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辩论

2023-09-28 11:38李彰言
大学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辩题辩论赛浙江大学

李彰言

当我第一次踏入浙江大学口才协会的活动室时,我不禁想起了12年前的那个下午。那时我还是初中生,人生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装作大人模样,模仿着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辩手们的口气,走上台,阐述自己对于“人类应该发展克隆技术”的观点。

原来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我对自己说。

辩论与我的缘分颇深。绝大部分辩手都是在大学开始接触辩论,大一参加新生赛,大二入选校队,然后在大三和大四成熟,代表学校征战各地大赛的舞台。然而,我的接触要比他们早得多。得益于开明的老师和教学环境,我在初中就接触了辩论,并在高中组建了辩论队。此后,在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时光里,我参加了许多比赛,甚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北美辯论联盟。当我从悉尼大学硕士毕业时,我已经与辩论共度了12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比很多人都长。

“是时候退役了。”我对朋友们说,“我想静下来读一读书了。”

于是,在2022年秋天,我成为了浙大传播学的博士新生。第一学期恰逢公共演讲课的李思悦老师需要助教,具有教学和公共演讲经验的我立即报名,幸运地入选。在第一节课上,我介绍了自己的履历,讨论了演讲和辩论的区别,与大家相谈甚欢。下课后,很多同学想要加我的微信。在众多好友申请中,有一条格外有趣。

“我叫刘荥,浙江大学新生辩论赛冠军。”

我接受了他的好友请求,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举动将带来什么影响。然而,这个简单的举动却成为了我重新回到辩论的契机。刘荥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辩论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辩手,我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冬日的冠军

对于从事辩论的人士,一个问题多少会困扰他们:辩论究竟意味着什么?似乎双方辩手各执己见,自说自话,争论不休,只是言辞的较量。我也曾困惑于此。长达12年的辩论经历,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究竟收获了什么?始终没有确切答案。当博士录取通知书抵达家中时,我决定不能再在辩论上浪费时间。

“为一场比赛准备一周,这段时间足够我写一篇论文了!”我如是告诉曾经的队友。

因此,在进入浙江大学后,我没有加入辩论队。学业、助教、健身和下棋等活动充实了我的生活。刘荥的好友申请和新生辩论赛冠军成就,并未引起我的关注。

转变发生在寒假,不幸染病的我卧床在家,全身无力。无聊之际,刘荥的一条信息出现在我的屏幕上。

“学长,我们现在参加浙江大学冬季辩论赛,这是一个网络比赛。我们在讨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您是否方便给我们指点一下?”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既然生病在家,不如找点事情做。于是很快就加入了一个讨论群。在这里,我认识了另外5名队员,都是浙大的大一和大二同学,怀揣着对辩论的梦想和热情,共同探讨一个深奥的话题,“文学创作的价值更在于载道而不是缘情”。

“学长,我们有问题。”他们向我求助。

“我看不懂题目……”我坦言。

根据我浅薄的理解,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文学创作的意义本身入手,阐述文学价值。然而,作为一名传播学博士生,我对文学创作知之甚少,该如何指导他们呢?但在大家殷切的期盼下,我只能硬着头皮承担指导工作。既然要指导,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查阅资料后,我很快发现这是2021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题目,网络上有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视频。问题似乎不大,但随着与同学们交流的深入,我发现确实存在问题。2021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参赛选手经验丰富,他们能够运用复杂的逻辑攻防,并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突发情况。然而,浙江大学冬季辩论赛仅限大一和大二同学参加,除了领队小糖具备经验外,其他人几乎都是新手,哪怕是刚获得新生辩论赛冠军的刘荥也不例外。他们的经验限制了他们无法借鉴网络上的视频。

无奈之下,我认识到教学和辩论都需要因材施教。了解情况后,我立刻调整了思路。首先是定义问题,我在采访了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辩论前辈后,决定将“载道”和“缘情”分别解释为“讲道理”和“谈感情”,而将文学创作的价值解释为“客观意义上被广泛认可并传承”。

解决了定义问题后,便是逻辑问题。考虑到队员们的经验不足,我准备了简单而直接的逻辑:“任何作品都是道理和感情共存的,如《红楼梦》,但《红楼梦》的高度来源于其阐述的诸多道理,这使得其区别于烂俗的言情小说。《三国演义》也是情理并存,但其价值源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使其有别于其他历史故事。因此,作品的高度源于载道。”接下来是战术,我们的战术同样简单,通过不断追问对方《红楼梦》中的爱情与琼瑶小说和地摊文学的爱情的区别,证明“缘情”没有价值。再通过询问对方各种名著中的“理”,来探讨除了这些名著还有哪些作品具有这些道理。

