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并进: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发展

2023-10-19 03:32张颖
书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台阁楷书草书

文_张颖

中央财经大学

内容提要:大小统一、精巧规整是为“法”,率意而作、抒情达意是为“意”。“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分别是明代书法重“法”和重“意”的典型,但二者在明代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你有我无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和影响的。这两种书风为明代的书法艺术乃至整个书法艺术史补充了两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范式。

明初,由于皇帝的喜好和朝廷对书写内制、外制的需要,加之开科选士注重考察楷书且务求工整,逐渐形成了风靡当时的“台阁体”楷书,代表书家有沈度、沈粲等。“台阁体”楷书是明代书法重“法”的典型。首先,重“法”表现在平衡结体、均匀笔画,即关注规范性、统一性;其次,“重法”表现在重实用性,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布置安排,以求易于辨识。虽然“台阁体”楷书整体风格趋于雍容华贵、整齐划一,但在师法经典方面比较开放,不局限于学习特定的某位书家,比如有的学赵孟,有的学钟繇等。

明代中后期,随着皇权的衰落,以及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草书兴盛起来。此时的草书作品出现了大幅立轴形式,还正式出现了“狂草”一词。狂放潇洒的草书风格在明代有了规模化发展,这是明代草书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明代草书的“尚意”与宋代的“尚意”侧重点不同,宋代是在“逸”的大基调上追求变化,而明代求“奇”、尚“态”的特征更突出。明代书家重视自我情感、观念和独特风格,求“奇”以彰显个性。

一、各有千秋:“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应用

虽然“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各个阶段发展程度不同,但并不是你有我无的关系,明人多根据书写内容和材料等不同选择书体:“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如经学文字,必当真书;诗赋之类,行草不妨。”[1]415因此,在“台阁体”楷书盛行的明初,草书也在抒情达意的领域使用;在草书风靡的明代中后期,“台阁体”楷书仍在官方公文等实用领域发挥作用。

“台阁体”楷书在明代属于官方公文体,是书学铨选制度的主要书体,深入了政治和实用领域:“奏事于皇帝代表了臣下的恭敬,而对民众则代表了朝廷的尊严。”[2]虽然“台阁体”楷书过度求法的特征与书法在艺术方面的追求大相径庭,但书法在古代主要用于进行书写交流,仅将其与书法的艺术性追求相提并论似乎不大合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台阁体”楷书有易于辨认、易成标准、表达敬畏等优势,用作公文书写非常合适。

草书在明代更多用于交易应酬和抒情达意的领域。首先,草书更能表达个性和情感,符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其次,草书书写速度快,受市民阶层喜爱,更适合用于应酬和交易。虽然晚明时期部分书家书写草书存在篆隶基础不足、盲目效仿时风等问题,但整体而言有很大创新。比如王铎解决了行草书在写大字时如何变化的问题,明中后期草书奇肆跌宕的特点突出,以及明代正式出现“狂草”一词等。

虽然尚法的“台阁体”楷书和尚意的草书在明代的主要应用领域有所不同,但不完全限于某一领域,二者在明代的发展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无法完全区分。

二、法意并进:“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发展

(一)风兴云蒸:明初“台阁体”楷书的形成

明初皇权至上,开国皇帝朱元璋用“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同时,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洪武七年(1374)始设中书舍人一职,中书舍人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也可通过“善书”(在明代初期多指擅长“台阁体”楷书)被荐举:“周渊,以能书举,洪武二十三年任御史。”[3]“善书”成为入仕的捷径。不过,朱元璋书法“雄强无敌”[1]860,并无“台阁体”状(图1)。他统治时期的宋克、宋璲、宋广等人的书法多继承自元人,善多种书体又各有所长:“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而在至正初,揭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传其子汯,其孙枢在洪武中仕为中书舍人,与仲珩、叔循声名相埒云。”[4]也就是说,此时所谓的“台阁体”楷书还未正式形成,但“高压政策”和“以书取仕”已经为“台阁体”楷书的兴起埋下伏笔。

