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案例下的优化护理在妊娠介入性产前诊断术中的应用

2023-10-08 03:22刘锡红王俊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7期
关键词:介入性循证胎儿

刘锡红 王俊萍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1)

产前诊断即是在分娩前针对仍处于宫内的胚胎或胎儿的发育情况实施检查,以此确定其躯体生长是否异常、是否患有疾病等,该检查涉及临床医学中的多门学科,属于综合性检查技术[1]。目前我国所应用的产前诊断根据检查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介入性和非介入性两种,其中非介入性操作以血检、尿检、超声诊断为主,相比于介入性操作的应用范围更广,对孕妇和胎儿均不会构成任何影响,安全性较高。而介入性操作可针对遗传因子或染色体突变所导致疾病进行诊断,对先天性畸形检查的准确率高于非介入性检查。但由于介入性操作属于有创诊断方式,在带给孕妇创伤的同时,还可能诱发羊水污染,故此认为其存在风险[2]。可在实施该操作时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以循证案例下实施优化护理,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稳定各项生理指标,保障操作的顺利开展,控制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3]。基于此,本文简述循证案例下优化护理干预的实施过程与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妊娠介入性产前诊断术的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孕妇50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0.15±2.14)岁;孕周12~30周,平均孕周(22.05±1.37)周;其中28例为初产妇,22例为经产妇;30例孕妇为自然受孕,20例孕妇为辅助生殖受孕。观察组孕妇50例,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0.21±2.18)岁;孕周13~31周,平均孕周(22.12±1.36)周;其中27例为初产妇,23例为经产妇;29例孕妇为自然受孕,21例孕妇为辅助生殖受孕。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介入性产前诊断术指征。②年龄均超过20岁。③孕妇同意参与配合此次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沟通障碍。②伴精神方面疾病。③抵触配合研究。结合两组孕妇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P>0.05)。本研究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孕妇常规模式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向孕妇介绍介入性产前诊断术的基础知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信息,安抚孕妇情绪,解答孕妇提出的疑问,检查结束后观察孕妇状态等。

1.2.2 观察组 给予孕妇以循证案例下优化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 建立循证案例专项护理小组 邀请院内妇科、检验科等主任级医师,由护士长组织本科室内若干名高级护师协助,共同建立循证案例专项护理小组。小组建立后开始制订护理方案和相关培训流程,查阅网络数据库、报刊杂志、院内病历档案等相关资料,筛查和鉴别符合本次研究的相关案例,并对案例中涉及的介入性检查原因、结果、护理方案等给予整理,经过集体讨论和科学循证,汇总和归纳孕妇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方式。所收集的资料案例、院内病案等均需来源于真实的实践工作,且编制循证护理方案时所引入的内容应确保保密性,需将涉及孕妇个人隐私的内容完全屏蔽。案例的选择需与本科室内最近数年内接诊孕妇临床特征、热点病情等紧密结合,并包含循证问题,收集由循证问题所引起的思考。在保证循证案例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需适量删减无关内容,避免浪费工作时间,描述内容需详实且严谨,充分满足临床孕妇诊断的实际需求。循证护理方案制订后,需上报至院内医疗伦理学委员会,待通过后方可用于临床。

