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2023-09-28 01:54孟晗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好个秋愁滋味博山

⊙孟晗[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辛弃疾在出生时中原地区已被女真人占领,他在青少年时代便经历了被敌人侵犯的屈辱和痛苦,体会到了山河破碎的辛酸,由此立下了恢复国土的志向。在他成为朝廷官员的初期,他便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力陈复国方略。虽然深受称赞,但不愿打仗的朝廷反应冷淡。辛弃疾深感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越来越压抑和痛苦。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兴建带湖新居,他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而将其命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受到弹劾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后,便回到该处闲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便是辛弃疾在此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所作。辛弃疾被迫闲居,无心欣赏风光,在博山道中的某壁上题了这首词。词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内心的“愁”,言浅意深,表达得恰到好处。

一、词人的博山情结

辛弃疾在受到弹劾被罢职之后,便回到上饶带湖新居。在赋闲期间,他时常往来于博山寺。在他的作品中,与博山有关的词有八首,其中往来于博山道中的有五首,并有三首书于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在《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中说道:“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咏景抒情,称博山景色之美不亚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中他写道:“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提壶脱袴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不仅记录了在博山道中的所见所闻,还在景物中寄予了些许禅理。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报国无路的愁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此外,在《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中,他写道:“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在词人超脱的闲适之情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些许不平静。即便词句显得十分悠闲,但其实不过是词人百无聊赖的自我慰藉罢了。而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中,词人用笔精细地写了独宿王氏庵的深夜见闻。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描绘了一幅饥鼠觅食、蝙蝠翻飞、风雨交加,极其萧瑟破败的画面。词人身居破庵,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业。不仅反映了作者被迫隐居的抑郁之情,还揭示了他在政治迫害下仍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

辛弃疾被弹劾罢职、闲居信州带湖期间,饱览博山的山光水色。但美丽的景色并不能真正地使他放松,他的内心一直充斥着不能报国的愁怨。但博山于辛弃疾而言,是一个抒发情感,表现心灵状态的平台,他在美景中寄托了自己的忧愁和志向。

二、平淡之中见真愁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但由于自身成长在被外族侵占的北方,内心恢复故土的愿望十分强烈,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抒发报国豪情成为辛词最突出的内容。如“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悲凉透骨,深入地刻画了将士报国无门的人生境遇。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展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远大抱负,最后却戛然而止,以“可怜白发生”的慨叹结尾,使人读来不得不感到万分惋惜。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是辛弃疾一生所向。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做法,对胸怀大志的爱国志士来说只能是打击。于是词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将国家沦陷的悲愤、自身漂泊的悲苦和无人理解的孤独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其中“休说鲈鱼堪脍”“刘郎才气”“树犹如此”多处引用典故,使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发展到最高潮。

在被罢黜之后,辛弃疾不得不在闲居生活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为自己的情感寻找寄寓,以抚慰自己的心灵。“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在辛弃疾的笔下,农村田园生活充满了意趣。但词人的内心毕竟是不平静的,拥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的辛弃疾内心极度痛苦,美好的风光也无法使其从根本上忘却烦恼。在闲游于博山道中时,他无心赏玩风光,写下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抒发内心的愁绪,历经半生,“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心中有无限感慨,却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诉于何人。

在《丑奴儿·书博山到中壁》中,辛弃疾没有使用雕琢繁复的词语,没有采用激烈情感的表达,没有化用典故入词,反而用近乎口语的语言来表现浓郁的感情。“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中的“强”的意思是勉强,勉强说愁,是作者愁得不够深时的生硬之语。“而今尝尽愁滋味”是“少年”到“而今”,从“不识愁”到“尝尽愁滋味”,这中间不知有多少辛酸滋味、千头万绪,都不知从何说起,只好“欲说还休”。“天凉好个秋”看似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实则写愁说恨不落俗套,别具一格。李煜认为“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认为“愁”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愁到极处不言愁,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看似突兀、含混,虽与前文无甚相关,却耐人寻味。在反复吟咏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无尽深沉的愁绪。整首词语言浅白通俗,却将“愁”表达得蕴藉深远,在平平淡淡中见真愁。词人满怀愁绪不愿诉说,借天色秋凉道出个中意味,更让我们感受到这背后的一言难尽,其中的深意令人遐想。辛弃疾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没有极力说明自己的愁绪有多深,却让读者能发挥想象自由品味其中的愁绪。对“愁”的表达既自然真实,又含蓄而富有韵味,反而更显得淋漓尽致。