图1 朱元璋 大军帖33.7cm×47.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的书法遒逸劲挺,学欧阳询一路楷书,尤好沈度书法,赞誉沈度为“我朝王羲之”[4]。因此,时人为取得功名,获得皇帝赏识,热衷学习沈度书法(图2),逐渐形成迎合官方审美的“台阁体”楷书。此后,“台阁体虽以中书舍人为主体,但却蔓延至整个朝野,所以台阁体书法,又并不只限于中书舍人们的书法,还包括当时有影响的宫廷大臣书家。永乐时期的内阁官僚如三杨等的书法亦当属于台阁体一类……广义上说台阁体即明朝前期宫廷书法的代名词,其风格多为雍容华丽,并适合了帝王的审美趣味”[5]。我们不能否认“台阁体”楷书的过度求法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多元发展不利,但从整个书法史角度来看,追求法度的“台阁体”楷书为书法艺术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且在实用领域大放异彩。

图2 沈度 楷书四箴·言箴29cm×1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如日中天:明中后期草书的盛行

明宪宗和明孝宗在位时,皇权削弱,文官集团崛起,行政权几乎都落入内阁、六部,此时也是书法史上所说的“台阁体”楷书开始衰落的时期。孝宗对沈度的书法尤其喜爱:“上(孝宗)好写沈字……尝命礼部征其子孙,得度四世孙隆,特授中书舍人。”[6]但这也无法让“台阁体”楷书继续风靡当时。可见,帝王的影响会随皇权的削弱而减弱。

明代中后期,王铎、傅山、张瑞图、徐渭、祝允明等人皆善草书,草书盛行一时。此阶段草书能兴起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草书在明代中后期有一定社会需求。明中后期手工业、农业、商业发达,市民文化也发展起来,项元汴、王世贞、董其昌等一大批书画鉴藏家活跃于书坛。由于书画收藏与交易兴起,书写速度成为书法创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元素,同时,独创性为收藏者所看重。这使得抒发性情且书写速度快的草书迅速发展。第二,“台阁体”楷书逐渐失去影响力。《沈民望书姜尧章续书谱》王世贞跋:“沈民望以一书遇人主,备法从;更百五十年,乃不能与操觚少年争价,问之,人有不识者。”[7]孙鑛跋:“二沈氏弘治以前天下慕之,弘治末年,语曰:‘杜诗颜字金华酒,海味围棋《左传》文。’盖是时始变颜也。余童时尚闻人说沈,今云或有不识,想吴子然耳。出吴境,即希哲(祝允明)、履吉(王宠)恐亦有不识。”[7]第三,明末出现了反皇权的思想。由于“心学”发展、人们追求个性解放、朝政腐败等,明末出现了反皇权思想:“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8]而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上即是释放性情的草书兴盛。

(三)法意并进:“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发展

首先,“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发展相互交织。明初,“台阁体”楷书风靡之际,也有不少人写草书,比如明太祖《谕悉听节制帖》是草书作品,又如“台阁体”代表书家宋克、宋广、沈粲等人善草书,解缙善狂草……可见,即使是“台阁体”楷书盛行时期,草书仍然存在。明代中后期,虽说草书盛行,但“台阁体”楷书也有一席之地,比如成化年间“台阁体”代表书家姜立纲的楷书颇受欢迎,明孝宗很喜爱“台阁体”代表书家沈度的楷书……明中后期“台阁体”楷书的衰落只是相对于明初而言,并非销声匿迹。从主要应用领域来看,“台阁体”楷书多用于实用领域,而草书多用于抒情达意、应酬等领域。

其次,“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明代的发展相互影响。“台阁体”楷书和草书在风格、创作用途或观念等方面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有时可能使二者形成竞争关系,比如实用性与艺术性、重“法”与重“意”的竞争等。一旦有了竞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彼此的发展有影响,但不一定是坏的影响。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1]126孙过庭认为楷书和草书不能完全割裂,写草书不掺杂一些楷书的笔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写楷书时不融入一些草书的率意,难称佳品。既练习端正的楷书又练习率性的草书,这样让书家书写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结语

明代书法的发展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我们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单独研究书法,也无法用单一风格和简短词汇概括明代书法全貌。清代书家梁总结的“明尚态”从明代书法的整体风貌来看的确有些道理,但“台阁体”楷书本身很难说尚“态”,而草书要在抒情达意基础上追求姿态才更有意义……我们不能把后人对明代书法的概括无区别套用于明代所有书体或书风。正如重“法”的“台阁体”楷书和尚“意”的草书同时贯穿于整个明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二者既代表明代楷书和草书的独特面貌,又作为新的书法风格范式,给明代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永恒魅力,使明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猜你喜欢
台阁楷书草书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楷书的笔势
楷书
《阳泉 草书赋》
草书与翻译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