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改革研究

2023-10-18 06:29王鹏任洁李松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能力

王鹏,任洁,李松良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1]。

2015 年6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提出: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 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

《中国建筑业BIM 应用分析报告(2020)》指出建筑行业BIM 人才存在的问题:第一,总体BIM 技术人才匮乏;第二,BIM 技术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第三,BIM 技术人员发展及认证体系不健全;第四,BIM 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匮乏[2]。

1 BIM 在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BIM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3]。(1)可视化:利用三维图像实现对知识的感性输入,实现“所见即所得”,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提升了教学效率,缩短了认知的时间。(2)协调性:通过全专业综合案例,利用碰撞检查、净高分析、预留孔洞等多种手段预先发现工程问题,提出优化与解决方案,提升问题的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4-5]。(3)模拟性:一是通过模型与数据的动态交互展现模拟过程,以虚拟方式展示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培养动态思维和整体思维;二是基于模型,利用可视化模拟分析软件进行系列模拟分析,如建筑环境与性能模拟中的日照分析、通风分析、热工分析、能耗分析、噪声分析、疏散模拟等[6],使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掌握抽象化的知识。

2 BIM 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中BIM 课程单一,BIM 技术应用滞后于行业发展

随着建筑行业BIM 技术的快速发展,BIM 技术不断被应用于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针对BIM 的课程也主要集中于软件操作,而且涉及BIM 的相关课程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Revit、广联达等基础建模软件和造价软件,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标准也主要以建模的质量来确定。教学中开设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类BIM 课程,课程体系设置对于递进式的BIM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缺乏整体思考与规划,BIM 课程设置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不够[7-8]。因此,学生所具备的BIM 技术应用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开展实际项目的需求。

2.2 缺乏结构化BIM 师资团队,教师BIM 技术应用能力欠缺

首先,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梯队结构不完整,未形成结构化师资队伍。老教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多数未掌握BIM 技术。年轻教师大多接触过BIM 技术,但是工程经验及教学经验不足。此外,BIM技术的工程应用也局限在小范围的教师团队内,未全面开展。因此,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师比例偏低。

近年来,随着BIM 技术的兴起,教师逐步掌握BIM技术并利用BIM 技术进行授课。目前,大多数教师停留在BIM 软件操作层面,开展实际工程应用的则很少。实际授课时,教师只能简单讲解BIM 技术的综合应用。

2.3 专业课与BIM 融合度不够,课程设置与BIM “1+X”证书制度脱节

现阶段,BIM 相关课程大都单独开设,且多以软件操作为主。而专业课与BIM 的融合度偏低,主要原因涉及教材与教师双重因素,未能充分发挥BIM 技术在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BIM “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对应的BIM “1+X”课程,通过关联课程的学习与“1+X”考核,最终获取BIM 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书证”衔接融通正是“1+X”证书制度的关键。而在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本知识,考前再经过强化系统培训获取BIM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设置与证书考核标准未真正对接,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与思考。

2.4 学生学习BIM 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不够,重技能操作,轻综合应用

目前在BIM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BIM 技能操作为主,学生也以掌握BIM 建模为目标,BIM 应用的拓展性不够,缺乏对BIM 全流程应用的理解与学习。学生在学习BIM 技术过程中,以建模为主,对于实际BIM 项目中的场地布置、碰撞检查、净高分析、管综优化、施工模拟等问题涉及很少。学生缺乏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理解BIM 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不能熟练利用BIM 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缺乏对BIM 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BIM 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开展实际项目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3 BIM 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改革的方向

3.1 实现基于BIM 技术的课程体系重构,渐进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目前,建筑业已实现了数字化转型,BIM 技术已被应用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建筑类专业要培养学生基于BIM 的协同设计能力、建模及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招投标能力、施工阶段项目管理能力。

经调研,BIM 模型生产工程师、BIM 运维工程师、BIM 专业分析工程师、BIM 造价管理工程师、BIM 专业应用工程师(技术、商务、生产)是行业需求排名前五的BIM 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级BIM 技术人才,必须同时兼顾建筑工程能力和BIM 技术能力。

