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英汉翻译研究

2023-10-09 08:05
现代英语 2023年4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连贯目的论

梁 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一、 目的论的产生和发展

文章的理论基础是弗米尔的目的论[1],目的论也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中最具批判性的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已有50 多年的历史。 最初,功能主义理论仅用德语阐述,限制了该理论的传播。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诺德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引入英语,极大地推动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

二、 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的目的论最早由弗米尔在1978 年出版的《翻译通论框架》中提出。 他在对传统语言学派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传统翻译理论过于注重表层结构,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是一项人类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行为,而任何行为应该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他认为应该关注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这也是目的论的雏形[2]。 基于此,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弗米尔[3]认为,包括翻译在内的人际交往是由目的决定的,因此翻译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假设:首先,文化间的互动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其次,翻译的目的随着目标语言的接受者而变化。 第三,目的原则容易模糊翻译的界限。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有成果的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才能完成。 在此原则指导下,译者应综合考虑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语的文化历史环境、对译语受众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连贯原则,也称为“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即与接受者的处境相一致”。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与目标语言中的惯用表达保持一致,并达到与源语言相同的表达效果。 同时,翻译的逻辑要清晰,以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 连贯原则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人员应考虑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便根据当地人的地道表达提供翻译。

忠实原则指译文要和原文一样连贯,尽可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整体上不能违背原意,而不是严格等同于原文。 根据目的论,忠实原则服务于连贯原则,两者从属于目的原则,因此目的原则最为重要。 当这三个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同时实现时,译者首先应该放弃忠实原则,选择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 如果目的性原则和连贯性也不能同时实现,那么应该舍弃后者而保留前者。 由此,基于目的论,原文不再是译文的中心,“对等”不再是评判译文的唯一标准。 因而原文的地位已经动摇,如何使译文充分达到表达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三、 科技文本的特点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英语语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宓庆认为科技英语可以泛指一切论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和口语,其中包括:科技著述、科技论文和报告、实验报告和方案;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科技实用手册(包括仪器、仪表、器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规程);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会议、交谈的用语;有关科技的影片、录像等有声资料的解说词等[4]。 在完成十万字的科技文本翻译后,结合学术界前辈们的研究,在此对科技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类。

(一)词汇

科技类文本的词汇专业性很强,其汉语语义的确定过程较为困难,并且在科技文本中,一词多义和缩略词的广泛应用也极为常见。 而科技类文本作为信息文本的典型代表,其主要作用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确定这些词汇的正确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可以将科技英语中出现的这些词汇归纳为三类,分别为:通用科技词汇、纯科技词汇和普通词汇。 通用科技词汇是指有些词汇在不同的科技文本类型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volume”,在声学的科技类文本中可被翻译为“音量”,而如果译者在翻译物理类的科技文本时,这个词就显然不是“音量”的意思,而是“体积”。 纯科技词汇是指在某一确定领域,国际上通用的专业性词汇,这类词汇非常严谨,在翻译时尤其注意翻译文本所涉及行业的用词标准,例如,“anti-islanding”(反孤岛)和“set point”(设定值)在电力领域的翻译。 普通词汇则是指在普通的文本里的含义与在特定文本领域的含义不同,例如,“grid”在普通的文本中是“网格、格子”的意思,而在电力领域的文本中则是“电网”。 翻译时尤其注意文本的主要功能,科技文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术语确定是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句子

长难句的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科技英语的作用是陈述事理、描述过程。 由于科技类文本所给出的定义、定理、定律、描述的概念或工艺过程都必须严谨、精确,使得科技英语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表达明确,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英语必然带有许多修饰、限定和附加成分”[5]。

科技英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无主句和被动语态的应用。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因此汉语中流水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同时,汉语很少使用被动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两种语系之间的语言转化问题非常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

(三)篇章

科技类文本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行文连贯,很少使用修辞。 同时科技类的文体非常正式,内容常常是针对某一对象或问题进行说明,因此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非常强,语篇之间大多使用词汇和语义进行衔接。 为此,在翻译时,译者也要尤其注意对篇章的处理。

四、 翻译技巧在英汉翻译中的选择与应用

科技文本的读者并不一定局限于科技工作者,随着科学技术新领域的兴起,与这个领域相关的投资人、创业者以及新媒体运营分析者都是科技文本的目标读者群体。 而这些目标群体处于不同的行业之中,在阅读科技文本时,他们也有自己的侧重点。 因此,根据目的论的三原则,在处理科技文本翻译时,应该尽可能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拘泥于英语的语言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被绝大部分人接受。 因此,以下几个翻译技巧可以用于科技文本的翻译。

(一)切分法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多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松散,但是语意层次分明。”[6]根据目的论的思想,在翻译时应该对此类长句子进行处理,使其符合中文流水句的特点,而切分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1: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ddress the mentioned crucial scientific gaps and perform sensitivity analyses on system parameter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transient energization overvoltages in hybrid OHL-Cable circuits[7].

