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域水环境治理常用技术与管理对策

2023-09-29 12:37李月香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

李月香

(山东天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00)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不及时地对其治理技术做出有效优化,并配合管理提高流域综合整治效果,则很容易会带来大范围的水污染,并会破坏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会让水资源变得日趋紧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降低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近年来,流域水环境治理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作出正确选择并对管理手段做出有效优化。

1 流域水环境治理流程

为了保障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果,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从全周期全过程出发,对治理技术和治理方法做出有效优化和调整,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实际效果,可以将流域水环境治理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进而保障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

1.1 系统性诊断

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选择和管理方法优化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则是落实系统性诊断,有效了解流域水环境的实际情况,收集完善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障治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技术选择之前需要做好流域水文资料、污染源溯源调查等相应的常规工作。

在此基础之上,从水生生物存量变化等多个角度,落实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分析,判断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以及管理的最终目标,然后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选择技术、如何优化管理方法[1]。

1.2 区块化分解

在收集完整数据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则需要根据流域的空间、地理单元特征、污染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治理需求做好区块化分解,明确不同区块的水域环境治理目标,以及不同区块水环境治理过程当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此之后形成控制单元,确定不同区块的地理范围。这可以更好地保障流域治理工作在实践落实过程当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 匹配性施治

在明确不同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水环境治理目标之后,则需要对治理手段、治理技术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结合不同单元的地形地貌、水文情况、水质现状确定治理周期,做好资源拨付,调节资源结构,确定技术组合方案,秉承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工艺方法、技术手段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例如,在排污口处理技术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不同问题以及同一问题不同阶段的污水处理需求,引入复合微生物降解工艺、迂回式生态砾石床和强势植物净化组合。需要结合不同问题,以及不同问题的不同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的选择技术方法与匹配性的治理措施[2]。

1.4 最优化成效

在区块治理以及技术手段匹配和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同单元、同系列出发判断相应的治理措施,明确治理措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如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则可以通过相邻单元协调治理的方式,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提高单元治理的边际效益,控制边际成本,进而达到最优效果,保障不同单元污染物的产生和消解趋于平衡,提高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在此之后,保障整个流域系统可以持续完成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处理,实现流域水环境治理目标。

2 流域水环境常用治理技术

在流域水环境治理过程当中,可供选择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方法是相对较多的,而就现阶段来看,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集成技术模式应用范围最广且应用效益相对较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项技术来分析。

2.1 控源截污

一般情况下,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确定污染源,即上前面提到的需要落实系统性诊断,而不同污染来源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有所区别,因此其解决手段和解决方法也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根据污染源的特性可以将污染源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大类别,与之对应的控源截污手段也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分。

首先,从点源污染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点源污染都是因为污水通过排水口进入流域,进而造成流域水源污染,而构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排污口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这时则需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分析和检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调查范围内排污口数量,并加强排放废水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的监管,有效避免污染物超标、超量进入流域水源当中,从根源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其次,从面源污染的角度来分析。城市污染物会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入到河道或渗透地下,进而造成水质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带来水源污染。针对于这类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则显得至关重要,需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优化城市内部布局,完善雨水管网建设,加强对污染雨水的净化,有效规避面源污染问题,避免城市污染物因为雨水流入到流域当中破坏水质平衡。

最后,则是内源污染。污染物流入流域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降于河底,形成淤泥,这些固体沉淀物受水流冲击等再次向水体释放时会造成河道的二次污染,同时在这些污染物治理上也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境,这时则可以引入污泥抽取设备清理河道,在此之后落实水域修缮工作,有效应对内源污染问题[3]。

2.2 人工净化工程

流域水环境是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但是如果污染物增加过多过快,则很容易会导致流域水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有效应对污染物的增加速度,进而让水中积累过多污染物,破坏水质,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甚至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出现缺氧、黑臭以及营养退却等相应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则需要落实人工净化工程。通过人工清理的方式来恢复水质,可以通过换气、曝气增氧以及微生物活化等多种方式来完成水源净化,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强化流域的自净功能。

首先,为换水工程,换水工程则是找到流域水环境中受到污染的区位,做好污染范围定位,在此之后通过人工换水的方式带走污染物,进而更好的净化河道水源,人工去除流域内的污染物。

