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下湘北地区手工艺的传承研究

2023-10-25 13:15王若娴湖南理工学院
天工 2023年17期
关键词:手工艺技艺经验

王若娴 湖南理工学院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传统手工艺

振兴传统工艺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工艺项目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保护,但由于当前正处于机械化生产的时代,难以表达的知识体系和复杂的制作流程都制约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要解决其发展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就需要厘清传统手工艺的属性特征,根据其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特点来进行探索研究。传统手工艺是具身化知识,其传承方式依赖于手工艺人的言传身教,并深受独特的地方性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属性特点与具身认知理论所主张的认知、身体、环境三者融为一体的核心观点相吻合(见图1)。

图1 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大脑内部对信息进行处理,还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涉及个体的认知、身体和环境,其中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知识生成过程指的是知识嵌入环境中,学习者的身体与大脑作为整体浸入环境中,通过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储存在大脑中,还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在实践和体验中逐渐形成和演化。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可以被视为对具身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实证,两者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应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二、传统手工艺的具身特征

(一)知识默会性

目前,对传统手工艺知识体系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传承人的技艺、技术、技能、知识等,其中深受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影响,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系统包含两种知识,一种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另一种则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是身体与环境进行互动实践而获得的技艺,从古至今,为了方便技艺的核心传承与传播,人们将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制作工艺和器物使用的范式、程序、口诀以及故事等,从而产生具身化、难以言说、不能通过图表具象表达解释、无法用逻辑分析的思维加以研究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又称为默会性知识。潘鲁生教授也认为,“手艺”在本质上是一种习得性知识,重实践、重形态、重经验,是“嵌入的、非编码”的隐性知识,是“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体现为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知识文化形态。[1]

传统手工艺知识的默会性体现在传承形式上,其主要传承方式依赖于手工艺人师徒制的经验传授和继承,或者通过母传女、父传子的方式进行,除了有一小部分借助文本外,绝大多数是以口授、身教和体悟等方式进行传播和继承的。师徒之间的沟通交流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要求“传者”与“承者”之间有着与技艺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川山毛笔制作技艺是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北地区一种基于隐性知识的经验性技术的手工艺。早在汉代,川山就有民间制作毛笔的史料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川山毛笔制作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学习者十几岁就在父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技艺,川山毛笔制作包括“水盆、斗笔、整笔”三大核心工艺,要经过选、配、垫、梳、圆、修等100 多道小工序。在制笔工坊中,匠人需要将毛发从黄鼬尾部取下,然后用牛角梳梳绒,使之变得非常顺滑,毛发还要根据长短分类,对齐峰尖整理好,再用切刀切成一样长短,使毛发由长到短一层一层地铺成。半成品的笔头在自然晾干后粘到笔杆上,之后用笔刀修去没有峰尖的杂毛,用手顺滑使之成型,这个步骤称为“斗笔”。手工毛笔制作严格遵照古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手法”,由师傅向徒弟口耳相传,其中的奥妙难以言说。

此外,手工艺除了以“口口相传”的隐性知识来传承外,还有以个人或家族专有的、不愿共享的“诀窍”类型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创造力和技艺水准,因而是否具有“共享性技术”决定了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难易程度。邱春林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中,手工艺的传承如果没有“共享性技术”,就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出高成本并受到阻碍。“共享性技术”指的是在社会上公开的、容易获取的技术,它具有客观化、实体性和共享性强的特点。手工艺本身是难以表达的,这使得手工技艺的“诀窍”不可传,并且是无法量化的,无法成为“共享性技术”,以至于学习者无法真正“入行”,因此,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属性十分突出。

(二)身体实践性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学习与掌握手工艺技术必定是以身体结构和活动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手工艺是一种“具身知识”。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最早提出“身体技术”这个概念,他将具身化的技术称为“身体技术”,指的是人对身体的使用技艺,他认为身体技艺是让手工艺者的身、心与社会相连的一种技术,被认为是身体技术的手工技艺往往具有不易描述性,需要靠身体去体验和感知。[2]对于手工艺而言,身体是技艺的载体,技艺作为人的能动行为,离不开与身体的关系。身体与手工艺的关系直接体现为手工技艺在手工艺人身体上的具身化。离开了身体,技艺就失去了施展之基础。[3]

