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23-10-19 12:45辛丹许伟岚朱玉张悦
理论观察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留学生

辛丹 许伟岚 朱玉 张悦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来华留学生事业蓬勃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将推动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倡借助高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优势,探索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利用教育平台和师资力量,发挥中医文化和地方文化优势,营造文化体验环境,以期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促进中外文化友好交流。

关键词:文化自信;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7 — 0153 — 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时代也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劲动力。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知识、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

国际交流是高等学校的第五大职能,新时期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稳步增长,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专业类型不断丰富,中国已然成为亚洲第一留学生目的国。国家形象是“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的复合体,良好的“自我形象”和清晰的“他我形象”是推进我国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的催化剂[1]。中国文化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基础课程,是国际学生认识中国的第一步,肩负着传扬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国际学生认识中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的重担。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一般来说,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体现在不同地区特征的民俗风情、语言乡音、风土建筑,特色的文学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沉淀了革命文化、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战“疫”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现了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团结一致的伟大理想信念。

民族文化作为人类群体共同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创造成果,多借助语言、行为、器物等形态展现,在认同中传承、在延续中推动民族共同体的发展。[3]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文化意义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历经长期历史沉淀、社会各方力量与媒介技术综合作用下的外化符号化表达,涵盖民族服饰、歌舞、人物、节庆、饮食、器物符号等内容。[4]历经历史沉淀,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八大菜系、各民族服饰、茶饮、书法、剪纸等文化符号。新时期,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塑文化符号的价值体系,向世界人民全面展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东方大国的风范,例如冰墩墩风靡全球、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中国艺术品远播世等。

二、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留学生文化教学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前沿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条件:发表时间2000-至今,[主题=中英文扩展(留学生文化教学,中英文对照)]和[关键词=中英文扩展(留学生文化教育,中英文对照)](模糊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共检索到1369篇文献。对文献进行重点分析,获取文献的相关信息(题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发表时间、摘要、基金项目等),通过分析关键词挖掘近20年留学生文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变化,掌握该领域热点研究方向及预测未来研究的趋势。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留学生文化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369条文献。2000—2022年,留学生文化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5篇上升至2021年118篇,2018年达到峰值136篇。总之,留学生文化教育研究,相对起步晚,但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2011年以来,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快,特别是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5]。

统计了发表文章中出现频次前30的主题(图2),前5位主题为对外汉语教学(355篇)、留学生(269篇)、对外汉语(181篇)、文化教学(105篇)、来华留学生(70篇)。留学生文化教学研究以对外汉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较多,其他专门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操作、中国文化因素、地域文化、跨文化交际和留学生特点等。

统计发现,留学生文化教学研究已形成了微型研究中心,发文数量排名30的机构发文量在10篇及其以上,排名前五的是黑龙江大学(33篇)、新疆师范大学(28篇)、沈阳师范大学(26篇)、辽宁师范大学(24篇)和河南大学(22篇),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特别是东北高校多关注留学生文化教育研究。

留学生文化教育研究高产作者相对较少,发文量超过3篇的作者有16位,排名前五的作者有天津中医药大学薄彤(5篇)、吉林师范大学温晓芳(5篇)、宁波大学毛海莹(4篇)、北京师范大学亓华(3篇)和河南中医药大学潘万旗(3篇)。

期刊来源分析显示,留学生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刊发刊物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5篇)、文教资料(21篇)、汉字文化(17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6篇)和语文学刊(教育版)(15篇)。碩博科研成果主要来自黑龙江大学(28篇)、河南大学(22篇)、陕西师范大学(20篇)、四川师范大学(17篇)和内蒙古师范大学(16篇)。

综上所述,留学生文化教育研究与留学生教育研究相比,整体呈现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趋势。自二十一世纪起,随着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成熟,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留学生教育研究由语言技能教学研究扩大到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但关于文化教育的研究仍存在关注度不高,研究方向不充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留学生专任教师对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留学生教育专刊对文化教育的征稿较少,对于中国文化因素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

(一)中国文化教材研究现状

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融合在语言要素教学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另一种是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专门的文化教学,本文研究的是后者。中国文化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外国留学生汉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骨干核心课程。[6]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概览》《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文学》等。中国文化类教材体量大,类别多,具有不同语言版本,例如廖华英(2008)的《中国文化概况》,陈仁凤版《中国概况》,肖立版《中国概况教程》等,但大都采用了全景式的编写方法,力求一本书展示中国全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7],但随着来华留学生综述增加,为了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专门性知识材料出现如,如张英版的《中国那个地方》主要向海外华裔学生介绍中国等。而为了满足不同招生单位留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教学单位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侧重点编写中国文化教材。总之,中国文化教材复杂多样,作为中国文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筛选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增减教学内容。

