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观察及特异度、敏感度影响评价

2023-10-08 03:21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7期
关键词:积气状位敏感度

姜 鋆

(丹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症,以青壮年为多发群体,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致残率较高[1]。该疾病发病因素主要为脊柱畸形或脊柱生理曲度改变造成的椎间盘早期退变,外力作用为主要诱发因素[2]。腰椎间盘突出是引发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控、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给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便,甚至丧失劳动力,为整个家庭带来沉重负担[3]。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结果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本文重点分析CT及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及对异度、敏感度影响,特将103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病例临床资料作为样本数据纳入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病例临床资料作为样本数据纳入本研究,收治时间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男60例,女43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5岁,平均(40.01±1.28)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5个月,平均(3.16±0.34)年。纳入标准:①患者主诉腰痛、下肢麻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4]。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②肿瘤、感染、腰椎外伤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③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④合并腰椎狭窄。

1.2 方法 所有入组病例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CT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层厚4 mm,螺距0.8,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两臂抱头,下肢膝关节腿抬高,确定扫描部位及主机架最佳倾角,设置扫描线。定位扫描正侧位,随即扫描腰椎L3~4、L4~5、L5~S1范围,密切观察椎间盘位置、密度及形态,评估椎管径线及侧隐窝,确认病变状况。MRI检查方法: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GE),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5 mm,层距0.5 mm,常规矢状位T1WI、T2WI及常规横轴位T2WI。矢状位观察椎间盘信号变化及椎体形态、信号特点,矢状位及横断位观察椎间盘膨出/突出、脊髓受压、椎管各径线狭窄情况。将检查结果发送至工作站,由从业放射科时间长达5年以上的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 ①CT及MRI检出率。②CT及MRI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③CT及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征象诊断结果,包含钙化、椎间盘积气、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

1.4 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学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两组数据录入软件SPSS 24.0,统计结果P值以0.05为临界值。

2 结果

2.1 CT及MRI检出率对比 103例病例中手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98例。MRI检出率97.96%明显高于CT检出率90.8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CT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 CT检测特异度60.00%(3/5)及敏感度88.78%(87/98)。见表2。

表2 CT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n)

2.3 MRI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 MRI检测特异度40.00%(2/5)及敏感度94.90%(93/98)。见表3。

表3 MRI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n)

2.4 CT及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征象诊断结果对比 MRI硬膜囊受压95.51%、椎间盘变性94.12%、脊髓变形96.34%、神经根受压96.25%检出率高于CT,钙化44.94%、椎间盘积气检出率45.65%低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椎间盘在人体中担负重要功能,椎间盘的任何改变将对机体效能造成直接影响[5]。一般情况下,人体在20岁以后将发生退行性变化,纤维环的韧性和弹性逐渐减退,加上椎间盘组织本身缺乏血液供应,修复能力较差,突然的外力作用、长期积累的劳损伤将直接形成纤维环破裂[6]。过去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多通过临床体征与症状进行判断,但受病变部位、病变度及不同节段等多种因素影响,诊断准确度不足[7]。

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MRI检出率97.96%明显高于CT检出率90.82%,P<0.05,有统计学意义。CT检测特异度60.00%及敏感度88.78%。MRI检测特异度40.00%及敏感度94.90%。提示MRI在检出率及敏感性方面更具优势。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CT检查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病变部位、大小及病变形态及程度[8]。同时可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周围组织与病变髓核关系,但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检查结果与腰椎间盘膨出相类似,如临床医师经验不足,未发现差异之处,将造成误诊[9-10]。近些年,MRI技术快速发展,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逐渐采用MRI技术,其诊断优势在于矢状位成像具备一次性成像特点,可完整、直观显示游离髓核形态及部位,医师可有效观察病变结节数量,判断边缘骨硬化情况[11]。MRI硬膜囊受压95.51%、椎间盘变性94.12%、脊髓变形96.34%、神经根受压96.25%检出率高于CT,钙化44.94%、椎间盘积气检出率45.65%低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T在显示椎间盘伴钙化、积气方面优于MRI[12],MRI在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方面检出率更优,分析原因,可能与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成像呈多方位及多参数等特点相关[13-15]。

综上所述,CT及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方面各具优势,总体来讲,MRI检出率更高,敏感性更强,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酌情选择检查方法。

猜你喜欢
积气状位敏感度
管道积气对泵组振动的影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超声诊断小儿门静脉积气1例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颈椎矢状位形态与颈椎退变性疾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