手工艺通常指的是手工操作和劳动,在手工艺的传承过程中,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英国手工艺学会将手工艺定义为一种手工制作和材料感知的行为,是对多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这些实践性知识来自触觉本能、基于技术,同时具有审美性。柳宗悦将手工艺划分为技能、技巧和技术三个维度,技能指的是身体通过协调的加工过程而展现出来的熟练度,因而手工艺技能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并且其知识体系的形成与传承都离不开实践,“手工艺”中的“手”表明手工艺的学习和熟练与身体实践密切相关。

小郁竹器制作工艺是益阳市的传统圆竹手工艺,在2006 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郁竹器制作工艺是一种以身体记忆为载体的经验性技艺,手作为手工艺人造物最重要的“工具”,通过手与材料的接触,郁匠可以感受具有坚硬、坚韧的物理性质的竹材,掌握每一件工具的使用力度、角度等,通过长期实践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此外,学习竹艺要先从削竹钉、车竹节、烧料出油等基本功开始,通过长期的实践操作,在熟悉刀法、掌握火候后才能学习难度更高的工艺。若是以独立完成一件最基础的“小郁”四方凳为手工艺的学成标准,需要在工坊中边做边学,形成身体经验并反复实践,通过长时间的模仿和锻炼并学习由易及难的知识结构,从入门到出师,短则半年,长则三年。从传统手工艺的身体实践性来看,学习者习得小郁竹器制作技艺的过程是一个从知识到操作、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会到会的身体实践过程,是一个由静态化转向动态化的阶段性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操作,使身体完全协调,从而运用自如。因此,获得具身性知识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使知识经验融入学习者的肢体和感觉器官中。

(三)情境依赖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认知。具身认知除了强调心智的具身特性以外,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融入环境,强调学习者通过多种感官在具身体验中产生不同的具身经验,身体与环境不断互动,将物理环境、情境支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交互因素纳入认知建构的过程。在传统手工艺中,手工艺人、手工艺品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传统手工艺所指的人、产品、环境是有特殊含义的,“人”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创造物品的身体,“产品”是指身体与技艺交互下产生的产品,“环境”不仅涉及物理环境,还涉及手工艺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传承人身体及其经验参与学习的环境,是工艺传承人的交互而发展变化的环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情境是在传承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同时会随着传承者所进行的活动而出现共生的意识状态,是认知主体身临其境的领悟过程和主动建构的动态存在,究其本质是技术技能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4]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体系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受制于国家、民族、地域文化和政策法规的影响,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它嵌入手艺人群体所属的社会网络中,植根于地域、民族的整体性文化环境中。[5]因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情境作为支撑条件,情境性对于默会性知识的转换至关重要。汨罗香囊制作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组成部分,2022 年汨罗香囊制作技艺成为岳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香囊制作技艺是一项女红技艺,它是通过用五色丝线缠成,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类纹饰,内装多种芳香气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有缠线类、封口刺绣类、开口刺绣类、香牌类四大类型,汨罗香囊承载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求索精神和清廉精神,可以说是屈原的代言物。汨罗乌木雕刻也是一门古老的雕刻手工艺,主要流行于汨罗江中下游,它以乌木为雕刻材料,以传统吉祥图案、历史英雄人物、民间传说故事、地域民俗风情为创作元素,在雕刻中融入平刀块面法、圆刀雕琢法等多种雕刻技法,形成了集选料、阴干、勾画、造型、雕刻、打磨和抛光等于一体的全套乌木雕刻技艺。作品《端午源头》采用汨罗乌木雕刻技艺,通过对汨罗屈子祠的深度刻画,将屈子祠全貌浓缩于木雕作品中,展示了汨罗特色,继承与发扬了屈子文化、龙舟精神,因而极具湖湘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从存在环境的角度分析,这种具身化技艺内嵌于具体文化、群体关系和社会情境之中,与地方社会群体结构、社会文化风俗密不可分。只有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三、传统手工艺的具身式学习模式

从具身认知视角来看,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动和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两种认知模式的协调运作。它强调身心统一基础上的实践与经验的互动,主张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实践”来构建个体综合性知识。[6]

