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策略

2023-10-24 09:13徐良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任务情境

徐良英

【摘   要】将单篇课文置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可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运用语言,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进阶,有效提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要尝试转变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努力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评价的实施者,积极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语文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篇教学;情境;任务;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旨在撬动教学方式变革。将单篇课文置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可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运用语言,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进阶,有效提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要尝试转变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努力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评价的实施者,积极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语文教学新样态。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设计学习任务,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好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适切性、全程性。

(一)情境创设凸显真实性

情境能否促使学习真的发生,关键在于它是否“真实”。

有教师在执教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一课时,创设了“给老舍家的猫发朋友圈”的任务情境。该情境隐含了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做什么事——给猫发朋友圈;二是为谁做——为老舍先生做;三是怎样去做——要写文案,要构思图片,要选取镜头;四是要做成什么样——发到朋友圈里,让人欣赏点赞。任务情境联系当下的生活,因此学生的兴趣很浓,专注度很高。

王崧舟老师执教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在学生梳理了外祖父的五个事例、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外祖父去世后,作者在老家种了两棵树。她最有可能种下什么树?请说明理由。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一致认为会种下梅树。用种梅树来缅怀外祖父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选择梅树,则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模拟。

(二)情境创设力求适切性

情境的创设不能刻意为之,而应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相契合。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月迹》一文为例,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上。整节课通过创设“设计最美月迹邮票”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寻找不同地点的月亮”“展示不同形态的月亮”。课上,以“介绍邮票的来历”引入,通过“中堂月,动中生美;院中月,静中生境”两个学习活动,升华主题,将对月亮的情愫与邮票相连,以物传情。课堂上,教师围绕“爬”字做文章,让学生对月亮的轨迹了然于心,在感悟月亮“活泼、可爱”的同时,也获得了语言的积累。学生自主选择“中堂月”与“院中月”制作邮票,自主构思,合作交流。之后,伴随着他们图文并茂的介绍,一枚枚寄托着相思之意的邮票展现在大家面前,更印刻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在本课教学中,“邮票”既引出一条教学主线,又是情感的凝练点,同时也是文化的延伸点。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习得了邮票知识和邮票文化,了解了月亮的轨迹,还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的月文化。

(三)情境创设做到全程性

情境要贯穿课堂,抓住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与世界捉迷藏的故事。根据学段、文本的特点,教师创设了调皮的雾孩子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旅行的情境,一开课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寻找雾孩子的旅行路线,及时梳理课文内容;聚焦旅行中的风景,感受雾孩子的本领之大;畅谈旅行收获,完成写字任务“给雨妈妈写一张明信片”(见图1)。情境贯穿教学始终,不断引导学生和文字对话,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破解语言文字的密码。

二、设计任务,展开梯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需要以“任务”为导向。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聚焦语文要素,提升阅读力

统编教材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可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学习任务。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选文的特点,可以“寻美中国”为任务情境,设计“寻美记者团”“争做金牌小导游”“电影微拍”“我是家乡美景发布人”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芦花鞋》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创设“我帮编辑审阅插图”的任务情境,并安排以下三个任务:任务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概括课文,提升能力,精炼语言;任务二,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全方位对话,完成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任务三,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这三个任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见表1)。

(二)锁定文本核心,激发内驱力

有时把课后练习或者作业本里的题目直接搬到课堂上,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提高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挑战性任务:“我”能否被评为科学少年?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为“我”的想法很荒唐,因此“我”不能被评为科学少年。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重点研读第1自然段,还原“我”的思考过程,并再次提问:你对“我”有没有新的认识?学生说看到了一个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人。在此基础上,学生研读第2~19自然段,完成“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继续追问“我”能否被评为科学少年,学生能有条理、有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内科学家们的科学行为,对比思辨“我”能否成为科学少年。在一个个任务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三、展开评价,达成进阶目标

教学结束的标志是学生“学会”,而非教师“教过”。因此,教师基于学情,设计了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之后,还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

(一)以终为始,促评价

评价是“起点”而非“终点”。因而,教师在设计学习过程之前,需要先思考“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再对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提出具体的、可观测、可操作的要求,便于后续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表2是教师在执教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设计的任务评价表。

(二)多维共评,提素养

评价是教学实施的航向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在真实的任务中,学生的表现是复杂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从不同维度设计与目标、内容相匹配的评价量表,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学生“研读孔隙,感悟写法”之后,教师可设计“我是景点推荐员”这一学习活动,从“介绍内容、介绍方式、介绍技巧”三个维度制作评价量表(见表3)。学生可以开展自评,也可小组互评,让学习有据可依。

总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着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单元整体观照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单篇文本的育人价值,在每个任务中融入语文要素,将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之间的张力转化为合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查晓红.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新课堂内涵特征、关键要素和实践样态[J].小学教学设计,2022(34):4-7.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任务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护患情境会话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