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场域·意义:基于仪式观的非遗活态传播路径研究

2023-10-15 07:29赵佳丽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凯瑞仪式符号

◎赵佳丽

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②费孝通在考察我国西部乡村时提出,人类通过文化创造留下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是人文资源。③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横切面下,非遗作为一种人文资源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赋能转向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依据和参考。非遗传播不可局限于保存与传递,更重要的是发挥非遗的人文资源效用,在已有脉络的基础上进行一种自我造血输血式的文化再生产与文化反哺,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步,建立新型的非遗传播模式。将非遗视为人文资源,通过传播促进共识凝聚,共享价值体系,实际上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维系作用,与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取向不谋而合。

一、非遗传播现存困境:以西南羌族乡村为例

要想解决扎根于现实的问题,必须从现实入手。笔者随成都理工大学青藏高原东缘藏彝走廊非遗文化地理图谱构建团队深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羌族乡村中的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2个非遗信息采集点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笔者团队利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取非遗传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分析和发现问题所在。

(一)“流量为王”逻辑下的主客体牵制

从何姓国家级羌笛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中得知,将羌笛十余个古老曲牌的演奏指法录制成视频从而扩展教学范围,促进羌笛传播是何某的夙愿之一。然而,羌笛在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却不甚理想。以“羌笛”为关键词,在抖音官方数据平台“巨量算数”进行数据查找和分析后发现,2022年全年,抖音平台“羌笛”关键词的最高月搜索指数为2414,其实际关联内容为“羌笛小煞表情包”。而抖音平台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非遗创作者中80 后及90 后占比总计61%④,但他们所发布的并非原创性内容,而是大规模模仿参与的抖音非遗相关话题。2022 年度,抖音参与度最高的非遗话题为“非遗舞蹈合拍”,该话题内容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互动性。

在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中,非遗传播遵从明显的“流量为王”逻辑,导致非遗传播主客体之间相互牵制,娱乐性内容挤压传统非遗文化生存空间。非遗作为“异文化”在新媒体渠道登场时,本应该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非遗趣缘群体掌握传播主动权,遵从信息的流向,知之才能传之,然而在新媒体赋权下,受传者对内容的喜爱度以及算法推荐机制都对非遗传播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非遗传承人的内容生产被流量左右,观赏性和娱乐性强的内容普遍在新媒体渠道有更高的热度,而非遗文化历史相关的科普性内容却逐渐边缘化。受传者参与的大规模迷因复制则更加导致非遗娱乐属性的议程强化和文化属性的议程失衡,客体权力倒逼主体的内容生产。

(二)去情境化信息传递下的时空失衡

朱姓省级羌族释比传承人在访谈中表示,羊皮鼓舞的本原在于,在庄重的祭祀情境中通过歌舞、唱经互动分享相同的信仰和情感体验。羊皮鼓舞作为羌族人民在重大祭祀活动时在释比带领下所作的大型群体歌舞仪式,具有神圣的地位。然而,在当地古羌城景区组织下,羊皮鼓舞成为景区门口每日例行公事般的表演,并被拍摄为短视频在新媒体渠道传播。神圣典礼的世俗化虽然给表演队队员带来了经济收入,但传播情境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悄然变化。

歌舞表演是符号,新媒体渠道的非遗传播虽然通过符号信息的位移消弭空间界限,但脱离非遗原生情境的信息碎片却造成了历时性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弱化。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个体的一切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与他人在特定情境的面对面互动中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缔结,这些情感与符号相联系,最终会形成群体的信仰、文化、道德规范。⑤受众虽通过现有媒介突破空间对身体感官功能的限制,但固态化的符号信息碎片使得传播停留于表面,受众仿佛通过感官视听置身其间,实则被隔离在非遗的文化语境之外。倚重空间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对时间维度的压制,以信息到达为目的则必然偏重传播的有效性,虽通过信息减少了不确定性,却无法避免信息熵增,这就导致共有的文化和秩序难以维系,时间维度的文化连续性在媒介偏向中断裂。

(三)日常符号消费下神圣意义的消弭

黄姓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深度访谈中表示,羌绣的一针一线都承载了羌族的历史记忆和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云云鞋为例,羌族尚白,鞋上绣白云既代表羌族人民美好纯洁的愿望,又符合该民族生存地区“海拔高,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特征。特有的羌绣符号是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产物,承载着具体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羌绣作品因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成为当地旅游者购买纪念品的首选,也多次成为包括2022年四川省非遗文化节在内的直播带货活动售卖产品。

基于欲望的日常符号消费下,消费者所追寻的并非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将自身与他人划分开的符号象征意义。非遗商品作为消费文化的承载,实际上背离其原本的使用价值和神圣符号意义。鲍德里亚认为,当消费不是出于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看重物品的符号价值时,消费便异化了。消费异化的更深层面在于,在媒介建构的拟像世界中,物品新的符号意义被大量生产,符号充斥泛滥使得物品与其原始意义相背,最终拟像与真实偏离,真实世界被拟像化。在由直播带货这一传播形式建构起的新型拟像世界中,原本被寄托了不同文化和情感的非遗作品被简单归类为单价不同的商品,并在量产的流水线上兜售。于是,非遗作品中承载的原始神圣意义在一次次的符号消费中被改写,拟像世界中不断堆砌的符号充斥消费者的眼球,真实逐渐不复存在,非遗消费由此走向异端。

