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国产影视剧名英译研究

2023-10-14 20:58陆超朱杰马雍
雨露风 2023年8期
关键词:喻体影视剧隐喻

陆超 朱杰 马雍

近年来,国产影视剧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外影视文化交往繁荣。本文试通过隐喻认知理论,分析研究国产影视剧名英译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实现剧名翻译的艺术再创作,从而达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自从现代科技手段与声光电普及以来,人们创造了银幕电影,将原本书面传播的文本或是口头阐述的故事通过银幕放映出来。随着电视机的发明、普及,在电影的基础上,电视剧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影视剧的发展如火如荼,部分热门国产影视剧也走出国门,例如,《花千骨》《甄嬛传》《琅琊榜》,都在海外好评如潮。如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在相互传播借鉴,相互交流沟通。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国产影视剧若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席之地,无疑是为我国输出文化增添一份底气。

影响国产影视剧海外传播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内涵,演员口碑,导演水平,主题选材,剧名片名,字幕翻译,市场营销等。其中,剧名作为一部作品的名片,一部作品的招牌,其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译出一个大众满意的剧名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剧以及剧中的文化传播带来正向作用。然而,目前国产影视剧剧名的翻译良莠不齐,有些翻译死译呆译,不知所云,悖于原作,如《花千骨》的英译名The Journey of Flower;有些翻译过于重形式而轻内容,晦涩难懂,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翻译为Ten Great Ⅲ of Peach Blossom;还有一些剧名翻译或断章取义,或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本文试结合隐喻认知理论,浅析国产影视剧名翻译中的隐喻类型与工作机制,给影视剧译者一些参考性建议。

一、认知隐喻理论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初期,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讲道:“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Lakoff&Johnson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隐喻的实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都可用以隐喻现象来解释。隱喻包括源域和目标域,使用隐喻手法时我们需要把喻体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本体之上,这与翻译时语言文字的转换有相同之处,翻译也是源语向目的语的映射。所以,翻译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人脑思维的过程。

束定芳从语义冲突、映射、相似性作用以及双重影像四个方面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翻译策略也与之密切相关。隐喻的特点之一是语义冲突,又叫语义偏离,指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映射通过把源域的日常经验映射到目标域是隐喻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原有的意义得以延伸。不同的概念域可以被共同激活,在某些条件下形成跨域联结,进而形成新的推理。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构成了隐喻的基础,当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时,便可以构成意蕴深厚的隐喻。谢之君曾提及,很多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如本体和喻体深层上的相似性,通过两者相似性的比较会让一些不太明确的事物变得清晰明了。当一个合适的语境出现,潜在的特征通过联想便立即突显出来,这时就会看到相似性。所谓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译者)找到了事物之间所发现的共同点(特征)。关于隐喻的双重影像,是指隐喻中的异常搭配,是隐喻的生动性和美感的基本源泉。若将这四点工作机制合理运用,辅助翻译,那么英译后的剧名将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

二、影视剧名翻译策略及应用示例

目前国产影视剧剧名英译质量良莠不齐,而剧名作为一部剧的“眼睛”,剧名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隐喻翻译作为认知翻译学的重要内容,归根结底是研究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并给出恰当的翻译。此外,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要求译者必须斟酌选择翻译策略。例如地理差异,习俗差异,宗教差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这些都会成为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翻译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创造性的、解释性的隐喻化的过程。隐喻机制下的词、句、篇、章都不再单调乏味,而是让人感觉韵味悠长,绝非味同嚼蜡。要保持隐喻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以及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实非易事。据此,针对影视剧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类剧名的英译策略。

(一)保留喻体,直译喻体

保留喻体,简而言之,就是直译出中文标题中的意象,该类意象一般是中国已经走出国门推向世界、大众耳熟能详的意象,或者中西方文化内涵中共有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意象。

例如,杨洋主演电视剧《旋风少女》英译名为Tornado Girl,相信不少异国观众看到这样的翻译都会骇然:是旋风女孩吗?如果真是如旋风般的女孩子,一定很有意思,这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不少观众的兴趣。事实上,剧中的女主是一名元武道学习者,“旋风三连踢”是她的“必杀技”,Tornado girl的翻译不仅彰显了女主光环,而且将剧里赛场上参赛者们比试元武道时的出神入化和激烈场面衬托了出来,出招时如“旋风”般迅疾而有力。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看过简短的预告片,甚至是宣传海报,就会一目了然,达到顿悟的效果。

