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10-02 08:41陈红梅周祎德高松洁
设计 2023年17期
关键词:非遗教育教学艺术设计

陈红梅 周祎德 高松洁

摘要:本文首先对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继而调研分析融入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基于文化自觉理论和符号学原理进行教学实践,探讨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施路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实现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者、认同者到传承创新者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非遗 艺术设计 课程思政 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100-04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then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semiotics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the teaching of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realize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from Cognizer and approv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heritor and innovator.

Keywords:Cnon-legacy Art desig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

(一)学生问卷

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學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综上,将非遗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师占比较少,但学生却对非遗学习的意愿较高。因此,将云南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在非遗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类别上,有83.33%的同学倾向于文创产品设计,65.94%的同学倾向于包装设计,60.14%的同学倾向于服装设计,这表明学生更喜欢学习生活中的非遗。所以,在教学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选取非遗生活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生活中的非遗成为非遗文化的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访谈

访谈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职教师,访谈主要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专业教学的现实难点或困惑展开,访谈教师的年龄分布在30到45周岁之间,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访谈结果具备可参考性。

访谈教师认为,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确实能给设计学科的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非遗融入专业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部分教师缺乏自信,且云南非遗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从中提炼总结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存在着点多面宽,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研究工作量大等问题,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二是部分教师不愿主动融入,主要表现为担心思政内容挤占专业教学时间,担心对非遗思政内容提炼不精、把握不准而造成学术性或政治性错误,担心融入方式、方法不合理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探索

针对以上现状,首先要思考“融什么”和“怎么融”的问题,即如何挖掘非遗思政元素和艺术设计元素在哪个环节以何种形式进行融入的问题。

(一)关于“融什么”的问题

可以基于文化自觉理论,沿着“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的主线进行挖掘。文化自觉理论是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环境下既定文化,处于文化中的人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方向[3]。”文化自觉的形成过程是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文化认知,强烈的文化认同,多样的文化创造。

从文化自觉形成的过程来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文化是基础是底蕴,塑造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文化特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为非遗融入专业课程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框架和价值遵循;另一方面,云南非遗融入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这与课程思政“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非遗形成的历史渊源,体现的人文特点,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课程思政融入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二)关于“怎么融”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宏观层面,教师既要对云南非遗的整体内容进行整合和凝练,又要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凝练,并从整体上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既要挖掘云南非遗零散的、具体的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相关的内容,又要挖掘艺术设计专业课中涉及非遗传承创新的具体章节和相关知识点,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接和有机融合。

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在文化认知阶段,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要求学生聚焦非遗主题,首先通过非遗的物质层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如非遗图形符号、材质工艺等唤起学生对非遗的本能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知非遗的动力,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学习和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也就是对非遗的行为层和精神层产生认知,这是一个自然渗透和文化浸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教化,只需在宏观层面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非遗文化;在文化认同阶段,教师从宏观层面凝练非遗育人价值,从文化生态变迁的视角引导学生用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眼光去认同非遗,从非遗中学习知识、塑造价值;在文化创新阶段,教师可以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将非遗作为艺术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创新非遗的应用形式,让设计服务生活、服务人民。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实践——非遗文创产品设计

基于学生的调查问卷,本文以《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将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创新3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

(一)文化认知——了解非遗符号

该阶段以了解非遗符号为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云南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云南非遗文化,挖掘设计痛点,确定设计主题。教师可根据各组的设计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非遗项目中提取思政元素,为课中的自然融入做好准备。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某小组确立的设计主题是“东巴神话—香曲术埃”。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对东巴神话进行自主认知。根据“文化认知三层次”理论,我们将该阶段的非遗文化认知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4]。物质层是非遗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非遗的造型形态、工具材料、使用场域等;行为层主要表现为非遗文化的行为表现,包括约定俗成的礼俗制度、生活习惯、操作方式等;精神层是文化认知的核心,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精神信仰、情感意识、审美情趣等。因此,要求学生在物质层面对东巴神话的文字符号、艺术形式等进行认知,在行为层面对东巴神话的具体内容进行认知,在精神层面对东巴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认知。

小组课前认知反馈结果概括如下:东巴神话主要是以叙述和解释世界万事万物的发生、由来和变化为内容,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香曲术埃》中,“香曲”即神鹏。“术”纳西語音译为“暑”,是自然界的精灵。神话阐述了如果人类不去伤害自然万物,“暑”会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如果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其就会作祟于人,摄取人的灵魂。可见,东巴神话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三层次的认识,感受到了东巴神话的文化内涵,其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已自然渗透到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达到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化认同——提炼非遗符号

在文化认同阶段,教师将各组所选的非遗设计主题置于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下学习探讨两者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学生认同非遗,受众接受非遗”的关键所在,也是非遗能持续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东巴神话——香曲术埃”的设计主题,在教学设计的宏观层面,素质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育“大德”方面,教师结合项目实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在育“公德”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来看问题办事情,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育“私德”方面,要求学生立足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提倡绿色生态设计,时刻铭记用艺术知识和设计才华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职业价值。

在教学设计的微观层面,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设计主题,挖掘设计元素,思考非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及其在当代传承的意义,提取凝练非遗符号,为设计创新做准备。

