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后人类视野下共同体与国产科幻想象的交互探究

2023-10-15 07:29蒋孟利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流浪共同体

◎蒋孟利

不同于西方的科幻美学,中国科幻题材的发展一直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下,讲述的是具有本土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观、传统文化等精神内核的故事。梳理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国产科幻电影一直将科幻作为一个元素安排进电影文本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指涉。2019年的《流浪地球》对特效奇观的把控,成功将国产科幻电影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尽管电影文本的背后呈现出了许多不同的话语批评,但无法忽视的是,它出色的视觉特效技术和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文本叙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四年后,在前作的基础上,续作《流浪地球2》中的人物刻画以及情节安排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对于当下源于西方语境下的后人类主义视野的探索与思辨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超越了以往国产科幻电影的文本深度。《流浪地球2》并不将视野框定在后人类主义之下视觉奇观的探索之中,而是着意到末日背景下全人类的存亡危机背后隐藏在世界形势浪潮之下的共同体议题。当共同体议题被延展至后人类主义视野中时,其单一的意义拥有了更为多元的深度,它以“想象”的方式构筑了新的后人类共同体,摒弃了以西方传统价值观为中心的故事,以一种东方话语来展现本土的态度和情怀。本文立足后人类的视野,探究电影《流浪地球2》中所呈现的共同体议题,对《流浪地球2》中后人类景观下的共同体建构进行研究,为国产科幻电影研究的走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从共同体到后人类想象共同体

共同体的英文“community”一般被社会学家翻译为“社会、群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共同体与社会概念本质相同。社会在现代的意义上一般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也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而所谓的共同体,究其本质是“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①。简单来说,共同体所指广泛,可以指在所有有形无形的层面上具有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规模的团体、组织,还可以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共同体一词的外延较为广泛,其意义在不同领域呈现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斐迪南认为共同体一词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胚胎形式,它是如何与社会区分,又如何紧密地贴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具有中立且多变的特点。对于另一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来说,他对此复杂的共同体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认为“共同体意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活的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②。可以发现,它作为一种世界的理想形态,如同乌托邦一样充满魅力。

在科技文明的发展解构了旧有的存在方式后,这一概念进一步地被挪用到了后人类主义视野中。后人类主义本身作为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概念,与“共同体”这一内涵极广的概念结合,产生了基于旧有存在方式上的多重政治寓意,也扩大了其旧有的概念容度。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朝向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后人类共同体并不再以“人”作为主体,而是跨越了物种、民族、物质——“我”即是“任何”。“以地缘为中心的视角和人类从生物主体过渡到地理主体的位置的变化,需要我们对主体性和社会重新进行建构。”③后人类主义的主体性经历了从后人类中心主义到更加多元、庞大的宇宙观的转变。同时,后人类学者罗西·布拉伊多蒂也充分展露了对于当今世界所拥护的欧洲权力话语的质疑,她的理论建立在斯宾诺莎活力物质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通过和多重他者相互作用的一个开放、相互关联、多定‘性’的跨物种生成流变……从而获得了一个全球性的空间。”④这也表明了后人类研究的方式路径与共同体有着繁多的关联。

在我们审视《流浪地球2》的巨大成就之前,应当对于前作做一个简单概括,从这两部科幻片的主题发展上来讨论分离在欧洲之外的第三世界的话语权力如何通过其自身内在性文化及历史传统来展现另一种关于集体的、民族的、内与外的共同体形构。在前作《流浪地球》中,生态的危机导致了二分之一的人类进入地下城生活,突如其来的天灾使得各国形成一条被动的利益纽带,人的冲突与危机被隐藏了。电影文本呈现的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生态危机的种种魄力与勇谋。但在续作《流浪地球2》中,电影文本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以一种“求同存异”的方式展现了各国对于生发的太阳危机所秉持的态度与做出的选择,以此为基点扩展出了另一重意义上的“生命延续”——数字生命。这一末日背景使得后人类共同体天生就带有一种脆弱性,而这表层之下的人类文明中所具有的某种集体情感,才是真正成为共同体的根源。这种共同体的方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相关的表层联系,而是人类情感深层的共鸣与重叠。当张鹏与其他人点燃月球、从容赴死的电影片段呈现在大银幕时,观众尤为动容。这一深层的情感从个体的内心深处迸发,不禁令人思索: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操纵着人类个体的情感?是人类文明中内在关联的普遍感情机制,还是被设想为一种平等、友爱的共同体下所拥有的爱呢?这些英勇赴死、牺牲的画面暗示了一种超越种族的情感认同,而这个认同是成为一个共同体的前提。在后人类主义的视野之下,这个共同体超越了物质、时间、空间,解构了当前社会流行文化的存在方式。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产科幻电影一次次地在现实主义伦理中徘徊,如今,它以超现实主义打破了过去长久的桎梏,以富有本土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提供了另一种脱离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以后人类主义为基础,不仅展现了一幅充满中国风情的科幻景观,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二、有机与无机的身体共同体