(二)文化挖掘利用不够,缺乏震憾性、标志性文化旅游“大餐”。石柱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独特性,如: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儿调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牌子都很响亮,但由于宣传、挖掘不到位,与其品牌影响力“名不符实”,目前全县还没有成功推出一个成熟性和震憾性文旅融合代表产品。

其次,为曝气增氧,如果水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那么水环境中的溶解氧含量会不断下降,这时可以通过曝气器的引入提高水的含氧量,促进污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快速降解有机物,进而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该种技术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最后,则是微生物活化系统。可以结合河道污染物的特性有效利用本土微生物培养有助于去除污染物的菌种,促进这些优势菌种快速繁殖,发挥其污染物分解能力,有效分解污染物,进而恢复水域的恢复自净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完成污染治理。

2.3 生境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

就现阶段来看,生境构建是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理手段,治理效果相对较好。在流域水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之后可以种植挺水、浮水植物,发挥植物群落吸附功能去除污染物,恢复生态系统,保障流域水环境的营养成分,达到净化水源的目标。因此,可以结合地方的气候环境特点、水文环境特点引入一些沉水植物,或通过修建天然湿地、人工湿地的方式来完成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这也可以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修复能力[4]。

除了种植植物以外,很多水生生物也具有着水环境污染治理功能,例如部分鱼类和浮游生物则可以啃食腐烂食物,进而有效地避免因为腐烂食物问题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底栖类生物也可以有效降解植物腐烂机体和动物腐烂机体,过滤和去除沉淀水中的杂质,进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

3 流域水环境管理对策

合理选择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果,快速恢复水质,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如何优化管理手段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流域水环境治理之后的效果,想要更好的保护水资源,就需要对管理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对策作出有效调整。

3.1 加强宣传教育

导致流域水环境受到较为严重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未进行有效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随废水经排放口流入到水环境当中造成了水环境的大面积污染。在流域水环境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当中必须紧抓这一关键问题,做好污染源控制,进而更好地保护流域水环境。为此,地方相应职能部门则需要加强监管、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宣传活动、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让地方居民更好地认识到流域水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自己哪些生活行为会产生流域水环境污染,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

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来为由于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可以通过完善污水排放标准等多种方式,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更好地减少污染的出现,降低对水资源消耗的同时避免水资源污染问题,有效控制污水排放。

还要提高对污水处理的关注和重视,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污水处理部门加强沟通和交流,对城市生活污水管道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同时调节污水处理技术,做好污水成分分析,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减少污染源,进而保护流域水环境[5]。

做好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基础,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尤其是在工业化过程当中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水源污染,而加强宣传工作树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以强化外力监督,更好的规范企业行为,进而有效地避免生活水污染或水源浪费的问题出现。

3.2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往往会受到地方产业的影响,如果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地方产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技术方法不适合,则很容易带来较多的污染源,进而危害和影响流域水环境,针对于这类问题则需要同步推进产业优化、调节、升级工作。

地方社会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地方产业的了解和分析,明确影响水环境、带来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需要加强对化工企业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市场定位、需求、生产规模以及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类型、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地方产业进行污染严重性评价分析,重污染产能需要退出市场,而污染不严重的企业或厂家,则需要结合产生污染物的特性做好污染物处理,并且优化技术方法和生产工艺,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更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6]。

此外,地方社会职能部门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加强引导,积极引入一些环境友好型产业,有效地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低碳经济目标。

除了在工业化过程当中会带来较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外,农业生产也会带来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多数从业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常常会因为肥料施加不合理、农药施用不合理等多种原因造成较为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甚至会带来土壤污染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推动农业机械化,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药和肥料的研究,结合地方的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分析,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水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水污染问题。例如,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当中,可以要求农业从业工作人员引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既达到了预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当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加强监测管理

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实时了解流域水环境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治理技术、管理方法,提高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地方职能单位首先需要建立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地方流域水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发生污染的区域,分析相应的污染水体处理技术,保障水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在水源污染治理措施实施之后,则需要通过水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地了解水质变化、污染物分布等多项数据信息,通过定位系统、监控系统、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问题的发现能力、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进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的调整、流域水环境治理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7]。

4 结语

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而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分析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效优化治理流程,首先落实系统性诊断,此后进行区块分解,做好原污染定位,然后匹配相应的治理措施,达到最优治理效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控源截污技术、人工净化工程等相应技术方法,再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手段、管理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
压油沟小流域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罗堰小流域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