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我国幼儿园延时服务开展的需求现状及应对思路分析

2023-10-14 16:06顾凯维王玲艳余悦森贝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祖辈延时双减

顾凯维 王玲艳 余悦森贝

为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学生困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实施课后服务工作。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也面临因下班时间和幼儿离园时间冲突而导致的接送难题,其中“双职工”家庭接送矛盾尤其突出。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幼儿园的延时服务工作,如北京大兴区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大兴区小学、幼儿园开展低龄学生、幼儿“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按照家长自愿、学生自愿、服务教师自愿原则开展免费的“课后延时服务”直至晚上6点半。[1]然而到目前为止,幼儿园延时服务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对于家庭的延时服务需求现状也鲜少有研究涉及。那么,3~6岁学前教育阶段的家长是否对幼儿园延时服务存在现实需求?需求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鉴于此,本文从家庭对于延时服务的需求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南京市尚未实施延时服务的7所公办幼儿园的852个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自编《家长对幼儿园延时服务需求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家庭对幼儿园延时服务需求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为深入探究家庭对延时服务需求的深层逻辑和具体内容,采用自编的半结构式《家长对幼儿园延时服务需求的访谈提纲》对其中20位幼儿家长进行访谈。研究旨在全面把握家庭对延时服务的需求现实情况,从而帮助幼儿园有的放矢地开展延时服务,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接送难”困境引发家庭对幼儿园延时服务的热切呼唤

调查结果显示,有延时服务需求的家庭占比达到81.86%。在未提供幼儿园延时服务的地区,家庭为解决“接送难题”一般不得不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父母一方(多是母亲)放弃工作、转向弹性工作进行照护;二是由祖辈协助甚至全权抚养孩子、雇专人照料孩子;三是送到园外一些托管机构或兴趣班。但是,调查发现,以上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在放学后照料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会给家庭带来一些经济和家庭关系方面的危机和挑战。

(一)祖辈被迫嵌入子女生活,身体和精神双重受压

研究发现,64.91%的家庭接送孩子的主要人员是祖辈,祖辈成了接送孩子的主力军。通過访谈还发现,让祖辈分担养育压力多是家庭的无奈之举,大部分受访的幼儿家长清楚地意识到,让父母来协助养育存在年轻一代对老人的代际剥削,对老人而言是巨大牺牲。“我父母不得已只能跟我一起过来,主要也是为了孩子。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牺牲幸福的晚年时光。”(J01-1224)“现在为了子女,必须牺牲掉他们的工作,然后全力来保障接送孩子,他外公就辞掉了之前十来年的工作。”(J14-0104)。同时,祖辈高强度、长时间、不计酬的服务投入,让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有受访幼儿父母提道:“毕竟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让他们每天按时按点地接送,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压力。”(J12-0102)“爷爷奶奶接,像下雨下雪啊,我就感觉不太方便。”(J07-1229)“老人带娃,个把星期或者两三个月都会发生情绪性的抑郁。”(J13-0104)。可见,寻求祖辈的帮助, 由此形成代际协助育儿的局面不仅不是解决育儿压力的最优选择,反而会让家庭陷入另一种亲情危机。

(二)接送问题使母亲承受着“母职惩罚”之困

当祖辈无法提供代际抚养的帮扶时,家庭应对“接送难”等子女照顾问题的另一个策略是让父母双方其中一人从职场退出。出于经济理性考虑,常由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弱势一方来承担家庭照料职责(通常为母亲)。由于家庭照料作为社会劳动的地位价值鲜被认可,就会出现家庭中无偿的再生产职责由母亲来承担,从而使得母亲受到职场的冲击和排挤的“母职惩罚”现象。[2]本研究也发现有部分受访的母亲表示因孩子接送问题困扰,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上选择牺牲自己的工作。“全职,没有工作,没办法上班。”(J11-1230)“不能上长时间的班,我现在就找了一个兼职,四个小时,十点半到两点半,就为了接送孩子。”(J16-0104)而提及父亲在孩子接送中的角色时,发现父亲参与不足,甚至是处于缺席状态。“基本上我们家小孩的事情是不需要他爸爸做什么的。”(J06-1225)“爸爸是基本上顾不了小孩的……小孩的问题基本上指望不上他。”(J10-1230)“我们家从小到大主要是我带孩子,爸爸主要提供一下经济来源。”(J11-1230)由此可见,家庭照料责任的分工不均以及社会公共托幼服务的缺位,使得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女性自身的发展受到阻滞、陷入困境,并且长期未得到关注重视。