1.2.2.2 循证案例下的优化护理实施 ①健康宣教。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和孕妇接触,为其开展健康宣教,详细说明介入性操作对产前诊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宣教手册、短视频等方式为其介绍大致流程、注意事项、配合方式等。叮嘱孕妇在检查前需保持稳定情绪,指导其掌握深呼吸法、注意力转移法等技巧,使产前诊断能顺利进行。鼓励孕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针对各类疑问予以耐心解答,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等情绪。还需同步针对孕妇家属实施宣教,为其说明介入检查前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叮嘱其检查中的各类注意事项,预先告知检查后的相关问题。在检查前需协助孕妇进行各类化验,强调化验对诊断结果的参考价值,介入性操作当天指导孕妇正常饮食,避免出现饥饿感而影响胎儿。叮嘱其在检查前需尽量排空膀胱,并监测其生理指标、胎心等,做好相应的记录。②操作环境护理。在介入性操作开始前,需准备好相关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包括急救药物、穿刺点敷料、消毒药物等,准备完毕后复查种类和数量,确认无误后方可通知孕妇进行检查。当孕妇进入到检查室内后,需详细介绍周围环境和负责穿刺检查的医师情况,以缓解其进入陌生环境后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主动询问孕妇对环境温度的感受,根据其主观感受进行调整,但仍需将温度控制在23~27 ℃,尽量减少汗液对穿刺点的影响。③介入操作中护理。在介入性操作时指导孕妇行平卧仰卧位,如妊娠时间较长者可采取侧卧位。为降低平卧所导致的低血压综合征,可于腰部以下放置软垫,并保证各项操作适度用力。检查时给予孕妇面罩式人工给氧,保持低流量状态。如此时孕妇因外界刺激而出现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需重点预防儿茶酚胺过度分泌而产生的肾上腺类激素分泌过量的问题,缓解腹壁肌肉紧张、抑制子宫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胎动频率。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孕妇的情绪变化,主动询问是否存在不适感,必要时可在治疗室内播放音乐,以此缓解情绪。还可利用聊家常、畅享新生儿未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并取得孕妇的信任。指导孕妇通过胸式呼吸配合穿刺,避免腹式呼吸法对盆腔肌群的带动,影响控制生理指标的变化。如介入性操作过程中胎心频率低于每分钟120次,则判定为胎心过缓,属于脐带穿刺过程的常见并发症,需立即暂停穿刺操作,协助孕妇转为左侧卧位,并开启高氧通量人工给氧。并严格遵照医嘱为孕妇提供阿托品、维生素C,同步监测胎心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①心态评估。利用SCL-90量表对两组孕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该量表涉及内容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偏执、敌对、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9个方面,各个方面评分1~5分,评分与不良心理状态呈正相关。②应激指标监测。分别监测两组孕妇护理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分析变化趋势。③妊娠结局记录。分别记录两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具体表现,统计总发生概率。④护理满意度调查。向两组孕妇发放医院自主拟定的调查问卷对此次护理满意度情况予以评估,问卷共设置20小题,总计100分,根据孕妇主观意愿进行评估,80分以上属于满意;60~79分属于比较满意;60分以下属于不满意。总满意度计算=(满意占比例数+比较满意占比例数)/组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8.0作为此次诊断研究所得数据分析采用的统计学系统,[n(%)]与()分别作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结果记录的格式,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态评估 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孕妇心理状态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经过优化护理干预后,焦虑等不良心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态评估(分,)

表1 两组心态评估(分,)

2.2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心率、血压等应激指标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表2 两组应激指标监测()

2.3 两组妊娠结局记录 观察组50例孕妇中,1例出现术后引产情况,1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问题,总发生率为4.00%;对照组50例孕妇中,4例出现术后引产情况,3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问题,2例出现胎死宫内问题,总发生率为18.00%。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调查 50例观察组孕妇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表示满意,17例患者表示比较满意,1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8.00%。50例对照组孕妇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5例患者表示满意,15例患者表示比较满意,10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我国对于胎儿出生缺陷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推荐孕妇在产前实施各类诊断、筛查工作,越早确诊出生缺陷越有利于干预工作的介入,可有效降低围生期的病死率,也是我国优生优育工作中的重要项目[4-5]。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是诱发出生缺陷的核心因素,因该类问题所导致的出生缺陷问题占比超过80%,而这种缺陷如采取非介入性检查方式难以诊断,即便血检也难以确保准确性[6-7]。介入性检验方式则是目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最有效方式,其操作方式相对简单,以羊水穿刺、脐带穿刺等方式提取样本,再对样本中存在的胎儿遗传因子进行检验,确定染色体是否已经发生异常或突变[8-9]。但由于其仍属于有创诊断的范畴内,在实际操作时也会存在各种风险,尤以羊水感染最为严重,可能会引发胎儿死亡[10]。

因此需要在介入性操作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护理操作,以控制操作失误率,降低各类风险因素[11-12]。基于循证案例下的优化护理模式可根据网络数据库、医院病案库等资料,整理适合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方案,以满足各类特征病案的实际需求[13-14]。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抑郁、恐惧、偏执、敌对等心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孕妇检查过程中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收缩压、舒张压也均低于对照组,即应用循证优化护理后可有效缓解介入性操作过程中孕妇的应激反应程度,提升操作的顺利性,并降低因应激作用产生的神经异常兴奋、内分泌障碍等问题发生概率。另外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即利用该护理操作可提升孕妇检查的依从性,于更早期确定异常状态,使治疗的介入时期更准确,保障胎儿的存活概率和健康程度。

总之,临床实施妊娠介入性产前诊断术过程中配合循证案例下优化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孕妇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维持心率等应激指标稳定,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值得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介入性循证胎儿
分析经导管介入性治疗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优质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