三、心有壮志多秋愁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既有硕果累累,又有万物飘零。在这个谷熟、收获之季,“秋”具有丰收之义。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所以“秋”还可以引申为年代,可特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史记·梁孝王世家》中的“千秋万岁”即千年万年,诸葛亮《出师表》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便表示时期。秋天自带一种万物凋零、壮士暮年的伤感,所以它也暗含着“萧瑟”“悲凉”之意。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赋予了“秋”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中,“悲”“愁”与“秋”常常结合在一起。古代文人对“秋”的感受大多是萧瑟、悲凉的,秋天的淡淡凄冷与文人志士怀才不遇的心境极为契合,秋日特有的景物和氛围也成为他们凄怨心情的物质载体。文人“见秋生愁”“以秋写愁”,留下了许多悲秋佳作,形成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说秋风凄凉,海浪汹涌;陆游词中有“胡未灭,鬓先秋”的句子,意思是入侵的外族人还没有灭掉,两鬓已开始斑白,以“秋”代指衰老;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秋愁写得更加萧瑟,分外浓烈;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强调自己的痛苦更甚等。在他们笔下,“秋”成了悲凉、伤感、忧愁的替代品,这些文人也多是身如浮萍,命运多舛。他们在年轻时都曾有过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壮志,然而结局大多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悲秋往往与登临结伴,杜甫著名的七律《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登高看到无边无际的凄清秋色联想到寄身外地的自己,有感而发,写出一种黯然销魂的感伤,展现了人生的悲凉情怀。王粲在《登楼赋》中说“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登高远眺可以开阔视野,排遣内心的苦闷愁绪,引发更丰富的人生思考和审美体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是少时的自己未涉世事,不知愁为何物,但却想模仿文人登高言愁。“爱上层楼”反复两句有着少年人“无愁”的轻松,“强说愁”也只是为了增添几分情趣。正因为不知道“愁”的内涵,才想模仿文人雅士,登上“层楼”。年少而志向高远的人,一般都有很多对人生的期待,也容易多愁善感。

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在“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不必登楼已满腹愁思,满腔愁绪,无法言说。只能欲说还休,淡然地来一句“天凉好个秋”,和少年时相比多了许多悲凉意味。这个“秋”字不只是“愁”,更是饱经磨砺才深刻体会到的真愁,是历尽人生坎坷、饱尝人世艰辛的身世之叹、沧桑之咏、家国之怨。但辛弃疾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一反前人写秋露悲的手法,词句中没有使用“怨”“悲”“哀”等消极字眼,反而道出“天凉好个秋”来,从“愁”转至天气,读来颇具一种潇洒轻松的意味。但实际上,看似轻松洒脱的表达,是作者对愁苦的含蓄感叹,使诗句有了更深的意蕴,充斥着道不尽的沉重。辛弃疾延续了悲秋的传统,但“愁”得委婉却又不隐蔽。“天凉好个秋”是诗人人生感受的关注点,也是诗人情感沉淀之后的诗化表达。

四、回环往复愁苦深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少年时期,年轻气盛,不知世事艰难,所以“爱上层楼”。反复两句,展现出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摹写出“无故寻愁”的情状,不仅起到了强调作用,也具有了回环复沓的节奏感。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结果;后一个“爱上层楼”,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解释。登上高楼以后,自己诗兴大发,少不得要吟咏一番,即便不知愁苦,也要表达一些和“愁苦”相关的感情。一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知愁苦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下片写“真愁”做了铺垫。

下片由“少年”转至“而今”,在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之后,终于识尽了愁滋味。“而今”一词也包含了词人跌宕起伏的仕官生涯。如今可以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了,但却无法言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连用两个“欲说还休”,一唱三叹地强调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法言说,紧承上片将内心的愁苦含蓄地表达出来,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无限慨叹。不仅对比强烈,还使用了叠句,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又具有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让人感受到词人对自己内心忧愁的委婉表达。在结构上,上下两片互为呼应,也将词人的感情体现得更贴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的魅力在于以“愁”为线索,在词中写出词人在经历人生磨难后的深刻体验,以及自身心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辛弃疾的愁包含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与磨难,是其人生境遇的体现,是忧国伤时之愁。这首抒情小令既写出了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之愁,又写出了中年人饱受愁苦后“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词人内心积郁的愁苦不能畅所欲言,在词中以一句观秋凉的话点明愁苦,新颖独到,不同凡响,含蓄又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愁”的深沉。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以上、下片进行对比,从“少年”到“而今”、从“无愁”到“有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愁”有了真切的体验,突出了今日的愁苦之深。语言浅白通俗,平易浅切地表现了自己愁闷压抑、报国无门的痛苦。诗歌情感、忧愁的表达本就可以或直白,或含蓄,辛弃疾有意回避“愁”去说“秋凉”,写愁手法巧妙,独具匠心,言短意长,蕴藉深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整首词朗朗上口,反复吟咏,总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猜你喜欢
好个秋愁滋味博山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氛 围
又是天凉好个秋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赵显朴
原乡(外二首)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