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

2023-10-08 03:21张国辉姚凉凤柯桂珠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7期
关键词:锥切术内瘤阴道镜

张国辉 姚凉凤 柯桂珠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妇科,福建 漳州 363000)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作为妇科常见疾病,其包括宫颈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与宫颈癌存在密切关系[1]。对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临床通常将其按照病变程度分为三级,其中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而Ⅲ级病变除重度不典型增生外,还有可能是原位癌[2]。因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存在不同分级,且不同级别的病变干预方式及预后具有一定差异,所以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区分,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指导,以控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3-4]。阴道镜下活检具有操作便利、检查速度快的优势,能对宫颈进行有效观察,是临床诊断宫颈病变的重要方案。但是,由于阴道镜活检所获取的组织较少,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宫颈锥切术创伤较小,能够获取足够病变组织,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5]。基于此,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进行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125例患者纳入研究,旨在探讨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进行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1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Ⅰ级病变18例,Ⅱ级病变50例,Ⅲ级病变45例(含宫颈原位癌15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41±3.62)岁;体质量指数(BMI)18~25 kg/m2,平均(21.54±2.37)kg/m2;孕次0~5次,平均(2.35±0.62)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即镜下显示点状血管、白斑、醋酸白色上皮、白色腺体、真性糜烂以及异型血管等。②年龄≥18岁。③阴道分泌物异常。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②依从性较差。③存在阴道出血。④阴道生理结构异常。本研究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3 方法

1.3.1 阴道镜检查方法 于月经干净后7 d,开展检查。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外阴,使用窥器显露宫颈,利用无菌棉签擦拭宫颈分泌物,以阴道镜进行初步观察,之后以3%的冰醋酸棉球涂抹宫颈,观察柱状上皮、宫颈鳞状上皮及转化区的形态、颜色及血管情况,明确阴道镜图像异常位置后对宫颈涂抹2%的碘溶液,于不同图像区域取1~4块组织,在碘试验阴性区的可疑病变位置取活检,将其使用福尔马林液分瓶后送病理检查。

1.3.2 宫颈锥切术 于月经干净后7 d,取膀胱截石位进行宫颈锥切术。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棉球充分拭净阴道分泌物,以实际病变范围为依据选择型号合适的环形电极,利用碘染对病变区域进行充分显示,于未着色区域外5 mm位置利用宫颈冷刀将病变组织一次性切除,将电切功率设置为30~50 W,深度及椎高分别为1 cm、3 cm,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或填塞吸收性明胶海绵,将病理组织送检。术后14 d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结果,观察其对Ⅰ级、Ⅱ级、Ⅲ级病变的符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为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结果见表1。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Ⅲ级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较Ⅰ级、Ⅱ级病变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结果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感染、内源或外源性免疫缺陷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可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6]。虽然,多数低级别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无须特殊干预,可自行消退,但高级别的病变存在癌变风险,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明确病变分级[7]。既往临床以宫颈刮片作为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方式,但是该诊断方式敏感度较低,未能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诊断。

阴道镜作为妇科常用的医疗器械,可观察宫颈形态、上皮变化及血管形状等,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宫颈癌初筛中。但是,有研究指出[8],采用阴道镜下活检所获取的病灶组织有限,难以达到理想诊断效果。宫颈锥切术指的是由内向外将宫颈一部分组织呈圆锥形切下的术式,其切缘较清晰,能够获取较多组织,从而为病理检查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本研究对探讨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进行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为75.20%。孙晓玲[9]在相关研究中利用阴道镜进行多点活检,其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74.00%,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且均属于较优指标。结果提示,采用阴道镜下活检能够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进行有效诊断,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究其原因为阴道镜能将病灶组织放大20~40倍,视野较开阔清晰,可对宫颈细微结构进行准确观察,而且,阴道镜能对柱状上皮、宫颈鳞状上皮及转化区的形态、颜色及血管进行观察,有助于发现异常情况[10]。在阴道镜观察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其宫颈位置可见点状血管、白斑、白色腺体、真性糜烂,并且,得益于醋酸及碘溶液的协助,其异常情况更为明显,能够为医师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实现对病变的准确诊断[11-12]。

同时,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Ⅰ级、Ⅱ级、Ⅲ级病变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分别为64.00%、74.14%、83.33%,可见阴道镜下活检对Ⅲ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其与Ⅰ级、Ⅱ级病变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分级越高,阴道镜下活检的诊断符合率越高。这是因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Ⅱ级、Ⅲ级是正常细胞向癌变细胞的发展过程,其病变级别越高,细胞异常情况越明显,阴道镜作为一种能对宫颈结构有效观察的器械,能够有效发现高级别的病变,而且,Ⅲ级病变提示宫颈细胞已经出现癌化,并具有扩散趋势,采用阴道镜进行活检可获取有效病理组织,其诊断符合率较Ⅰ级、Ⅱ级病变高。但是,在本研究中,使用阴道镜活检存在部分误诊、漏诊情况,且未能检出早期浸润癌与浸润癌,存在局限性,对其原因进行分析:①当病变范围较小时,采用阴道镜进行活检可获取的标本数量较小,而当病变范围较大时,利用阴道镜难以获取整体病灶,容易出现漏诊[13]。②阴道镜操作时未能合理、科学采集病变区域标本,难以对标本图像进行准确分区。③年龄>50岁的患者,其通常出现鳞状上皮交界向宫颈管位置移动的情况,使用阴道镜进行诊断时难以将其病变部位充分显露,观察、取样时存在困难,容易出现误诊、漏诊[14]。④阴道镜取材只能局限于浅表层位置,对于宫颈间质的浸润程度,较难准确获取,因此难以对宫颈病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⑤部分患者的病变转化区、鳞柱交界未能完全显露,阴道镜难以观察[15]。由此可见,阴道镜下活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进行诊断,但是其仍存在漏诊、误诊风险,因此,必要时临床可结合宫颈锥切术,以弥补阴道镜活检的不足,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让患者及时得到针对性治疗,为病情的控制提供积极助力,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阴道镜下活检能有效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对于Ⅲ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是,该检查方式由于取材有限,较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需要在阴道镜活检的基础上开展宫颈锥切术,以获取足够的病理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锥切术内瘤阴道镜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术的护理配合及健康教育
不同类型转化区对阴道镜诊断的影响
p16/Ki-67双染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病变中的应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阴道镜检查
宫颈病变锥切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转归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阴道镜宫颈活检联合LEEP术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评价
宫颈锥切术中右美托咪定对宫肌注射垂体后叶素不良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