也羡慕那些在修辞上迷人、在意象上缤纷、在情感上节制的表现方式,无奈才力不逮,学识有限,无法取得那样的语言修辞效果,只好选择我能够驾驭的语言方式。

诗的前四句铺排出两个场景,当然也有更多的场景,但我认为两个场景已经足够,场景再多则会显得拖沓,稀释弱化表述的内容。场景的介入是为了渲染情绪,而“手中的活计”“酒桌上发呆”则抓取了其中两个细节。说到细节,我认为好的细节是优秀的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有效地避免了诗意空泛、诗情无所依靠的缺点。

“房产”“墓碑”点明了故乡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功利价值,只有发乎内心最纯洁的情感。“群山打着补丁”并不是指群山老旧,而是在我漫游青海时,看到许多地方为了防止山体沙化,用一块块绿网罩在山脊上,这大约是一种环保做法。凡是见过戈壁滩的人,都知道那种土地,只生长红柳、梭梭柴、沙枣树、骆驼刺等几种植物,我用拟人化的“面带菜色”来比喻它的荒芜,贫瘠和荒凉不言而喻。“群山”和“戈壁滩”是青海的地貌特征,也是我童年最初的记忆,每个人的最初记忆不同,写出的诗句也不同,这也就能轻易地显现出作品之间的差异性。

而下面两句“古代在那儿屯兵/活佛在那儿坐床”大约概括了青海这片土地上的军事、历史及文化。当然,青海大地上有许多事与物,截取这两方面的目的是在一首短诗中加重诗歌的分量。老实说,写的时候,并非有意识去体现这种厚度,当你漫游于青海大地时,眼前会浮现一些场景,但是一个诗人需要警惕一些被文人墨客赞美过的东西,要竭力避开太泛滥的景物、文字,写出自己眼中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写下这两句后,我忽然发现,这个组合陡然加重了这首诗的内涵,这可能就是字与字、词与词突然间的偶遇,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碗子茶刮给/手把肉香着”,许多读者看后,都觉得语句不通,莫名其妙,而青海的读者则会会心一笑,这里我用了原汁原味的青海方言表述。相信诗人们都读过昌耀先生的《哈拉库图》,他在写憨墩墩时,同样用了当地的表述语言:“憨墩墩那意思深着……深着……深着……”一切都在“深着”里,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论“深着”还是“香着”,最贴切的表达方式都是用青海方言读,用普通话读,情感体悟上还是打了折扣。

埃兹拉·庞德曾说过:“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经幡”“祁连山”都是青海标志性意象,也是经常出现在藏地诗人诗文中的意象,我也意识到这两句很平庸,没有注入我独特的思考,加之写得仓促,没仔细推敲,但愿下一次修改时能回避这种情况。

“你可以说这片土地荒蛮、缺氧”,这里的“你”是一个指代词,可以是你们,也可以是他,是隐身的对话者,但从没有一个人亲口对我这样说过,而是我设立了一个反方立场,为下一节的推进埋下伏笔。

离开故乡的人大都怀着思乡病,这种病,有时是无法口述的,会在一个人的心里形成忧伤的块垒。随着年龄增大,这种感情愈发强烈。正如我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的:“从前你嘲笑怀乡的人/如今为每一个字设置了返乡的小路。”人由故乡为起点,在异乡经历过无数次命运的摔打,不论身体还是心灵,总会落下各种伤痛,当他成熟、变老,回望来路,难忘的仍是纯真、质朴的故乡生活。最后这几句也是表达了这层意思。

与娜夜的《想兰州》不同,她写的是身处异乡,回忆起兰州的青春岁月,想念起几个写诗的朋友,具体可感,让人印象深刻。而我的这首《想青海》,并没有特写我从小生活过的德令哈、西宁,而是把目光放置在青海广阔的大地上。是的,我对青海的热爱,已不限于我生活过的几个地方,青海的每一片草原、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落都让我惊喜,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资源和养料。相形之下,角度的切入不同,完成的诗歌也不同。另外,诗人的语言书写习惯不同,传达出的气息自然也不同。

总之,这首诗写得粗糙,但还算流畅。

附诗:

想青海

想起它时

我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

想起它时

在热闹的酒桌上兀自发呆。

那儿没有我一寸房产

也没有为我留一块墓碑。

群山打着补丁

戈壁滩面带菜色

古代在那儿屯兵

活佛在那儿坐床……

每年、每年我拖着行李箱回去

去那里补充能量——

碗子茶刮给

手把肉香着

草原上的经幡呼唤我

祁连山的风雪把身体沐浴。

你可以说这片土地荒蛮、缺氧

只不过风景绝美。

可是我呵,长久以来在外漂泊

多少个日日夜夜无精打采

只要双脚一踏上这里

所有的伤痛和暗疾都不治自愈。

猜你喜欢
怀乡群山青海
大美青海
起起伏伏的群山
群山
群山
怀乡
青海行七首(录二)
隐匿之美——《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语行为解读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去国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