在现代科幻片的鼻祖《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 的人工智能与其他船员们朝夕相处、谈笑风生的画面早已暗示了后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人—机器”会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机器会成为人类的“同伴”抑或是作为一种增强人类自身力量的存在。《终结者》《机器管家》《AI》等电影也从人、机器、“人—机器”上呈现了更多的思考。西方的典型科幻类型最初被纳入中国文化的叙事语境之中时,多体现在高科技作为辅助功能,渗透在家庭、生活、伦理的纠葛之中,是一种辅助叙事的元素,讲述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幻”故事,而其中对于科技与人的关系以及对未来文明的思考并没有明显的表述。这个节点恰好是以《流浪地球》作为分界,两部科幻文本从内到外都是基于当下的观众所认同的具有“现代性”的中国式科幻叙事文本。这样的革新首先体现在对于视觉奇观的呈现上。《流浪地球》超越了以往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印象,提高了中国本土化科幻影片的制作水准,进一步意味着本土科幻电影开始重视国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形式,过去国产科幻片所忽视的人类灭绝焦虑以及回应未来议题的内容也在电影文本中得到书写。

作为人类危机中独特的存在,《流浪地球2》中出现增强人类力量的机器实际上就暗示了迈向后人类的步伐。影片中的计算机550A-550W系列开始自行决策,自我建造。画面中出现被机器淘汰的传统工人愤怒地说道:“我们迟早要被这些东西取代!”这延伸出了一个后人类主义中关于科技未来的议题——人与技术的冲突无法避免但却绝不能因此停下走向未来的脚步。人类被机器团团围住,极致地展现了后人类世界中人与机器成为一个共同体,共生于这个世界之中。除了人类与机器面临的冲突,《流浪地球2》也展现了对机器的肯定态度。当作为文化意识中被赋予“脆弱”属性的女性戴上了机器手臂后,她得到了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力量,进一步论证了机器与人的关系早已蕴含在这些被构建的后人类图景之中。这样的人类增强虽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类主义中心论中的主要论点,但它并不妨碍展示人与机器正在以另一种面向走向一个整体。在这样的后人类图景中,人的身体成为共同体生发的媒介,使得“人—机器”成为介于身体媒介之上的共同体,这样的人机共同体成为各种科幻文化的典型形象。在西方语境中,人机共同体经常被认为是未来危机中的一种危险信号,但在《流浪地球2》中,人机共同体的表现并不如西方科幻电影那么密集和直白。国产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共同体总体上依旧呈现出紧密的依赖性,在本土语境的影响下,并未脱离对现实隐喻的书写,也极致地接近了西方语境下所展现的未来审美。

三、虚拟与现实的空间共同体

在我国历史洪流中,正史与野史都不乏对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描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法。这种所谓的长生不老理念被移用到传统文化中,经过千年的滋润,造就了中国古文明中独有的似虚似幻的古老传说——求药实现永生。如今,当我们谈论永生时,科技的发展也在永生这一议题中寻找到了一个可预见的方向——数字生命,即通过将自己的意识上载至数字世界,成为网络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永生”。

在《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费尽心思想要将丫丫上载至550W,称之为“给丫丫完整的一生”。且不论其中的伦理关系,当我们对这“上载”意识的举动感到敏感和新奇时,或许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成为数字,生命似乎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电影文本并没有借机延伸去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是讨论这背景之下的共存,应对共有的危机而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共同体。这里的生命依然有意义,不论是以马兆、刘培强为代表的现实生命,还是以图恒宇、图丫丫为代表的数字生命,他们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永恒”后,所谓存在的意义被消解,化为虚无。衔接上前作,地球开始流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个结果是数字生命与现实人类一起努力的结果。这样的反证正是积极地强调了不管何种形式的生命存在于地球上,它都具有相应的意义和价值。电影文本并没有以明确的态度来制造人类对于科技的恐慌,甚至对于数字生命抱着一种坦率接受的态度,围绕着两种存在方式的人来进行叙事,“人”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分离与消解,生成新的意义。图恒宇与图丫丫成为代码存在于数字空间之中,又通过人类固有的责任感召与现实串联,具身化成了引导人类文明走向的“数字导师”,规避了文明灭亡的风险。最后通过一场“点燃月球”的高潮叙事暗示虚拟与现实的壁垒被打破,由某种精神底蕴联结的“想象”共同体生成,虚拟与现实由此完成了共存共生。

