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例研究”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023-10-03 01:25韩多仁
今天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教学方法

韩多仁

(张掖市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甘肃 张掖 734500)

在大力提倡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改变单纯依靠记忆与模仿的刻板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发现问题、整合知识俨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初中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思维性、抽象性、综合性的重要基础课程,落实向课堂要效率,促使学习重心本质回归的教育要求,打造有趣、高效的实用型课堂成为改革要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学生的主体需求优化课例研究,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赋能势在必行。

1.优化“课例研究”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

1.1 有助于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经验与反思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封闭的、肤浅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教学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又要作为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课例研究无疑提供了良好契机。具体而言,优化课例研究对初中数学革新教学方法的促进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反思性实践中形成生长性教学范式。在课例研究驱使下,初中数学形成思考行动、审议优秀教学范例、重构经验的一体化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在收集学生最为真实的课堂反馈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及教学智慧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让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第二,在互动式实践中形成精准化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关联密切的学科,教学不应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立足真实生活与学生情感的互动探讨。课例研究倡导教师深入课堂,挖掘教学目标、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发展落差,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成教与研的有机融合,在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长期目标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让初中数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1.2 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专业素养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课例研究以其特有的行动研究模式,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赋能。具体而言,第一,强化数学教学知识认知。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数学知识并非是静态的概念群,更不是机械的解题方法,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生成的动态认知。教师只有将教材知识读懂、吃透,才能够更为精准、全面的传递给学生。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集体交流的平台,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对某一问题建立全新认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表征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接受力。第二,提升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固有经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以及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发展是一项循序渐进、持续积累的过程。教师通过课例研究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内化于心,优化教学行为,获得更为高效的方法启示,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教学能力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第三,激发自主发展意识。知识的学习是永恒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自我完善,课例研究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课例研究改变了以听报告与机械模仿为主的研究方式,更加关注教师的自主意识发展与自我反思能力。让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自我提升角度出发展开潜心的教学研究,获得职业成就感,进而深化科研意识。

2.优化“课例研究”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2.1 紧跟现代教育理念,增强课例研究前瞻性

2.1.1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视频课例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高效融合成为教研核心议题之一。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研究活动,增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信息化在课堂的落地生根。对于初中数学而言,以此为议题组织视频课例研究,了解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优质课例,从中获得构建“互联网+数学”的教学方法启示。以图形的旋转课例研究为例,围绕典型课例对视频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集中梳理、反思与探讨。例如,本案例中使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软件,借助巧妙的设计将信息技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感染力,为学生带来了感官冲击,有助于吸引课堂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效平衡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对视频课例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提炼可借鉴的要素,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思路。

2.1.2 基于创新理念的学材再建构课例研究

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初中数学的课例研究应紧扣这一时代性热议话题,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展开学材再建构课例研究,深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改变碎片化的讲练式教学,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此部分知识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师从知识的进阶性与关联性着手,展开学材再建构课例研究,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整合与重塑。首先,知识的纵深拓展。教师以圆的定义为原点,将对称性质、确定圆的条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三大知识点进行串联。其中对称性质由引申出轴对称——垂径定理,中心对称——弧、弦、圆心角定理两个关联分支。确定圆的条件包括圆心位置、半径大小、三点共圆等条件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数量关系进行整合探讨。由此形成纵深无限延伸的知识结构,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知识点串联为一条主线。其次,知识的横向关联。本单元分析了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三种位置关系,教师以此展开专题式研究,立足宏观视角解读基本概念、性质,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后,抽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从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着手,将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学材再建构的课例研究提升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促使学生搭建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能够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聚焦学生素养发展,增强课例研究实效性

2.2.1 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既是面向学生的教学优化,也是面向教师自我发展的学科研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择需要紧扣深度学习基本理念,促进教学相长。其中问题驱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围绕核心知识,开展问题驱动课例研究,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发展高阶数学思维。以黄金分割教学为例,作为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的重要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并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教学关键。首先,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片段针对教学实践疑难问题展开分析。例如,以学生学过的线段中点搭建情境问题,若P 为线段的AB 的中点,则AP/BP=1,并且AP=BP=1/2AB,体现了线段的均衡、对称之美。由此引入目标知识相关的探讨问题,应该怎样寻找线段中的中点呢?有没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点P,使BP/AP=AP/AB 呢?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此教学片段并非是单纯的将新知识抛给学生,而是以线段中点这一固有认知刺激新知探索萌芽,为学生搭建深入浅出的认知脚手架,进而主动的发现问题。其次,跳脱具体的教学步骤,思考深度学习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样态,分析课例中反映出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需求,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实现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2.2.2 发展数学思维的一题多解课例研究

新课标提出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初中数学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强化一题多解的专项课例研究,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与生长性,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的课例研究重在教法,教师以简单的数学题目作为研究载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答题准确性与高效性。例如,x+y=7,求x2+14y-y2的值。这是一道常规题型,对于而言难度不大,但是如何启发学生探索更多的解法,体会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激活数学思维仍然需要教师融入更多巧思。首先,教师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呈现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引导学生分情况进行解析,当题目为填空题型时,采取特殊值探讨法;当作为一道简答题时,则运用平方差公式作为解题突破口等等。再对各种教学思路进行整合,探讨教学方法的最优解。其次,以师生互动为底层逻辑,共同探讨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灌输多样解法,而是为学生预留弹性思维空间,突出思考、探索与交流的全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例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教师需要立足初中数学的学科特性,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前瞻性与人本性出发,不断的优化课例研究,促成不同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的碰撞与交融,从中获得教学启发,反思教学行为,加快教学创新步伐,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深度发展。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课例教学方法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课例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