二、仪式观与非遗传播的内生联系

(一)仪式观的内核:共同体在时间维度的信仰共享

詹姆斯·凯瑞将传播的研究取向划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暗含交通的隐喻,强调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位移,认为传播的目的在于利用信息在空间中的发布和移动从而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共同体之间的沟通和仪式共享,认为传播不是指信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指共享信仰的表征。⑥詹姆斯·凯瑞将传播定义为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改造的符号化过程。⑦因此,仪式观的内核实际上指的是共同体在时间维度传承并创造文化,从而共享信仰、维系社会,而这一内核通过符号化过程得以实现。仪式观的内核隐含了詹姆斯·凯瑞对传播模式三个维度的建构和思考。

首先,主体维度。相较于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线性传播,仪式观更注重主体在共同的仪式参与中所获得的身份认同,类似于一种同心圆式的共振。詹姆斯·凯瑞强调创造性的文化生产过程应当是民主的,他反对某种先验式的阶层或结构,认为交谈是社会中最为广泛且核心的仪式,通过开放自由的交谈可以塑造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在传播仪式观中,传播主体间是平等、自主和共同参与的关系。

其次,场域维度。相较于依赖技术发展从而拓展地理范围的空间偏向性,仪式观更重视文化再生产中既回顾过去又创造未来的时间偏向性。詹姆斯·凯瑞强调传播对于现实的生产、维系、修正乃至改造是一个时间流转中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并根植在地方社区之中,口语传统的耐久和不易损坏进一步保证主体在时间偏向的场域中共享历史文化,从而强化集体记忆,建立亲密关系。

最后,意义维度。相较于权力和控制,仪式观认为传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创造并维系一个共有的文化世界,在这个文化世界中,主体拥有秩序,共享信仰。仪式观的宗教隐喻强调的不是一种效果的加强或信息的获得,而是对特定世界观的描述和确认。作为共同参与者在介入仪式的过程中凝聚共识,这一过程在时间维度中不断循环发生,促使主体间相互联结,使社会得以形成和维系。

(二)非遗传播的本质:参与者维系现实的文化符号交流

就参与者而言,非遗传播是群体的共振而非个体的说教。传承人作为非遗的代表担当着非遗传播圆心的角色,非遗趣缘群体在传承人的辐射下聚集,非遗传播的参与者围绕圆心形成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仪式就在这些同心圆之间发生,从而形成共振。就历史观而言,非遗传播的纵向传承功能具有明显的时间偏向性。文化是派生物,非遗并不是一瞬间的某种发明,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提炼而成的文化符号。人们既根据现实创造出文化符号,也生活在由文化符号创造的现实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非遗这一文化符号也跟随当时的生活特质发生改变,在持续不断的符号化过程中,非遗由此传播。就结果而言,非遗传播维系了社区,凝聚了共同体,共享了同一价值体系。非遗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其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在集体记忆塑造的社会记忆回溯中凝聚共识。因此,不可否认,非遗传播虽然确实存在信息的交换,但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和符号化过程中主体的参与、时间的流转、共识的凝聚都揭示其传播研究的视角应当从仪式观展开。

(三)仪式观与非遗传播的聚合:非遗活态传播

吴祐昕等人基于Web2.0 的时代背景和信息特征首次提出非遗活化的概念,它指的是非遗在信息流转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因素,通过扬弃从而蜕变、更新,获得继续传承的动力。⑧这一定义中的活化仍然基于传递观的研究视角,将非遗作为某种客体信息化,从而进行信息的迭代。

与传递观的非遗活化不同,非遗活态传播基于仪式观的视角,将非遗视为人文资源,认为非遗传播是维系、修正现实的符号化过程,通过主体参与的文化再生产行为将非遗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与社会现实作新的链接,从而“为我所用”,在构建意义共同体的同时共享信仰,创造精神文明价值和物质文明价值。

三、非遗活态传播路径建构

诚如詹姆斯·凯瑞所言,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便决定终点,他倡导要建立新的仪式观传播模式的原因就在于这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由于符号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现实的表征,又为现实提供表征,基于符号化过程的传播模式的双重性就在于它既是传播过程“是什么”的描述,又生产其具体描述的行为,即“怎么做”。根据仪式观的观点,从主体、场域、意义三个维度理解非遗活态传播的同时,实际上也为研究其传播过程提供了明确的分析路径。