土建类各专业应围绕BIM 核心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整个培养过程要体现三个“统一”:与市场人才需求统一,与工作岗位需求统一,与人才培养过程统一。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掌握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遵循“基础课程→进阶课程→综合应用课程”的提升过程,体现基于BIM 的基础操作能力、基于BIM 应用的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渐进式培养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递进式“金字塔”课程体系

3.2 构建结构化BIM 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BIM 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BIM 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教师,高水平的结构化BIM 教师团队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充分利用教师专长,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均衡合理配置专业教师。由于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完成新知识的更新与迭代。笔者经实践发现,横向技术服务是快速提升教师BIM 技能的方法。团队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系列化“项目式”训练,教师的BIM 技术实操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在BIM 技术实际应用中发现,通过结构化BIM教师团队承担的横向课题,可筛选出典型的BIM 应用项目,各专业搭建BIM 共享模型,组成教学资源,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团队教师对BIM 项目案例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同时针对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化教师团队通过分工协作搭建各专业课程教师团队,教师利用专业优势承担相对应的课程教学与配套资源的开发,如图2 所示。将典型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原来的零散式学习变成了贯通式学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细化与精准化。

图2 BIM 结构化教师团队及人才培养路径

3.3 以BIM 技术实际应用为导向,整体提升BIM 与课程融合度

随着企业对人才BIM 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BIM 技能对于土建类人才来说更是不可或缺。根据当前建筑业BIM 技术的发展态势,其在教学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专业课程与BIM 应用有机融合成为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加之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1+X” BIM 证书成为重要的土建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首先,学校依据企业对于BIM 技术人才的要求及“1+X” BIM 证书考核标准,梳理出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与BIM 核心技能,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金字塔”课程体系[9]。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然后再将不同的知识点与技能归类划分到对应的课程之中,并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是总体纲领,课程体系是实施框架,课程标准是执行依据”的原则。

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1+X” BIM 证书考核标准,做到三个层面的融合:(1)BIM 软件基本应用与专业基础类课程融合,如BIM软件建模时生成的平、立、剖面可与建筑识图课程融合[10-11],BIM 模型与工程测量课程中的现场测绘放样融合等。(2)精细化BIM 模型与进阶类课程融合。当涉及较为复杂的内容时,如复杂的装配式结构、钢结构、幕墙系统、精装修、机电中复杂的消防泵房或冷水机房等,可利用LOD300 及以上的精细化BIM 模型进行三维多角度动态展示,实现与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融合。(3)企业BIM 案例与综合应用课程融合。施工类课程可以通过引入企业BIM 案例,呈现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此使学生掌握BIM 的应用方法,如将BIM 模型与施工方案集成,可在虚拟环境下对项目的重难点进行可见性模拟[12],如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与优化、施工与安装工序模拟、机电系统的碰撞检查、管综优化、净高分析、预留孔洞等,从而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

BIM 与课程的融合是多层面的融合,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将BIM 技术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经过持续性地强化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学生的BIM 技术应用才能到达一个较高的水平。

3.4 以校企联合“学徒制”培养为载体,全面提升BIM综合应用能力

以BIM 人才培养为例,学校携手地方建筑龙头企业共建数字化建造技术中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技术团队,共同协作完成BIM 咨询项目,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校企双方采用“学徒制”方式对学生BIM 技能进行针对性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在数字化技术中心开展BIM 专业技能训练。在数字化技术中心,学生以“学徒”身份进行全专业(建筑、结构、机电)轮岗,学会BIM 设计的协同机制、工作流程及应用要求与规范[13]。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分别担任BIM 项目的专业负责人,学生按照BIM 项目的进度与要求进行分组并分配阶段性任务单,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学生的工作任务检查、指导及验收。同时校企每周召开例会,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经过一系列BIM 项目的多专业、综合性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BIM 综合应用能力,达到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的水平。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BIM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发频繁与深入。要满足企业对BIM 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全面提升学生BIM 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院依托校企共建的数字化建造技术中心,以实际BIM 项目为抓手,搭建结构化的教师团队,既提升了教师团队的BIM 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持续实践的平台。此外,通过“BIM 社团+导师制”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课外学习平台与专业师资团队,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技术,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应用,逐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BIM 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持续性、递进式、多元化的综合培养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课程体系是基础,专业教学是关键,教师团队是核心,持续学习是保证,实践平台是升华。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