这些定义、逻辑和战术简单而实用,恰好满足了队员们的需求。一周后,他们战胜了对手,成功晋级四强。再过一周,在“更应该用现实/故事向孩子解释死亡”的辩题上,他们用同样简单的逻辑和战术再次战胜对手,晋级决赛。在决赛中,在“被AI辩手战胜,是人类辩手之喜/之悲”的辩题上,双方经过1小时的激战,他们最终以5:4战胜对手,获得冠军。

比赛结束了,但我对辩论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论辩之价值

自比赛落幕以来,我数周来不禁反复思考:辩论究竟意味着什么?初次接触时,它似乎只是一种爱好,大学生的消遣。然而,担任浙江大学辩论队教练后,我深感醍醐灌顶。

教练视角下的辩论与辩手自然大异其趣。作为辩手,你只需关注自己在赛场上的言辞。而作为教练,你所考虑的层面要更为丰富。除了建立完善的框架和逻辑,还需关注队员的理解程度、对手的能力水平,甚至还要洞察评委和裁判的思维模式,制定一个能打动全场的策略。

确实,说服力乃辩论的精髓。过去作为辩手,我凭借自身技巧、逻辑与对手交锋,竭力驳斥对方观点。然而在成为教练之后,我得以摆脱黑白对立的观念,站在更高处审视问题。我意识到,辩论的本质应是一场说服之旅,而想要说服他人,唯有紧扣现实。

优秀的辯手并非仅凭技巧娴熟,反应迅速,更重要的是他对世界的观察是否敏锐。在“文学创作价值更在于载道而非缘情”的辩题中,获胜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价值。在“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议题上,我们应认识到现实困境——许多家长无法妥善处理此问题,给孩子留下终生阴影。因此,我们需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寻找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死亡的方法。在“被AI辩手战胜是人类辩手之喜/之悲”的辩题中,我们应思考在人工智能激起社会热潮之际,某些职业或被取代,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辩论不仅是辩论,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

若只关注辩题表象,纠缠于辩论,也许我们能积累逻辑训练和知识。但将辩论视为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那么辩论便成为一种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洞察现实世界的新视角。“被AI辩手战胜,是人类辩手之喜/之悲”这一辩题表面上关乎辩论,实际上却涉及ChatGPT、Stable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软件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对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甚至还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息息相关。然而,更深层次的内涵仍有待我们挖掘。

这次担任教练的经历让我茅塞顿开。两个月后,我完成了一篇论文,正是基于对“被AI辩手战胜,是人类辩手之喜/之悲”这一辩题的思考。12年的辩论历练赋予我思考的能力,而如今,我将目标从辩论本身转向了这个世界。

当然,我还要做许多其他的事情。

先关注社会

随着新学期开学,回到校园的我首次走进浙江大学口思协会的活动室,终于见到了冬季辩论赛时的队友们。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我成为了口思的辩论教练。一个月后,机缘巧合之下,我受中国传媒大学的赵同学之邀,为他们举办了辩论讲座。在讲座上,我并未如往常一般讲解辩论技巧、逻辑、举证和情感等修辞学知识,而是花费了1个小时,试图传达辩论的真谛。

“我们不能成为象牙塔中读了很多书却无知的人,脱离现实进行空洞的讨论。面对任何辩题,我们首先应问自己:这一议题的现实意义何在?是什么现实情况导致了议题的产生?人们担忧什么?期待什么?这些社会现象背后又是什么?只有结合现实,我们的讨论才具意义,辩论才有价值。因此,我们要关注社会新闻,阅读书籍,甚至深入了解相关群体的声音。”

在浙大之后的辩论教学中,我也努力引导队员进行深度思考。面对新辩题时,多数教练会让学生先观看比赛视频,但我却选择另辟蹊径。我会首先让学生关注新闻,了解辩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我相信,只有这样,他们的辩论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这种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和深入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在辩论中的实力。通过对辩题背后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不仅能够加强辩论技巧,还能培养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回应现实世界的挑战。

责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辩题辩论赛浙江大学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关于举办省内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辩论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