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初中学生劳动意识的实践研究

2023-10-17 16:35
今天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语文

陈 举

(定西市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 甘肃 定西 743300)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因此,劳动本身的价值不容怀疑,有目共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科技的进步,机械化和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劳动的形式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劳动的价值不应该因形式的变化而被低估,本文将对利用语文课堂这一平台,积极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技能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现状分析与普遍危机

时代的进步促成了知识更替的快节奏,使得当下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科技的进步又进一步减少了体力劳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同时,广泛的国际化交流,更加促成了人们对学生智力因素的重视。日常生活已经体现出严重的科技化、键盘化和数字化,在社会交往中,拥有较高学历和技能的人群总体能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所有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作为社会单元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时期的时代环境的改变,促成了教育选拔制度的本能调整,即极端地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很少对学生劳动技能进行考察。当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有目共睹,而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中学教育则更加明显。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为了适应教学选拔而出现的一种集体应激反应,因为存在着广泛的社会性,所以极其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忽视,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忽视劳动教育的根本地位和价值。经过笔者的观察研究发现,以上所述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确实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同时,更加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的是,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关注和研究,相关问题被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上个世纪的很长时期,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都安排有不同数量的劳动课,作为每周的固定课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来,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也能品尝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幸福。经过对当时正处在初中学段学生的调查回访,发现当年积极参与的体力劳动实践课,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特殊学科的安排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强健了体魄,锤炼了品质,也更好地养成了对生活中需要劳动这一基本常识的认同和反省,同时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了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曾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熟知的教学构想,而这一构想中,明确将“劳”和其余“德智体美”并举,也足见当时教育的务实和远见。相比上世纪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当前学校普遍取消劳动课,学生很少参与除课程学习以外的劳动则是不争的事实。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缺少了劳动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使得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显得不够完整,“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理念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面对这种危机,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学科科任教师,如何利用好语文课堂,增强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是最近几年,笔者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

2.语文课堂与学科特征

语文作为中学课程安排中的主要学科,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受到初中升高中的选拔考试、以及高考语文分值较其余学科更大等因素的影响,被普遍重视。一门学科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来对学科自身额发展推进和教育研究都是十分利好的消息,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中,却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即上述种种潜在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的不自觉选择,语文学科的教学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经在实践中调查发现,教研教改活动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一直在不断改进和深入,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惰性,实践和理论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单一,教师在教教材,而不是利用教材去教语文学科的现象依然根深蒂固,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现象将依靠惯性长期存在。因此,作为综合性学科,基础学科的语文科目,被简单化,单一化,表面化的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

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应该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特性。根据以上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在教育实践中,首先应该做到对语言与文字以及语言与文学这一主体的清晰把握,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相关素养。其次,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应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进行有效的启发和优化培养。从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得到情感教育,都集中体现在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上面,而对学生劳动观的指导则往往被忽略。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所有人的重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学校作为未来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劳动教育义不容辞。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各学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每位教师的天然职责。只有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能正确面对劳动的价值,其余学科的培养价值才能得到正确的体现和反应,因此,在当前缺少独立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和树立,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师共同的职责。作为语文学科,由于日常教授内容的独特性,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有天然的优势。如何利用教材所固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观念的教育,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贯穿的指导性思想,是语文学科教师应有的学科教学自觉。当前,如何合理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不影响学科主体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成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劳动观念与日常渗透

改变一个人有好多途径,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养成习惯和改变环境等多种途径去尝试,而观念的改变其固有的观念则是最为根本和彻底的办法,同样,改变一个人的劳动认知,最为根本的方法也应该是植根于从观念入手的方法策略。时代的进步,使得纯粹体力的劳动日益减少,而脑力劳动的在生活中的比例在日益增加。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另一问题的滋生,即人们将现代生活中脑力劳动的减少等同于劳动的减少,从而形成社会对劳动的普遍轻视。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所固有的内容,进行劳动观念的贯彻和教育,是目前亟待尝试解决的问题。

以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部编教材为例 ,在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中,都涉及到对劳动的描绘的赞美和思考,如果能利用或现或隐的劳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挖掘,对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八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中,教材内容安排为四篇研读课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说明,重点是回忆性散文的学习,但通过对课文的多角度分析,能够发现在选文中的主人公都性格各异,经历不同,地位有别,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受到文章作者的尊重,其共同特征便是对劳动的热爱和坚持。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进行“群文阅读”式的整合教育,将该单元中有关“劳动”的部分进行提炼,重新搭建起全新的体系,则不失为一条可以探索的出路。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对母亲平凡一生的回忆,将母亲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条分缕析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读来令所有人为之动容,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的首段即已经说明了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在后续的段落中,作者也十分分明地写出了母亲的日常劳作,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从劳动的角度,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母亲为什么能赢的作者的尊重?母亲一生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从文中母亲的身上发现了什么可贵的品质?通过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美丽的,劳动是值得他人尊重的。由于本文作者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广大学生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便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好本文中的“劳动”主题,乘势对学生劳动教育,不失为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思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坚持这种对劳动教育的关注,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学生良好健康的劳动观念,为后面进一步进行劳动教育的深化延伸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4.劳动理想与写作训练