(二)中国文化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中国文化教学策略主要受学情、教学目标、文化教学的特点影响,各教学单位的中国文化教学策略各有不同。情境教学法是其中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刘永安提出“三境结合式”情境教学法,即从教材、教学设计、教室、教学用具和校外基地等多个教学环节考虑,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境[8]。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应用于各学科,马晓娜提出移动互联环境下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系统化(联通化),评价反馈多维化,交流互动即时化”的中国文化课智慧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和课外四个部分,实现了文化类课程教学“知识探究、能力建设、素质培养和价值引领”一体化的课程目标[6]。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风俗分化及其背后的中国精神,李静针对中国文化体验式教学提出了“三三制”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三分之一、小组活动三分之一、汇报总结三分之一[9]。郭珺珺针对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希望参与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10]。

三、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展望

(一)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发展内驱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靠自己奋斗,创造乃至牺牲沉淀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沉、最具有共识共鸣的价值理念、文明形态和思想基础[11]。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符号及其系统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为了繁荣和发展文化内核,我们提倡创造更多具有文化特质、国际化的文化符号。

中国文化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的魅力,开发建立各类文化宣传、教育平台,打破师生沟通的时空限制,实现碎片化和沉浸式学习。借助微信公众号、官网、校报、教材等媒介载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决策、优秀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等,从而让留学生潜移默化、深刻地理解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大使。

(二)营造真实体验,改变固化印象

体验式教学即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创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辅助学生正确而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12]。中国文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知识点讲解-知识点体验感知-知识点接受-知识点应用,此模式打破了课堂授课的地点局限性,打开学生的五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其背后的中国精神。

教师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具有针对性、影响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文化知识或者生活实际案例[12],营造体验中国文化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增加师生互动,获得正向的学习效果。体验式的文化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且形象化的中国,更易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定,更易引导他们融入中国社会。

(三)开发地方文化及中医文化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组织结构和组成单元,也可以凸显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地方院校的留学生由于受地域限制,更了解地方文化,因为我们要根植中国文化的基础,活用资源平台,利用第二课堂,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引导来华留学生融入地方生活与文化。

医学专业已经成为来华留学的第二大专业。医学留学生特别是中医医院留学生在中醫文化传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在我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础,与西方医药理论体系不同,它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中医学术理论体系[13]。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院校推进课程改革,增加中医中药相关课程,比如中医汉语课程、针灸推拿课,中医经典文献阅读课、中药通识课程等,体育课程增设太极拳、五禽戏等特色运动,开设参观游览等课外活动,参加义诊等活动。

(四)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中国文化教育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应将中国文化浸润到来华留学生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度将受自身汉语水平的限制,或教师外语表达能力的限制。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教学管理部门可根据专业特色、留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开设中国文化教学内容,例如茶艺选修课,针灸学、推拿学等。中国文化教育应渗透至多种课程中,对外汉语课程作为来华学历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汉语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结构和汉语语法特征等投射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对外汉语课以提高留学生语言技能为基本任务,以讲解课文和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文化任务。

留学生任课教师应具有强大的综合素质。首先,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培养民族自信心,无论处于何种文化背景,坚定文化立场,做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者,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其次,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的教学能力,敏锐地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有效地协助留学生避免文化休克,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满足留学生国际化需求。最后,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留学生教学由线下教学模式转变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作为留学生任课教师应具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应用在线平台的素质。为此,国家及各教学单位应定期举办留学生教学研讨会、培训会和教学技能比赛,加大教科研投入,充盈教师队伍,打破唯论文评比体系,完善教师综合评价及晋级体系,鼓励教师到国内外教学基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五)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抵御文化休克

所谓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者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来华留学生一般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方式、语言系统甚至是生活方式,当留学生无法适应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时最终将影响学业。例如关于时间观念。中国人强调准时准点,甚至是在重要事情上要提前到达。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时间观念并不强,表现在课堂上经常迟到,集体活动延迟,约会迟到等。

中国文化教学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课,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旦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将很难修正。为了使学生客观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减少误会,提高学生抵御文化休克的能力,课堂教学在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时,应着重指出中国文化与其本民族文化的区别,特别是指出交际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到日常交流的,例如儒家文化特点、时间观念,礼貌问题,餐桌礼仪等。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育部门应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职能,留学生任课教师自觉履行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丰富文化修养、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产品,营造文化体验环境、创新文化教学方式,发挥地方文化和中医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积极的大国形象,让我们在世界舞台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方宝,武毅英.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2):19-30.

[2]李慧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河北大学,2021.

[3]马晓悦,孙铭菲.融合热点事件主题演化的民族文化扩散研究[J/OL].图书情报工作:1-12.

[4]范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21(2):10-16.

[5]刘程,刘梅.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18(01):17-22.

[6]马晓娜,吕军.移动互联环境下中国文化课智慧教学模式研究——以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概览》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0):80-83.

[7]付春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材的编写问题[J].国际汉语学报,2010,1(00):168-170.

[8]刘永安,李刚.“三境结合式”情境教学法在来华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长江丛刊,2020(26):113+115.

[9]李靜.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10.

[10]郭珺珺.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研究[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

[11]王颖.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产业,2022(02):79-81.

[12]汪艺,张云.来华留学生体验式教学的构建与探索——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86-89.

[13]张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评《中医文化蓝皮书: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6)》[J].新闻爱好者,2019

(08):112.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