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3-09-25 19:35彭佩林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互联网+互联网

彭佩林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技术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改进,切实迎合当下“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需求,实现新的突破。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教学痛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创新改革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5;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57-02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理解

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各学者是众说纷纭。高德毅认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是课程观的体现;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展现形式;邱光伟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变为思想品德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高燕认为思政课程是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过程的一种课程体系。而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将“思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融合的全新教育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完成育人的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中的不断深入与研究,已经由过去的理论层次逐渐转变为实践层次。通过与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的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及其特征

虽然我国课程思政已经在高校中进行推广运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那“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就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网络课程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通过网络课程的实时数据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互联网和课程思想的有效融合,将线上线下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可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三是对教学设计的改革创新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与过去线下授课不同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要同时实现“互联网”“课程”和“思政”三个元素的深度融合。所以说,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如何将“思政”与“互联网”有效融合是学校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引导能力缺失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高校对于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的影响,“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是高校实现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而目前部分高校固守过去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课程思政中难以有效融入互联网技术,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难以与基础专业教学实现平衡发展。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在“互联网+”背景下迟迟难以突破,逐渐缺乏教学引导能力。甚至,有一些高校更加侧重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成绩,以成绩作为课程思政的结果,这导致课程思政在“互联网+”背景下逐渐降低了影响力,无法有效地与基础专业教学实现结合,从而阻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使课程思政沦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已经由过去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逐渐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而转变,这种教育的变革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为了保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保持时效性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很多高校中,往往只是在形式上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而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还未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流于形式。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顺应时代趋势,将互联网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且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实现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积极进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将高校课程思政与“互联网+”进行双向深度融合

通过将高校课程思政与“互联网+”进行双向深度融合,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将课程思政深入到学生的各个学习和生活领域中,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多元化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如何进行深度双向融合,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

首先,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针对课程思政建立专属的教学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使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教学辅导。在平台搭建过程中,不仅仅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情况,进行信息分析与整合,而且还可以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社区,尤其在疫情常态化下,可以帮助辅导员、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从而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问题,使学生将课程思政学习有效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其次,高校不应该再继续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区别对待,打破教育壁垒,从而将课程思政顺利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保证学生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可以互通有无,共同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课程思政老师可以参与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来。通过记录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为学生下一阶段的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完美地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最后,教师定期的教研会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教研会上将平时的记录与分析进行相互交流分享,全方位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学习特点,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教研会举办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多多进行沟通交流,从沟通中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困难,通过专业知识记录并解决问题,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将其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引导

为什么会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越来越多的不良舆论消息在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力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高校要进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为大学生的思想提供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防止被不良信息侵犯,解决教育影响力下降的趋势,帮助高校实现思政教育的变革,在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崛起,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趋势,及时地做出应对改变,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要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引导,加强对学生思政的宣传,从而保证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稳步向前发展。同时,学校可以联手网络平台对学生舆论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此时面临的思想政治难题,并在学校教育中做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坚守网络阵地,掌握舆论导向,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学校还可以运用网络娱乐教育渗透,让学生在放松之余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创新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提高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就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建立起正规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薄弱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核评价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时,不能单一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具体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思想认知和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来反映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远程的培训指导,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一定的解决方法,从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

(四)利用“互联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快速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渗入,对于过程的把控不足,满足于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不仅仅未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从而无法将课程思政教育难以与基础学科进行有效融合,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同时,要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改变过去由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提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课程思政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学习课程思政的兴趣。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自主化学习纠错的平台机制,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减少课程思政学习的枯燥性压迫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平台的合理功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思政和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及时优化与更迭教育内容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要进行内容的及时优化与更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中及时更新先进的教育内容。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主要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可以将电子版教材逐渐融入到教学使用中去,提高教材的使用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不影响基础学科教材质量的同时,可以将课程思政内容合理有效地融入到电子版教材中,从而让学生思政学习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融入当前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和案例,从而将枯燥的知识立体化,加强思政教学的实践意义。例如,课程思政在与计算机课程进行融合时,教师可以搜集部分网络犯罪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案例中明晰网络犯罪的后果及网络安全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基于互联网的特性及时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更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互联网+”下课程思政与基础课程的有效联动是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高校的持续改进。相信高校定可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更加快速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未来高质量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社.(2016-12-08)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 张永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遼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3):85-87.

[4] 唐伟元.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21-22.

[5] 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41-43.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互联网+互联网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