具身式学习模式中应当以学习者以往经验为主体,使身体在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对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物理和心理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这种强调身体与感知系统参与的认知过程应当是感知阶段、行为阶段、反思阶段的耦合循环。

由于传统手工艺存在具身性的特点,要想更好地使大众认同、传承创新,仅仅通过审美上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应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具身式知识学习、具身式交互实践、具身式行为反思,完成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运用传统手工艺知识,并结合个体的身体经验形成个性化认知,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身体和感知觉系统对环境刺激的初步体验与感受,并在情境设计过程中设置具身活动获取感知觉经验,通过视、听、动作等具身经验还原知识真实的形态。

这个阶段主要以文化情境感知为出发点,根据知识的默会性特点,结合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通过构建情境对知识进行转化,在感官知觉接收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简单的具身活动来导入传统手工艺的色彩、构图、造型等知识的意象图式,构建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情境,使学习者与情景交融,再通过与学习媒介的互动,获得亲身经验,从而初步感知与识别具身知识。在此阶段应当充分利用具身式学习的优势,将知识以易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手工艺具有知识默会性、身体实践性和情境依赖性等特点,通常难以对这类知识进行可视化形式的展现与表达,这就需要通过情境化设计的形式,以角色扮演、故事留白、实验验证等方式使学习的过程与体验更加丰富。此外,应当借助适当的技术与工具构建特定的文化情境并设计学习行为活动,生成具身经验,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这类知识的感知与识别。

(二)行为阶段

行为阶段是身体的感知系统与环境进行沉浸交互的实践过程和行为塑造,以促进学习者对感知阶段初步生成知识的认知。

主要是通过在感知阶段的具身经验中初步了解和认识知识,构建系统的行为活动与交互动作,使得身体的多感官参与,将身体调动起来,在实践中认知与学习。通过有意义的身体互动能真实体现身体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与反应,这种具有内涵的身体互动形式可以保留身体记忆并促进认知过程,因此身体互动包括手势、动作以及通过视听觉等感官与外界发生的交互行为等多种形态。[7]

例如,通过交互设计可以构建传统手工艺沉浸式交互平台,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虚拟环境,这种聚焦于学习者的身体行为状态与周围环境识别的环境,是针对学习者的交互行为进行设计的。在虚拟环境中创设情境、建立虚拟角色、设计游戏情节,将手工艺的工具使用、操作方式、制作流程等阶段呈现出来。在行为阶段创设虚拟环境,一方面可以强化感知阶段所产生的具身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的形式提高学习情境的趣味性,避免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产生挫败和无趣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实践经验,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知识。

(三)反思阶段

反思阶段注重在感知与行为阶段获得具身经验的同时,还包含整个学习与认知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反思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行动中反思 ,这关涉直觉和经验;二是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它关涉思考和描述;三是对反思描述的反思,它关涉理性和建构。[8]因此,在反思阶段需要从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的知识交流过程中,结合个体的身体经验和实践经历,完成对传统手工艺从“认知”到“吸收”的过程。

反思阶段的认知是学习者主动通过先前形成的具身经验与实践经验进行表达与反思,从而加强对传统手工艺默会性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内隐的默会性知识将逐步被显性化。在反思阶段的具身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将不再集中于身体实践过程中的交互体验,而是在先前生成并积累了具身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手工艺内核的认知,因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只包括技艺本身的传承,更应当重视对其所富有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在反思阶段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对传统手工艺知识进行转化运用,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获得人生价值、态度、文化认同等精神层面的个性化见解(见表1)。

表1 传统手工艺的具身学习模式

四、结束语

传统手工艺有着丰富且独特的知识体系,它是具身化的知识实践,以身体经验和直觉感情为主导,以具身化的隐性知识为主要成分,因此,把握由此形成的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具身式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手工艺的内在规律,辅助学习者通过感知、行为反思不同阶段的学习,掌握手工艺的内在精髓。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具身特性,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手工艺传承,创新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因此,在非遗语境下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应当注重“身体”的重要性,将“活态传承”落实在每一代人的心手相传、口耳相授上。

猜你喜欢
手工艺技艺经验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