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启示

2023-09-28 16:59吴迪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日本

吴迪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2019年,日本专门职大学这一新型高等院校应运而生,具有招生灵活度大、办学规模小、专业特色鲜明、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模式新颖、侧重课程开发、注重课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可借鉴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办学经验,通过采取灵活招生机制、提升生源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学用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日本;专门职大学;职业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107-05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養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阐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职业本科教育也从试点阶段转向稳步发展阶段。而借鉴国外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经验,也是助推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日本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之一,2019年4月开始创设了一批与本科教育平行的,以培养具有高度实践力、丰富创造力的专门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门职大学。日本专门职大学的有序发展,扭转了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解决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诞生背景

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形势、雇佣劳动环境、知识技能和人才需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问题。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质”与“量”都存在不足,现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因此,专门职大学的创建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社会需求使得专门职大学的创立成为必然

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企业统一录用应届毕业生,并采取终身雇佣制。员工始终在同一企业任职,企业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员工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责任。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低迷,终身雇佣制转变为多种雇佣形式相结合,“派遣制员工和非正式员工”①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强,直接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投资大幅减少,员工的再教育程度和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都有所下降。过去,日本的高等教育仅负责培养、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输送至企业,然后由企业负责员工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随着职场形势的变化,培养出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和技能、具有应对职场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二)日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高等教育资源亟待丰富,制度亟待完善。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人士重新学习专业性更强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断高涨,且其学习目的由应对职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提升自我价值。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开创了夜间授课制、远程授课制等形式,广泛接纳社会人士就学,应对社会需求。但据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各国25岁及以上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占18.1%,在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中占34.6%,而日本的这两项数据仅为1.9%和21.0%。即便考虑到被调查各国升学状况可能存在的差异,日本社会人士在高等教育就学的比例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日本面向社会人士的高等教育资源亟待丰富,制度亟待完善。

2.部分学生退学,年轻人失业率高。日本的本科教育主要由大学和短期大学构成,以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学术型教育为主。随着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大量不适宜按照“高学历意向”接受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大学,致使一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法带着明确目标和足够的动力投入到学习中,最终退学。此外,学习内容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年轻人失业率高、提前离职,产生了大量年轻无业者。据《2016 年劳动力调查结果摘要(基本汇总)》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15~24岁人群的总失业率为5.1%(全年龄段为3.1%)。2016年3月,应届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的离职率,大学毕业生为31.4%,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和职业学院毕业生为40.8%。2016年,15~34岁非工作人口为57万,占这一年龄段人口的2.3%。

基于上述原因,2017年5月,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创设“专门职业大学”和“专门职业短期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具备高度实践力与创造力的学生,从立法层面将专门职大学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4月发布的《专门职大学名单》数据显示,2019年4月,2所专门职大学正式开学,标志着日本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此后的3年,分别有7所、6所、1所专门职大学成立。2023年,截至4月,已有1所专门职大学开学,4所专门职大学申请开学。可见,专门职大学数量稳步增加。专门职大学的创设,改变了日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不仅满足了学生与社会对本科学历的需求,还解决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就业契合度不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时也为不同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进而降低了失业率,优化了社会资源分配,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日本专门职大学的特点

本研究以日本2021年、2022年设立的7所“专门职大学”②为例,梳理其特点,以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借鉴。

(一)办学灵活且特色鲜明

1.招生灵活度大,对象多样化。专门职大学除积极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外,也向在职社会人士、外国留学生敞开大门。在选拔新生时,专门职大学不仅充分考虑其实际工作经历和资历、技能鉴定结果,还从其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各校采用综合型选拔、学校推荐型选拔和一般选拔三种选拔形式,其中通过综合型选拔和学校推荐型选拔入学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在修学年限方面,4年学习时间分为前期和后期,各占2年时间。完成前期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或提前就业。如果提前毕业,学校将授予专门职短期大学学士学位。而且工作经验和业绩经认定后,也可转化为后期课程所需的学分。后期课程除原有学生外,还招收有工作经验、有个人提升意愿的社会人员。前后分期的修业年限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2.办学规模小,专业特色鲜明。7所专门职大学院系数和学科数都较少,仅设置相关特色专业,而且从校名就可以了解不同专门职大学的办学优势。专门职大学秉承了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格局,不求大而全,走的是“小而精”的发展路线。各校各展其长,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不但有效地避免了校际恶性竞争,还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新领域的专门职大学多数建在地方的中小城市,有效地加强了校地联系,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具有实践力的专门人才,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为增加对本地考生的吸引力,有效减少当地人才流失,专门职大学沿袭了日本公立大学对本地考生的优惠政策。以公立的艺术文化观光专门职大学为例,该校《入学费、学费、免学费、奖学金情况说明》规定,来自该校所在地兵库县的学生,入学费为28万日元,而来自其他地方的学生入学费平均为42万日元。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

1.凸显专职教师的实务导向。日本将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师称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分为实务家教师、研究员教师、研究实务家教师。其中,实务家教师为在本专业领域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备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师。研究员教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要求与日本现有大学教师相同,需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研究实务家教师属于实务家教师的一种,应具有大学教学经历,或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在企业取得研究成果,能够将企业实际业务知识理论化。而且专门职大学对实务家教师人数有一定要求,即实务家教师人数应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研究实务家教师人数应占实务家教师总数的40%左右。因为这些教师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从事实务的同时进行教学工作,很好地避免了实践性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轨、授课内容陈旧的问题。