可以发现,这一叙事背后所生成的态度实际上根植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包容理念之中,不管是作为数字存在的生命,还是现实存在的生命,都是在推导以及互相成就更好的未来,彼此交融和解。《流浪地球2》不再拘泥于对素有的科技形象进行改造,而是接受并挪用了当下更为可能预见的数字技术,为整个主题增加了探讨的广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产科幻电影一个新的发展面向,从对人与科技的思考到人与科技交融,对生命的颠覆和重构,以超前的视野来审视当下的社会主流文化内核,虽然其主题更多是以人类中心主义来展现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集体主义精神的叙事,但不乏触及人存在之外的思考:个人身份在科技中的变革,数字时代下人的身体存在方式,意识与肉体的关系以及虚拟与现实的流变。这部充满本土文化气息的科幻片也打通了一座与西方语境并联的桥梁,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潮流中得到更多展示的可能性。

四、当下与未来的命运共同体

《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的开场白都出现过一段相同的文字:“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开场白中隐含着对于人类活动的批判,对于环境的警示,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询唤。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时代之下,旧的资本主义统摄和冷战的两极化早已不适用于人类的进程,更应该在审视人类共同体展演的机理上确证全新的人类共同体范式,即抛却旧有的资本逻辑从而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这一社会趋势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之下展现出新的路径:人与人相互联系、交互,与世间万物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命运与命运的交织变得纯粹、深切。人类与万物之间的流动史无前例地紧密。《流浪地球2》作为前传,呈现的是这个极易破碎的命运共同体以何种方式重新对一切进行整合,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更,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太阳的老去、环境的恶化、太阳系的毁灭,都迫使全球各国齐心协力应对这一危机,所有国家都需要放下任何成见与战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延续地球的生命,使地球“搬家”。这一极端的未来想象成为各国之间的脆弱联系,虽然各国的壁垒、形成的阵营被打破,但这种被动的条件使得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及内在的合理性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其完成这宏大的叙事走向。是以,数字生命和人类火种的延续成为两条线索:前者是超前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形式在后人类背景下合理且暗含了人类对“无肉身”的恐慌;后者则是以传统理性的形式保住地球,突出严峻事态下人的牺牲,强调了“人存在的”家园文明的重要性。两者奇迹般地以分离又融合的形式变成叙事中心,既展示危机下人类未来文明的不确定性,又成功地诠释了共同体本身的特征,人类在选择及面对危难的过程中发展成一个整体并被纳入了这宏大的命运之中。

《流浪地球2》的电影文本对于环境的恶变并没有着太多笔墨,但整部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自己的态度。当太阳危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时,人类并不是一蹴而就地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协力,而是对于联合政府提出的“移山计划”有着质疑、反对、冲突。这一文本之下映照的是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艰难的历程,对于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当今世界来说,这也恰如其分地观照出了时代洪流之中所遭遇的困境。影片通过对周喆直、图恒宇、刘培强等人物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中国面对时代洪流的态度与意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喆直,他所代表的中国立场坚定地推行“移山计划”,扛住四方而来的压力,斗争于人类灭亡的瞬息之中。当月球空间站被恐怖组织摧毁后,质疑声四起,中方代表揽下所有,缄口沉默,努力站稳脚跟,脚踏实地干事。正如周喆直所说:“危难当前,唯有责任。”这句话不仅是对影片故事情节的回应,还是中国对当今世界诡谲多变的形势所进行的有力表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由此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种被“操纵”的权力话语,而是一种集体情感,一种跨越民族、种族、物种并属于命运一环的共同信念,填补了命运共同体应当具有的重要意义。

五、结语

回望我国科幻片的发展历程,《流浪地球2》之所以如此突出,并不仅是因为其视觉奇观突破了原有的国产科幻电影水平标准,更是因为其符合了当下流行的审美与追求,反映出了我国走出本土化又回归本土化的创作理念。早期的科幻电影在文本上时常呈现出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机械形式。科幻电影虽在很大程度上被制作条件简陋、内容固化、地域文化影响所累,但作为以“想象”为基准的类型片,其创作空间的优势远远超于其他类型影片,而这一特征在早期的科幻片中一直是空缺的。当《流浪地球2》将科技趋势挪移进了后人类视野中时,它既符合了现实,又具有超前的想象,完全颠覆了观众对国产科幻片的旧有印象。“数字生命”作为链接未来的新兴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满足了中国观众对这类时常盘踞于西方科幻电影之中的科幻概念的讨论。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来说,这种讨论是以某种东方文化语境对“西化”未来技术的回应,区别于传统西方语境中未来科技与人类二元对立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形式甚至能成为一种连续的统一体。最为重要的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有意识地打破了西方语境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流行叙事,加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意识。这来源于东方文化中团结友爱的精神,呈现了一种独特的集体英雄主义以及民族信念,不仅滋养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甚至可能会成为日后我国科幻电影中主流话语叙事的一部分,也给日后的国产科幻电影研究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思考。

注释: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③[意]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M].宋根成,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21.

④[意]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M].宋根成,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29-130.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流浪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