人类有别于其余生物的重要区别便是人类拥有自己的理想,从此,人类的生活和一切奋斗便拥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此不再是盲目的行为。劳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理想,便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以上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正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建立良好、正面和积极的劳动观念,并养成持续、稳定和长久的劳动理想,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坚持的教学行为。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和体验,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孔子周游立国,一直到王阳明竹林格物,无不透着身体力行的参与意识。同理,当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教育理想后,变应该创造机会,让其能更进一步去“行”,并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到一定量的体力劳动中去,显然是不具有现实的机会和土壤。因此,寻找合适的替代和过度方式,便显示出了极大的必要性。面对当前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利用作文教学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理想的引导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内容极其丰富,相应的作文训练也就显得庞杂而丰富,执教者在进行日常的写作训练时,必须树立坚定的思想意识,从作文训练的安排者、决策者的层面去重视劳动理想的强化,以及持久的关注,才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通过训练将劳动光荣、劳动必要、劳动必须的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在学生层面,通过课文示范内容的引领和学习,要对劳动形成积极的认同,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生活劳动中去,并在写作中尽量扩大对劳动题材的关注,对劳动素材的关注,对有关劳动内容的积累,长期坚持,从而加深对劳动的认同,内化为一种朴素的认同,然后在日常的习作训练中,但凡涉及到艰辛的劳动,都能本能地予以尊重,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有价值的思想基础,做到不轻视劳动,不漠视劳动,不敌视劳动。最终在,教师的批阅阶段,要对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形成积极评价,对暴露出的负面情况要予以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及时反省,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彻底改正。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学生将会树立更加稳定的劳动理想,同时能形成良好的文风,完美对接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进行描绘的经典优秀作品,获得多重的提升。

5.尝试改革与局部成效

在确定了将劳动题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人生认知教育的重要部分,将劳动理想作为学生人生价值培养的重要构成以后,对学生传统的语文学习进行尝试性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存在诸多的习惯性问题。首先,教师依然存在只重视教材教学的普遍现象。学校在日常的检查督促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科任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否完成,这给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其次,升学考试的评价手段,从根本上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即应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第三,社会层面所呈现出的艰辛劳动与回报之间不成正比例关系的现象,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判断总之,语文科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劳动教育,是存在现实的困难的。然而,在存在现实困难的前提之下,寻找合适的突破,仍然是可能的。

在培养劳动意识成为笔者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之后,相应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都进行了调整。首先,在日常的课文内容教学中,对课文中有关劳动的素材,常态化的关注,通过日积月累的关注和提醒,给学生的思想深处埋下一颗种子,去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发芽成长;其次,其次,在语文课堂的,当面对学生的发言时,对涉及到肯定劳动,赞美劳动的话语时总是积极评价,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第三,利用好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一天然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周末参与适当的生产劳动,让观念能在生活中得到实践,并为作文的写作积累素材;第四,利用好教学这一主阵地,长期坚持穿插安排和劳动相关的题材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关注劳动的长期心理准备;第五,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对劳动意识强烈,劳动变现突出,劳动理想丰满的学生,进行积极肯定,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利用作文讲评的机会,评选题材或主题与劳动相关的学生作文,在课堂进行示范性宣读。

事实证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大多数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对劳动的认同感有积极的表达,在作文的实践中,能将劳动列为主动选择的选项去考虑。在去年的同级对比研究中,学校教研作以课题《家校协同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随机选取同级,同学科教师执教的班级,进行样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利用本文所提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写作干预,立足大语文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成效十分明显。在相同参数的前提下,最终的实验班级之间的学生,在对待劳动的态度认知,人生立场,理想价值观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学生,在进行有关劳动方面话题的交流和限时写作训练时,则明显存在更大的困难;在进行劳动体验的学生代表交流活动中,有意进行该方面培养的学生则更为得心应手,是不争的事实,而传统教学班级学生的代表发言则显得空洞和泛化;在进行语文教研组组织举办的“谈谈我的理想”活动中,实验班级学生的理想大多显示出愿意投身劳动,以劳动创造价值的务实性,品格端正,立场信念坚定,相反未进行相关训练的班级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则显示出明显的套路化,方向单一,对劳动缺少应有的健康观念认同。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普遍缺少有关劳动方面的针对性教学的现状,应该引起一线的教师广泛关注。各学科教师应该立足相应科目对的学科特征,积极考虑,寻找对策,齐心协力,努力构建学生健康的劳动观念。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利用学科所拥有思想性,工具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重新塑造,则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造完成的”,重视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实践的体验,劳动意识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因此,相关研究的空间任然十分巨大,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