(一)主体:组织化确保仪式共同参与

詹姆斯·凯瑞尤为强调仪式参与过程中主体间的某种秩序和民主,他所倡导的一种纯然理性交往虽然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但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平等交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非遗活态传播应当充分发挥非遗主体的自身能动性,在以地方组织为载体整合个人的同时促进文化再生产的价值最大化。

仪式是神圣的,但参与是平等的,非遗活态传播主体要化零为整,以地方社区组织形式参与非遗的文化再生产过程。首先,利用制度优势,以基层社区为单位整合各个地区的非遗人文资源,打造现代社会的新聚落。将非遗传播的组织权下放至各社区,以非遗传承人为圆心,团结群众,激发当地社区组织下人民群众的活力和积极性。其次,尊重习俗的力量,让仪式延续。将集体记忆中的重大民族纪念日与现代节假日相结合,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种集体活动。群众在同一时间段体验相同的经历,凝聚相同的价值,在主动参与集体记忆选择性建构的过程中创新价值认同。通过仪式参与梳理非遗的历史脉络,以文化寻根和社区组织活动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再生产,将传统非遗和时代基因结合,最终发挥非遗的人文资源效用,为内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场域:具身化确保身心时空同在

非遗诞生于特定族群在某一空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而仪式的隐喻本质上有具身性,在同一时空中,参与者只有亲身体验仪式才能达成心灵的共鸣,这就与詹姆斯·凯瑞强调的固定场所和口语传统相契合。因此,非遗活态传播应当强调具身化,参与者以身体作为纽带,通过“面对面交流”贯通时间、空间和心境,达成场域的平衡。

比起将非遗抽离其原生环境作为抽象符号展现,更重要的是尊重文化情境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性,带给参与者融入实景中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对于直接参与者而言,个体通过交谈等方式亲身参与仪式,实现身心同在。对于间接参与者而言,非遗活态传播要将实景和情境结合,并且应当跨越时间的鸿沟与文化本源相承接,不是顺应媒介的信息碎片到达,而是在原生文化语境中互动和交谈,从而促进间接参与者达成“遥远的同在”。传播者可在仪式举行的同一时间段,利用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等技术,构造非遗的仿真文化空间;借助XR等技术,使参与者融入文化空间共同参与仪式,达到实景和情境的统一,从而使非遗传播回归具身的人际沟通。技术的交汇使实景和情境的统一成为可能,参与者通过具身化传播最终达成非遗活态传播场域的身心一体、时空联合。

(三)意义:秩序化确保民族信仰延续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在于构建一个人类行为有所依据的文化世界,他强调个人是由其经历组成的,而文化世界中仪式性秩序的意义就在于其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共通的秩序是厘清传播疑惑的指南,于是这种仪式性秩序成为信仰,个人也由此联结成共同体,社区或社会得以建成和维系。因此,非遗活态传播的意义和目的不在于改变什么,而在于使某种确定得以延续,从而联结个体,确保民族信仰的维系,共同体得以生生不息。

为了仪式性秩序得以维持,从而延续民族信仰,非遗活态传播应该注重以下三点变与不变。一是地理场所可改变,但文化空间不变。固有场所随着乡村发展进程以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显然需要做出适当改变,地理场所的变迁是时移事易的过程。但文化是派生物,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非遗活态传播注重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再现和保留其地理特征。二是媒介渠道可改变,但口语传统不变。任何一种媒介技术的迭代都是对前一种技术的补足,而媒介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就在于让传播回归人本身。因此,非遗活态传播要重视交流的作用,借助技术手段营造人际交流氛围,促进面对面沟通。三是符号表征可改变,但象征意义不变。符号的作用就在于表征现实,符号的工具属性说明其是可操纵、可变更的。改变符号表征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审美或价值观无可厚非,但符号所承载的内涵既是来路也是归途,非遗活态传播必须恪守意义,才能使共同体得以维系,共享信仰。

四、总结

笔者将仪式观作为研究视角,与传递观下的非遗传播做出区分,从主体、场域、意义三个维度建构非遗活态传播路径,提出通过主体维度的共同仪式参与、场域维度的身心时空同在、意义维度的民族信仰延续,能够达成非遗的活态传播,发挥非遗的人文资源效用。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正如传递观和仪式观这两个研究取向并不是彼此全然独立的,基于仪式观的非遗活态传播并不否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或态度等层面的效果改变,其侧重点在于开启一个审视非遗传播过程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非遗在传播过程中与人、与文化符号、与族群、与社会之间的变动和联系。

注释:

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2-03-2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204/t20220406_932314.html.

②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08-03-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26.htm.

③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186-198.

④抖音2022 非遗数据报告[EB/OL].央广网,2022-06-12.http://news.cnr.cn/local/dfrd/jj/20220612/t20220612_525861440.shtml.

⑤[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⑥⑦[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8,21.

⑧吴祐昕,吴波,麻蕾.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非遗活化研究[J].新闻大学,2013(03):66-71+53.

猜你喜欢
凯瑞仪式符号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座山
学符号,比多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把别人交给你的事做到最好
变符号
Talking strategies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