2.教学模式创新。专门职大学多开展小班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多,教师的引导效率高。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智基础,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与策略,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保证了高质量的授课效果。

(三)注重课程开发和课程的实践性

1.协同研发课程。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课程开发由政府主導、以学校和行业部门为主体、以区域企业为辅,实现了政校行企共建共赢、产学协同。在实践当中,日本专门职大学联合行业企业设置“教育课程协议会”,确保企业参与课程编制过程,共同研发编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大学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将企业内实习作为课程的必要部分,开展实践性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适应性。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关于建立专门职大学的说明》规定,学生2年需完成10学分以上(300学时)、4年需完成20学分以上(600学时)的实践训练课程。同时,专门职大学采用标准化的指导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企业长期实习,拉近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符合业界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专门职大学的优势所在。

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对各校开设的科目数进行比较后发现,专门职大学的授课范围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职业专门课程,而是跨越多学科领域,开设了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展开课程和综合课程四类课程,为学生构建了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据各校官网中发布的“校规”显示,这几个科目中,职业专门课程所占比例最高,为60%~70%。必修课中,实习课程的学分比例(包括长期实地实习)平均为50%~60%。同时,根据各职业领域的特性,日本专门职大学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实操演练,学用结合,以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日本专门职大学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启示

日本专门职大学和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都属于新形势下国家在职教领域、本科层次开设的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定位基本相同。而且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方面也有着很大相似之处,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实习实训,通过产教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针对我国职业本科招生途径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可借鉴日本专门职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助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灵活招生机制,完善课程体系,避免职业本科教育后劲不足

1.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准入制度。制定针对不同人群、职业种类的人才选拔细则,探索通过文化课考试、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多维考查机制,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适应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生源质量。如在考核形式上,除文化课考试和规定的技能考核外,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在职人员,可将其已经拥有的相应职业资格认定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技能分数,确保各类生源均有合适的选拔机制。同时,完善推荐入学的选拔形式。各类职业本科院校应结合学生来源细化推荐入学的考核标准及要求。例如,对于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职业教育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升入职业本科。这样既有利于提升职业本科的生源质量,也有益于扩大职业本科的招生优势。

2.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衔接。建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程或与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及需求选修职业课程。职业选修课的成绩可折合为综合成绩中的技能分数。这既可以为有意向报考职业大学的学生提供了解未来职业的路径,又可以充分发掘对职业教育真正有热情、有偏才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深化校企合作、学用结合,避免与普通本科教育趋同化

1.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植力度,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出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发力方向,促使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培训等,并对课程设置、学生实践、教师培训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持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用工需求稳定、专业职能要求较高的优质企业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保证毕业前通过考核的学生可直接进入目标企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如采用“2+2”模式,前两年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提升其实践能力,课程安排在企业内完成,由企业工程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学校教师辅助管理,促使学生在“产”中解决“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将“产”时出现的新情况,以理论成果的形式体现在“学”上,形成产学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培养的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突破和管理升级的需要,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3.打造校企对接平台。可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校企共建校企对接平台,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动态化数据库系统。这样,职业院校可根据企业需求、就业情况、薪酬收入及发展情况等数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同时,企业也可根据职业院校所提供的专业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践经验等人才数据库信息,简便快捷地找到企业所需的人才,破解企业招工难、引才难的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避免职业本科教育师资结构失衡

1.设置高标准、灵活的准入制度。综合考量引进人才的学历和技术能力,对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另外,针对其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这一情况,可在入职前加大培训与考核力度,夯实技术型人才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结构。

2.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评价机制及考核制度。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每年接受一定学时数的继续教育或每年到企业实践1~2个月,并将其作为年度考核或职称晋升的加分条件。对于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員,也应要求其定期到企业学习、调研。这样,可有助于教师了解专业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动向等,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3.经费投入适当向成果奖励等方面倾斜。鼓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有创新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优秀教师予以奖励,从而激发教师开展技术研发的热情,提升其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

[注释]

①派遣制员工是指人员与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人员派送至介绍的企业工作。非正式员工是指签订的劳动合同皆为期间限定(大多为一年),到期时或续签或辞退。

②艺术文化观光专门职大学(兵库)、金泽食品管理专门职大学(金泽)、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大学(名古屋)、大阪国际工科专门职大学(大阪)、和歌山康复专门职大学(和歌山)、开志专门职大学(新潟)、厄尔医疗专门职大学(茨城)。

[参考文献]

[1]王文利,苏月.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基于14所专门职大学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22(7):62-64.

[2]胡建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创设职业大学制度[J].南京师大学报,2022(4):27-28.

[3]李梦卿,陈竹萍.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2(1):54-55.

[4]王丽燕,韩中淑.社会变革背景下日本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及其启示——基于增设专门职大学的实践[J].成人教育,2021(11):89-91.

[5]金子元久.「専門職大学」の意味するもの[J].日本労働研究,2017(10):4-13.

[6]小田茜.「高等教育段階の職業教育」のロジック分析——「専門職大学」の創設をめぐる議論の審議過程に着目して[J].産業教育学研究,2017,47(2):17-24.

[7]竹田浩樹.専門職大学創設にあたって——既存大学と専門職大学の併存する時代に求められるものは何か[J].人と教育,2018(12):117-121.

[8]寺田貢,志田秀史,菊地克彦.専門職大学とリメディアル教育[J].リメディアル教育研究,2018(12):105-111.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