(三)社会托管机构的成本高且看护质量良莠不齐

一方面,市场性的托管机构收费无统一标准,且部分机构收费昂贵,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托管班四点多钟去接,我有时是七八点下班才把孩子接回来,费用是60元一天。不管吃,孩子自己画画、玩游戏等。”(J06-1225)“晚上接的话是1500元一个月,现在这个兴趣班是你上兴趣班他就帮你接,是7580元一年。”(J17-0104)。另一方面,托管机构的安全性也不容乐观,部分托管机构隐匿在居民区和写字楼中,无证经营和不规范经营普遍存在,安全、卫生、消防隐患大,对幼儿的健康和安全都造成威胁。同时,托管机构的师资也难得到保证,这样低质量的看护无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3]

二、提供幼儿园延时服务是回应民生、缓解家庭急难愁盼的应有之义

(一)提升家庭中祖辈的晚年生活质量

幼儿父母迫于经济成本和时间精力不足,承受着照料压力,而这种压力又通过家庭关系链条传导到祖辈身上,使老年群体面临隔代抚育和“逆向反哺”的双重束缚,家庭出现“向上赡养功能被向下抚育功能挤占”的现象。[4]长此以往,这种以牺牲祖辈晚景福祉的无奈选择如果得不到改善,必然会使家庭风险外溢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危机。

从访谈资料可以发现,家庭急切呼唤幼儿园提供延时服务也是基于对祖辈回归美好生活的考虑,希望能够有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将育儿照料的压力从祖辈的肩上卸下。“觉得挺对不起父母的,让他们年纪很大了还要为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如果幼儿园有延时服务我就可以让他们回去,然后孩子放学之后我就可以自己去接,这样是最好了。”(J01-1224)“我好希望幼儿园能够托管时间长一点,解放老人,让老人回归自己的生活。”(J13-0104)所以,延时服务的提供对于隔代教养的家庭来说如救“燃眉”之火,为祖辈“松绑”,使其不受隔代抚育的压力困扰,能够放松心情、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过上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二)为母亲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由于孩子接送问题,部分母亲不得不放弃当下的职业,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孩子身上。女性自身发展受限、在职场受挫这一现象不利于生育率的提振和社会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由于依然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生育刺激政策未见其效。[5]所以,为维护家庭的和谐平衡乃至促进社会人口的长期稳定,应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推进帮助女性实现工作、家庭平衡的社会服务和相关政策。有大量研究证明,延时服务在提高母亲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以及工作专注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6]本研究也发现,当问及幼儿园提供延时服务是否会影响母亲的职业选择和调整时,部分全职母亲表现出希冀于幼儿园提供延时服务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和选择,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为增加家庭收入。“全职在家几乎没有办法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认同,但如果幼儿园可以晚一点放学,这样我有更多自己的时间,然后自己可以学习、工作的。”(J10-1230)。“要是有延时服务了,肯定要出去工作啊,小孩现在花费这么高,我必然要出去上班啊。”(J11-1230),同时部分已有工作的母亲反映,如果有延时服务,那么就可以使自己的职业选择更加自由一点,空间更大一些。可见,延时服务能够破除“接送难”对女性发展的桎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母亲松绑,让母亲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机会,调节女性劳动和母职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为幼儿发展提供教育和安全方面的双重保障

首先,幼儿园的园舍和硬件设施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安全标准建设而成,且教师都是经过考核筛选的专业人员,在幼儿园场所开展延时服务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其次,参加延时服务延长了幼儿在园的游戏活动和社会交往时间,有助于缓解幼儿长时间暴露于电子屏幕的问题。通过家长访谈发现,部分孩子虽被准时接回,但在家中没有高质量的陪伴,极易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孩子没有小朋友玩,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就是玩平板,祖輩也管不住他。”(J14-0104)“主要还是希望孩子不要看太多的电子产品,回来后我们要是忙的话,孩子没人陪,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电子产品,这很不好。”(J09-1230)。幼儿过度、过早地暴露于电子屏幕前,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延时服务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空间和材料,让幼儿有充足的游戏资源和机会,能有效降低部分家庭中幼儿因屏幕暴露时间过长、运动游戏等机会不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相关研究还发现,参加延时服务的家庭中,父母出于“补偿性”心理,回家后会主动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积极的情感回应,以补偿工作时间长导致的亲子互动的缺失。需要明确的是: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职责,无论参与延时服务与否,都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照护和陪伴,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为初衷和宗旨。

