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认识误区与矫正

2023-10-02 21:43石家庄市教育局高建华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师德论文分数

○石家庄市教育局 高建华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教师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什么、谁评价、怎么评,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教师关切的热点问题。

一、全面准确认识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

广大教师应树立科学全面的系统观念,正确认识教师评价是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职业规划、获得职业幸福的基本前提。

一要深刻认识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教师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评价改革在教育评价改革中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强调,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凸显了教师评价改革在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评价改革不仅关系着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要全面理解教师评价改革的四个维度。《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四个维度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教师。对于评价对象教师来讲,改进结果评价促使评价全面化,强化过程评价加快过程可量化,探索增值评价增强教师获得感,健全综合评价推进评价多元化。

三是精准把握评价改革的问题导向。《总体方案》的实施,总体定位是把关定向,把评价的标准关和质量关,定改革的路径与方向。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正本清源,正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本,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源。评价改革的问题导向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由于角色站位不同,教师对于教师评价改革的认知不完全相同。在广大教师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评价改革的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尤其是在评价内容上简单认为“去唯”就是“去维”,弱化了评价的整体性,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认为师德考核无法量化。教师发展,师德为要。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然而,一部分教师存在模糊思维,保持“非深入”“非精确”思考状态,认为师德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很难精准地测量一位教师的师德水平。如果非要给师德打分,会认为缺少科学依据和标准,无法有效衡量;教师之间进行评价,可能会进入有你无我或拉帮结派的怪圈,无法保证结果的公正。即便打出分数,量化考核,也难以通过分数区别出高和低的本质差别,甚至导致低分师德就差,最低就是最差的“恶果”。因此认为量化考核“万物皆可数”的管理主义倾向,过度依赖“量”的计算,做出了漂亮的表面,而忽视了“质”的研究,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遮蔽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与丰富性的复杂社会存在。

二是认为实绩就是教学成绩。《总体方案》指出,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的基本要求。现实中,往往一部分教师把教育教学实绩简单理解为教学成绩,直接表现为学生分数。由于过程性评价相对复杂,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一时难以到位,结果性评价就具有相对优势地位。很多教师存在惯性思维,心理上保持定向趋势,认为教育教学实绩如何呈现,只有学生成绩是最佳选择,分数浅显易懂,便于操作,争议较小,没有分数反而评价无所适从;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作业批改、考试命题等,分数以外的其他教学实绩维度不好把握,分值难以确定;教育实绩难以外显,班会活动、家校沟通、心理疏导等德育活动,投入程度不易衡量,活动效果较难评价,“育分”比“育人”来得具体和现实,一定程度上在教师评价中存在零和博弈,分数低了“认赌服输”的心态。

三是认为论文写作不再重要。2022 年12 月,人社部在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创新职称评审机制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提出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不将论文作为评审的核心指标,不得设立论文数量硬性要求。部分教师存在惰性思维,缺少积极主动主观思维能力,认为长期以来“苦”论文久矣,在日常教学中不需要论文,在繁忙教学工作中无暇撰写论文,在过去职称评审中想方设法拼凑论文,既然新规定不设立硬性要求,是非常好的政策导向,那就不用刻意准备,消耗精力去写论文,千方百计、各显神通去发论文,即便在正高级职称等评审中保留了论文一些基本要求,相对于较小的比例设置,目标难以企及,反而成了教师专业理论研究“躺平”的重要理由。

三、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中认识误区的理性矫正

教师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均须树立系统观念,更新评价理念,保持理性思维,破除执念偏见,科学公正地确定和看待评价内容与标准。

一是创新思维看量化。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不易量化,但部分道德行为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师德是可以量化的。内容不准确、方法不规范和使用不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量化评价师德中的认识。师德考核评价,需要创新思维,研究强化师德过程性评价方法,可以对某些教师师德行为的动态性、数据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体现积善成德的传统文化理念和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哲学思想,有利于将师德评价由虚向实,消除人为偏见和主观臆断,能够相对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品德,从而起到有效指导规训作用。师德评价重点在结果使用,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基本参考,引导广大教师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但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各类评价中更重要的是牢牢守住师德底线,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而不是盲目乱用师德过程性评价结果。因此,科学研究,创新方法,深入探究师德中哪些内容适合过程性评价、什么条件下科学使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是当务之急。

二是辩证思维看分数。中小学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的重灾区,教师评价学生,学校评价教师,目光仅瞄准学生的各类考试,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容易形成以考定教的思维定式,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为了达到所谓的“公平”,有些学校简单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且长期大行其道,甚至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认知。辩证看待学生分数就是既注重学生成绩,又不唯成绩论英雄。不强调成绩,无法运用量化方法精准分析师生和学校甚至区域变化与发展,正常教育评价难以开展,做到“去唯”不“去维”,保持基础评价结构;一味强调分数,或者过度炒作某些成绩分数,只会制造师生焦虑,增加各种矛盾,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所以“去唯”更“去味”,减少路径依赖。因此,采取辩证思维,科学使用学生分数进行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分数在教育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

三是系统思维看论文。论文写作是教研的一种常规方式,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基于立德、立功基础上立言的具体体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得“意”不忘言,更要善成一家言。虽然教师评价论文不作硬性要求,但是研究应坚持做,论文应继续写,这也是教师成名成家的必经之路。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来看,教师的反思和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基本维度,论文写作就是教师研究实践、反思提高的良好途径,是教师职业画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面;从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来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一个成长螺旋中,理论学习与论文写作作为一个工作常态,论文写作促进深度思考,而思考深度往往决定了发展的高度;从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来看,只有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消化、凝练与升华,才能不断扩大示范引领的广度,才能完成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质的飞跃。因此,要从系统思维看待教师论文写作及其对应的评价,善于从教师发展中个体与整体、静态与动态、眼前与长远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在专业成长中获得职业幸福。

猜你喜欢
师德论文分数
分数的由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算分数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