(三)文化创新——转化非遗符号

如何让非遗与时代结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是这个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非遗的创新既要考虑非遗文化基因的传承,也要考虑文化生态的演变[5],非遗的文化基因决定了非遗文创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则决定了文创产品的创新价值。因此,在文化创新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以非遗创新与文化生态环境相适应为准则,对非遗的文化艺术属性进行取舍、转化和应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能传承文化,又能服务于现代生活。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确定设计對象:学生根据前期的调研与素材搜集,选取“暑美纳布、都盘修曲、东巴什罗”3个东巴神话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

2.绘制草图:学生在提炼创意元素的过程中发现,东巴文化独特的艺术基因:即夸张的人物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质朴率真的处理手法,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创意源泉,如图3所示。

3.插画定稿:学生通过学习其艺术表现形式、剖析其文化内涵,创作了《人神矛盾》《香曲斗神》《人神和解》三幅插画,以最直观的方式促进人们对东巴文化表征和符号的认识,如图4所示。

4.文创产品设计:学生根据前期市场调研情况,决定将东巴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将上述插画应用于纳西族彩妆产品设计,如图5所示,用教学成果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

文化创新阶段是非遗育人的落脚点,非遗文创产品既要继承非遗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又要创新转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将非遗文化创新置于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五、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为:非遗文化认知(语义解读)——非遗文化认同(语形分析)——非遗文化创新(语用转化)。在非遗文化认知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聚焦设计主题,解读非遗符号,了解非遗文化内涵;在非遗文化认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进行非遗语形分析,提取凝练非遗文化符号的形式特征;在非遗文化创新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将提取凝练的非遗元素进行创新转化设计,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者、认同者到传承创新者的角色转换。具体的实施路径如图6所示。

(一)从语义学角度解读梳理非遗文化内涵,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者

语义学旨在阐释能指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符号显性的表象内容和潜在的隐性象征的关系。语义学常运用隐喻、比喻等手法将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产品的设计中,从而唤起用户的记忆与想象。因此,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学生需要从语义学角度梳理非遗文化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从非遗的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次对非遗文化符号进行认知,解读其内涵意义,为后期设计提供创意构思和设计素材。

如图7所示,学生在认知彝族非遗的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彝族传统装饰图案,在解读图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了虎图案(彝族祖先崇拜的代表)、牛角图案(富足生活的象征)以及八角花(农耕文化的象征)等作为设计素材。这些纹样来源于彝族日常生活,折射出彝族人民的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和情感意识。通过符号学语义分析,既能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能力,又能为后期的设计创新提供创意素材。

(二)从语形学角度提取凝练非遗符号特征,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者

语形学旨在阐释文化符号的结构组合与形式特征[6],表现为研究产品的形态、材质和色彩,要求在产品形态设计时把握比例、节奏和韵律,使用户对产品有更好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上一阶段围绕设计主题收集整理了非遗素材,这一阶段要以现代设计美学为切入点,提取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非遗符号,分析其形式特点,提炼其美学特征,运用抽象、解构、旋转、镜像等设计手法,在保留非遗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非遗符号进行提炼、简化或重构,将非遗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语境下可被感知、接收和理解的审美形式。

如图8所示,学生在解读彝族传统装饰纹样显性语义与隐形语义的基础上,提取彝族较具代表性且符合现代主流价值观的装饰纹样作为文化基因符号,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创新传统纹样,在吸引受众对非遗文化认知的同时,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进而对非遗文化形成认同感。

(三)从语用学角度转化运用非遗多元价值,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者

语用学旨在阐释产品形态与用户和使用环境的关系,是以使用者为视角,解读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符号应用情境与功能拓展用途等内容[7]。语用维度要求学生对用户的思维模式与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关注用户的多元需求,在非遗原真性与现代设计之间进行平衡取舍,将非遗符号放置在现代语境中进行转化设计,创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和新形式。

图7中的彝族装饰图案曾广泛应用于彝族传统服饰和传统建筑,但随着经济体制、礼俗制度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应用载体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为了传承创新彝族图案,需要着重强调日常使用行为与文创产品物质载体的匹配性,拓展创新非遗符号的应用载体,创新符合当代用户行为习惯的物质载体,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图9所示,为学生在传统彝族装饰图案的基础上,通过取舍、转化、应用,创新设计的彝族特色文创产品,很好地诠释了彝族纹样在现实语境中的应用情景,提升了彝族非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是基于文化自觉理论和符号学原理,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引入教学实施过程,将语义学、语形学、语用学引入非遗创新转化设计流程,最后将设计工作流程与教学实施过程有效对应,实现了“非遗育人”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对接和有机融合,体现了高职教育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办学特点。

结语

云南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是增强文化强国和设计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凸显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客观要求。将“非遗育人”理念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引领,云南非遗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文化自觉理论和符号学原理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实现非遗课程育人、作品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

基金项目:

1.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1338),项目名称: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2023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KJJ202355070),项目名称:新工科视野下工业设计PBL-s课程模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05-03].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1-2].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马林诺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李超,刘翔宇,王征宇.中国传统文化对产品价值感知的作用[J].包装工程,2020,41(20):19-23.

[5]朱庆翔,刘晓彬.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6]李淳,孙丰淳,焦阳,覃京燕.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的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0):188-195.

[7]杨熊炎,叶德辉.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4):343-382.

[8]黄博韬,魏煜力.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的非遗类文创产品设计——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设计,2023,36(4):38-42.

[9]唐旭军,倪铭双,邢加满.非遗视角下龙游皮纸调查与创新应用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10):42-44.

[10]蒋高军,吴菊芳.特色工艺作坊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设计,2023,36(9):98-100.

猜你喜欢
非遗教育教学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