再如,《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卧虎藏龙》表面上是对江湖中高手如云的普通叙述,还有玉娇龙和罗小虎两人一开始隐蔽身份的暗指;在深层也指代人物内心的虎与龙:俞秀莲的爱和李慕白的欲;更深层次则可以洞见每个人都是卧虎藏龙,在社会中都受到各种制约和束缚,内心都有自己真实的欲望和追求。龙与虎就暗指了精神欲望,具有自主性与不可控性。如此简单地直译,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李安导演对于该影片的文化构建。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龙”的翻译上,选择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恶与贪婪的“dragon”而非“loong”,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情欲的危险性,符合表达影片内涵的初衷。

(二)保留喻体,补充释义

许多汉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通常只在汉语语境中流通,如果把这类隐喻喻体在英文译文中保留下来,并且能够通过释义补充解释,从而传递汉语原文中的隐喻寓意,这不仅有助于西方观众感受地道的中国文化,也有益于西方观众理解影视文化内涵。

例如,电影《南京!南京!》英译名为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众所周知,抗战时期,南京城被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糟践得满目疮痍,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沉痛历史,它饱含着民族的血泪史,民族的屈辱史,关系到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这正符合life和death两个对立意象。而南京这座城市,对于大多数西方观众,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单纯的一个地名,于他们而言,并没有特殊情感意义与文化意义,所以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的译名,照顾了西方观众并且传递了文化内涵。

赵丽颖主演电视剧《胭脂》,英译名Rookie Agent Rouge,作为一部谍战片,用“菜鸟特工”一词修饰女主人公蓝胭脂,点明了女主身份,也点明了剧情。胭脂没有音译为Yan Zhi,而是译为 Rough,也解释了女主名字的内涵,帮助西方观众理解,同时在音律上取得对等效果,使得该剧更具记忆点,增加了该剧作的商业性。此外,“胭脂”作为女性使用的化妆品,本身就借代女性,点明了这是一部围绕女主角展开的剧。这样的剧名能较好地引起观众兴趣,达到传播的效果。

(三)转换喻体,保留意义

转换喻体的本质是发掘中英语境中能彼此被替换的喻体意象。这类喻体意象通常在汉语语境和英语语境各有特定的表達与内涵意义,将原文汉语隐喻通过对等翻译转译成英文隐喻,便能保持形神兼备,寓意饱满。

例如,以陶渊明文章为蓝本的电影《桃花源记》,英译名为The Legend of Shangri-la。在中国文化中,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与世隔绝、民风淳朴、男耕女织、环境幽美的好地方,对应西方文化认知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正如“世外桃源”一般,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如画的理想园地。利用“香格里拉”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进行翻译中的替换,巧妙化解了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更有助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影片含义,以达到文化传播效果。

(四)拓展喻体,补充意义

拓展喻体,补充意义就是先把中文片名中的特色隐喻通过译者的思维转化,拓展其内涵之后,补充适当的寓意,再转译为英语。

例如,周杰伦主演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索尼经典译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译名并没有选择直译“黄金甲”而是借助影片中浓墨重彩渲染的菊花盛景来翻译,并且以“诅咒”一词补出,符合全片悲壮凄凉的故事基调,给人以故事感。

反观《白鹿原》,其英文译名是White Deer Plain,饱受争议。该影片讲述的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白鹿村中白姓家族与鹿姓家族的世代恩怨,直译为White Deer Plain实为不妥。笔者认为若译为White Deer Plain—Two Familys Romance,则在保留原译的基础上增加了解释说明,不仅忠实了中文意义,也帮助了西方观众理解影片内容。

此外,张艺谋导演的2023春节档电影《满江红》英译名Full River Red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满江红本是词牌名,并无明确意义,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但其实影片中提及的满江红应为岳飞的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如若译为Hair-raising Anger — to the Poetic Style of Man Jiang Hong不仅向西方观众解释了满江红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更是直观补出了影片内涵。原译不仅会引起西方观众的疑惑,更会让观众觉得与电影主旨不符。

三、结语

影视剧名的翻译,如同一双面向海外的眼睛,是流光溢彩还是黯淡庸常,不仅是对译者翻译功底的考验,更是对译者文化意识的考验。一个好的译名,不但会为优质剧作锦上添花,更能成为吸引潜在观众、扩大作品影响力的法宝。本文从隐喻认知理论出发,提出了四种隐喻翻译策略,希望为今后的文化交流往来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并且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喻体影视剧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