三、明晰家庭对延时服务的需求类型,以服务民生为底层逻辑供给延时服务

(一)服务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相匹配,并有一定弹性

通过访谈发现,家长期待幼儿园延时服务结束的时间各不相同,从下午4:30到下午6:30及以后的时间都有,归根结底,家长希望延时服务结束的时间最好能和孩子父母双方中一方的下班时间吻合。如“我希望延长到六点、六点半吧,比较合适。最早六点或者是六点半,这就是我们下班的时间。”(J14-0104),又如“起码要五点半左右吧,正常下班点。”(J11-1230),“最好是五点左右,正好我下班去接孩子两不耽误。”(J19-0110)。由此可见,父母认为接孩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延时服务是为了能亲自去接孩子,而不再将接孩子的责任转嫁于其他人(如祖父母、同事、亲戚、校外托管机构的老师等)。所以,幼儿园开展延时服务的结束时间可以参考当地常规下班时间,参照中小学延时服务的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探索实行“弹性离园”制度。

(二)费用多主体分配,且向处境不利的家庭倾斜

在延时服务收费问题上,家长对于幼儿园收取相应的延时服务费用的态度是较积极的,同时期望其是合理的、规范的、有据可依的。80.1%的家庭表示能够接受幼儿园延时服务的合理收费,89.2%的家庭支持多主体(如家庭、政府、工作单位等)分担,90.14%的家长希望收费项目能做到清晰合理。所以,关于幼儿园延时服务的收费,政府首先要综合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承担能力和幼儿园办园成本等诸多因素,确定延时服务的收费标准,再划分政府、幼儿园和家庭等各主体的分担比例。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有延时服务需求的员工家庭提供相应的补贴。同时,参考已实施延时服务的地区经验,延时服务的“非免费性”会影响部分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参加延时服务的意愿。本研究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也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延时服务需求显著正相关(rs=0.213,p<0.0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对于延时服务的需求越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可能囿于资费问题而选择不参加延时服务,这一现象将不利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幼儿园延时服务的提供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的需求,并对其进行费用的减免。

(三)延时服务内容“去托管化”,活动类型要丰富多样

调查发现,家长对于延时服务内容的需求虽无明确的导向,但却呈现了“去看管化”的特点。家长期待开展的活动类型覆盖艺术类活动、阅读类活动、语言表达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幼小衔接课程、户外休闲运动、社交类活动、种植或饲养活动以及食物制作活动等。所以,幼儿园延时服务活动内容的开展应避免“看管化”“小学化”,使延长的在园时间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活动的安排参照幼儿发展水平和规律,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到幼儿下午在园时间以午睡和吃点心等生活活动为主,所以延时服务期间可适当为幼儿加大劳动、体能等活动的占比。

(四)园内外师资联动有机整合,保障延时服务的质量供给

关于延时服务的师资需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6.38%的家长都希望仍由本班教师组织延时服务。虽然以本班教师负责和组织延时服务具有方便性和可靠性,但同时要考虑到开展延时服务对于本园教师来说,其工作任务增加的同时,休息时间相应减少,容易导致教师参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开展延时服务需要处理好幼儿园教师延时服务工作与休息权利保障的关系。幼儿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通过轮岗制、弹性上下班等人性化管理模式,合理安排延时服务任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另外,幼儿园也应优化延时服务师资结构,引进有资质的园外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性强的社团活动,积极吸纳家长及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的参与,整合家园社资源拓展延时服务发展空间。

最后,延时服务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幼儿园延时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台专门的关于幼儿园延时服务的政策法规,对幼儿园延时服务的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明确政府、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幼儿园延时服务的安全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等各方面做出明确的指导要求或方针建议,鼓励幼儿园做“园本化”的探索和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琬微.低龄学生放学早:北京大兴区探索“课后延时服务”[EB/OL].(2015-07-09)[2021-10-18]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3/14/content_5273964.htm

[2] 王蕾.母职惩罚的实践过程及对其作用逻辑的反思:基于法国组织社会学视角的考察[J].社会发展研究,2023,10(02):180-200,245-246.

[3] 范文杰,张原. 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细  这些问题要警惕[N]. 人民政协报,2022-09-19(05).

[4] 李磊,莫淼鑫,李連友.挤压、失衡与弥合:“一老一小”家庭照料功能的演变及重塑[J].学习与实践,2022,462(08):132-140.

[5] 刘汶蓉.家庭现代化道路上的女性发展困境与政策出路[J].妇女研究论丛,2023,175(01):11-21.

[6]FELFE C,LECHNER M,Thiemann P. After-school care and parents’labor supply[J]. Labour Economics,2016(42):64-7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0-3岁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干预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1014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祖辈延时双减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