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

2023-09-29 12:37杨志蓬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监管

杨志蓬

(广东省揭阳生态环境监测站,广东 揭阳 52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我国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监测技术和方法,强化监测设备和人员的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信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新时代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概述

新时代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管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监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监测设备和人员的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信度的提高。此外,为了加强环境污染源头治理,还需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通过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管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技术手段滞后

第一,监测方法和标准滞后。现有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一定的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需求。比如,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往往需要人工采样,操作繁琐、周期长、监测频率低、数据时效性差,而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如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传感器监测等,具有数据实时性高、监测频率高、覆盖面广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第二,监测设备和仪器落后。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工具,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技术相对落后,存在灵敏度低、分辨率差、数据传输不畅等问题。此外,由于技术更新较快,而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慢,也会导致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滞后。

第三,监测数据处理手段不足。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是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尚不完善,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其次,监测数据处理手段不足,缺乏高效、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此外,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应用人才,也制约了监测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有效利用。

2.2 信息共享不畅

首先,信息标准不一致。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或同一环境监测数据的标准和定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了环境监测数据的不一致性,限制了数据的流动和共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定义,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流通和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信息收集和汇总不及时。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性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信息收集和汇总过程中,由于手动操作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导致数据的及时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实时监测和数据汇总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环境监测数据,以支持快速的环境管理和决策的制定。

最后,信息共享平台不够完善。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不畅,环境监测数据难以实现全面共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和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全面的数据共享。同时,需要加强对信息共享平台的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3 监管机制不健全

首先,现有的监管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监管机制应当是科学的、严密的和全面的,以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目前一些监管机制过于简单化,仅仅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忽略了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这种监管机制不仅不能完全反映环境污染的真实状况,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其次,监管机制执行不到位,存在监管盲区。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监管机制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一些监测领域,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存在监管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地区缺乏专业的监管力量,监测设备也不完善,导致监测数据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机制存在盲区,容易被一些企业或个人利用漏洞实施违规行为。

最后,监管机制存在滞后性。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而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现有的监管机制在一些方面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这样就会导致监管工作的滞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监管“空白”。

2.4 监测设备老化

首先,监测设备老化导致数据精度下降。监测设备使用寿命的延长可能会降低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度,这将导致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例如,气象站的气温计和湿度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精度可能会降低,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性。

其次,监测设备老化导致设备维修难度增加。随着监测设备的老化,设备维护和维修将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这会增加运营成本。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仪器设备,其零配件可能已经不再生产,难以维修或替换,进一步影响了监测设备的正常使用。

最后,监测设备老化导致监测效率降低。长时间的监测使设备老化,或者需要更频繁地维护和保养,这均会降低监测效率,导致监测周期的延长,从而影响到对环境变化的及时掌握和管控。

2.5 人才队伍不足

首先,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人才不足。由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日益严峻,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然而,现有的专业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同时,一些专业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技术和知识,无法适应新时代环境监测的需求。

其次,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该领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很难吸引到足够的高端人才从事该领域的工作。

最后,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环境监测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然而,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多为单一学科专业人才,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3 新时代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技术创新

第一,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是推进现代化监测技术的重要途径。当前,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尤其是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的问题,比如,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实现环境监测的远程无人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可以加强对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监测设备和仪器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第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需要加强对技术成果的保护和推广,打造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还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创新,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具体来说,需要加大对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吸纳,为环境监测技术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定义。为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定义,以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的共享和一致性。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分类和归档机制,以确保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1]。

其次,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并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需要建立开放、便捷的数据接口和数据共享机制,以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可以便捷地共享和获取数据。这样,才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加强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和维护是确保数据共享的关键。在平台管理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同时,需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新平台的软硬件设备和系统,确保平台的功能和性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3.3 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加强对监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环境监管机构需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规定监管责任和标准,实现对环境监测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理[2]。此外,还需要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以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其次,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是实现监管透明和公正的关键环节。环境监管机构应当制定相关规定,要求监测机构将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向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业开放环境监测数据,促进社会监督和参与,使监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民主化和法治化。

最后,加强监管力量的建设。目前,环境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应该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环保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队伍。此外,应当探索采用新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度,实现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4 加强监测设备的投入和研究

首先,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当前,我国大部分监测设备已经运行多年,技术水平和性能滞后,无法满足当前的监测需求[3]。因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其次,优化监测设备的布局。监测设备的布局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议在更新监测设备的同时,优化监测设备布局,确保监测点的覆盖率和合理性,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传输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最后,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于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管理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3.5 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培养优秀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需要通过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加强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4]。同时,对于在职人员,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研发,是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人才水平的重要手段。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各方应当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探索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技术水平。

最后,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优秀的人才是稀缺资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这些人才。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应当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鼓励他们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做出贡献。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手段滞后、信息共享不畅、监管机制不健全、监测设备老化、人才队伍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例如加强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监管体系、更新监测设备、培养专业人才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真正建立起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人民谋福祉。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监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监管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监管和扶持并行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
基于小波函数对GNSS监测数据降噪的应用研究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