译文: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上述关键科学空白,并对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对架空线-电缆混合输电线路的暂态合闸过电压的统计分布进行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切分处理,将英文的一个长句子翻译成了三个中文短句,符合中文流水句的特点。

例2:A detailed model of each cross-bonding was applied in the Dutch grid model as a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of each minor section is the most accurate way of modelling[7].

译文:由于对每个电缆子段进行分别建模是最精确的建模方式,故文章对荷兰电网模型中每个交叉互联电缆段都进行了详细建模。

在英文句子中,“as”对句子的因果关系起连接作用,但是在中文的表达里,原因和结果通常是分开来表达的,所以,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将本句翻译为了两个汉语短句。

(二)顺译法

方梦之在《译学词典》中指出,顺译指顺着原文的词序或句序翻译,但不是逐字翻译,也不排除个别词或词组的倒置[8]。

例3:The Bergeron model is a Norton equivalent model based on the traveling wave theory, which combines a lossless transmission lin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wave impedance Z0and the wave speed c0with a resistance R that characterizes the attenuation[9].

译文:Bergeron 模型是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诺顿等效模型,它将通过波阻抗Z0、波速c0表示的无损传输线和用于表示衰减的电阻R 结合在一起。

本句从句过长,并且在“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还存在两个that 引导的定语从句以及短语“combine...with...”,加大了原句的理解难度。 梳理清楚句子的结构后,使用顺译法进行处理,既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点,又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4:At present, there have already existed some classical NILT algorithms such as the Gaver-Stehfest method, Schapery method, Weeks method, Talbot method, and Fourier series method, which are powerful when the expressions in the complex frequency domain are too complicated to be converted to the time domain by the analytical Laplace transform[9].

译文: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经典的NILT 方法,例如Gaver-Stehfest 方法、Schapery 方法、Weeks 方法、Talbot 方法和傅里叶级数方法,当复频域下的表达式过于复杂而导致无法通过解析形式的拉普拉斯变换将其转化至时域时,上述方法非常好用。

本句提出了四种经典的NILT 方法,在不改变原句子的结构的情况下,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顺译处理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点。

(三)逆译法

逆译与顺译相对,指逆着或基本逆着原义的词序或句序进行翻译。 受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英汉互译时需要对一些句子进行逆译处理。

例 5: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overvoltage distributions change substantially when both OHLs and cables are used in a transmission line[7].

译文:当在输电线路中同时使用架空线和电缆时,预计过电压分布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本句“when”引导的状语部分很长,且位于句子的后半段,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译者将状语前置,将“that”引导的从句后置。

例6:The transient behavior of a hybrid OHL-Cable system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an OHLbased system due to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HLs and cables[7].

译文:由于架空线和电缆之间的电气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架空线-电缆混合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过程与架空线输电系统有很大不同。

短语“due to”后面阐述了原因,但是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一般先说明原因,再阐述结果,所以在翻译本句时,将“due to”引导的句子放在了句首。

(四)转换法

方梦之指出,科技文章和报刊等在描述客观事物和规律时,通常倾向于使用被动语念,并且在修辞上带有客观、委婉、谦虚的口气。 相比之下,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得比较少。 在翻译时,主要根据修辞层次和汉语的语用习惯来考虑是继续使用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是把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的主动语态[8]。

例7:However,not only full parameter matrices of the power cable are supposed to be calculated in this model, but the convolution processes are also introduced, which will lea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omputational speed[9].

译文:然而,使用该方法计算时,不仅电力电缆参数矩阵为满矩阵,还会引入卷积过程,这将导致计算速度大幅下降。

本句包含三个被动语态,分别为“are supposed to”“be calculated”和“are also introduced”。 在翻译时,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对此类被动语态都进行了语态转换,翻译成了中文下通顺的主动语态。

例8: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ource impedance,the effect of cable proportion on dominant frequency is further studied,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ATP-EMTP simulation[10].

译文:在考虑电源阻抗影响的情况下,文章进一步研究了电缆占比对主导频率的影响,并通过ATP-EMTP 仿真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本句包含两个被动语态,分别为“is further studied”和“are verified by”,可将其翻译为了“文章进一步研究了”和“进行了验证”。

五、 结语

文章基于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探讨了科技文本英汉翻译的翻译技巧的选择。 文章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文本的特点。 根据科技文本的主要功能,文章提出了顺译、逆译、切分和转换四种翻译技巧。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连贯目的论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