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指向素养提升 以生为本促进思维发展
——以“24 时记时法”一课为例

2023-10-25 03:56潘怡
科学咨询 2023年18期
关键词:时记时针直观

潘怡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重庆 400700)

“24时记时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归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该部分内容要求以过程性、体验式、综合性、跨学科、校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1]。剖析实际学情,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时、分、秒等时间计量单位,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间;而在生活经验方面,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早已得到普遍使用,学生所欠缺的,只是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建构起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

基于此,结合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引导,笔者重点靶向学生几何直观、量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了解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转换;(2)能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解决生活中时间表示与转换的相关问题;(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一、从学生中收集素材,在辨析中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当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时间以各种形式藏在生活里!上周,我们举行了“时间观察者”实践活动,一起看观察记录单!(呈现6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

生1:《长津湖》电影19时开始,21时56分结束。

生2:菜鸟驿站早上9点营业,晚上8点关门。

生3:山姆超市的营业时间是8时到22时。

生4:早上7时,我起床了。

师:这些是我们观察、收集的时间(出示19:00、上午9:00、晚上8:00、8:00、22:00、早上7:00),请你将它们分类。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分成了哪几类?

生1:把中午12时之前的分为一类,把中午12时之后的分为一类。

生2:把早上7时、晚上8时和上午9时分成一类,这些时间都有早上、晚上、上午,22时、8时和19时分成一类。

师:真会观察!像早上、上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是时间词。

师:左边这类带上时间词的记时法是什么记时法?

生:普通记时法。

师:右边没有时间词的是24时记时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24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首先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由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发现与体现。因此,教师通过“时间观察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预先调查发现,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收集整理学生实践活动记录单作为教学素材;在观察、分类、比较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参与,引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顺势揭示主题“24时记时法”。

二、生活化走向数字化,探究促进思维跃迁

(一)结合生活情境,回顾普通记时法

师:先回顾普通记时法是怎样表示一天的时间。瞧,一天开始啦!是什么时间?

生:晚上12时。

师:晚上12时既表示前一天结束了,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开始可以用数0来表示,所以晚上12时也叫凌晨0时,时针从凌晨0时出发啦!这是什么时间?

生:凌晨1时。

师:添上时间词,表达真准确!

(PPT演示一天中钟面时针、分针转动及相应生活场景)

师:这是什么时间?这个时间,我们一般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时针再次回到12,一天结束了。请大家回想时针走过的一天,完成探究单上的课堂活动一(见图1),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拨一拨、想一想、数一数。

图1 课堂活动一

生1:从凌晨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时。

生2: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经过了12时。

生3:一天有24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2圈。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经过一天,时针转了2圈。像这样,添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时间词来区分第一圈和第二圈时间的方法是普通记时法。普通记时法用到了数0~12,因此也叫12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常识,通过观察钟面指针的动态转动,强化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两圈,每圈12小时,一天就有24小时,普通记时法使用需要加上时间词)。而上述内容既让学生复习了12时计时法,也为接下来的环节——学习24计时法做好了知识储备和矛盾预设。

(二)借助几何直观,探究24 时记时法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把时针第一圈走过的路,展开拉直,用红色线段来表示,再把时针第二圈走过的路,展开拉直,用蓝色线段来表示,这样就组成一把时间尺。一天的时间可以用普通记时法表示,还可以用24时记时法表示。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时间呢?请同学们拿出探究单,按照课堂活动二(图2)去研究研究。

图2 课堂活动二

师:老师发现,第一圈时间大家填的都是0时、5时和8时,但第二圈的时间有分歧,像第一种这样填1时、8时和12时的同学举手。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第一个时间是下午1时,所以应该填1。

生2:不同意!如果填1,就有2个1时,没有时间词,不能区分。

生3:这是24时记时法,应该用0~24这些数来表示时间。

生4:应该填13。第一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12时,再过一小时就是13时。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这里到底该填几?

生1:13。12过了是13。

生2:1+12=13。(板书:1+12)

师:为什么加12,不是加11或者13呢?

生:时针先走了1圈,1圈是12小时,所以加12。

师:(PPT动画演示)时针从凌晨0时出发,走完1圈再走1大格是下午1时。时针走1圈是12时,1大格是1时,12+1=13,所以下午1时也就是13时。

师:这里该填几?

生:20、24。8+12=20,12+12=24。

小结:像这样没有时间词、直接用0~24这些数来表示时间的方法是24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片段将抽象的钟面曲线转化成直观的“时间尺”,初步建构24时模型,在化抽象为具体的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教师抓住13时这个重要的时间,引发冲突矛盾,让学生在对比、辩论中明确如何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对比观察,明确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

师:今天我们对比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仔细观察,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哪些要变?哪些不变?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1:第一圈的数不变,是0~12。第二圈的数变了,普通记时法是1~12,24时记时法在1~12的基础上加12变成13~24。

生2:时间词变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时间词和数的变化。(板书:添词,第二圈数+12)

小结: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先去掉时间词,第二圈的数加12,第一圈的数不变。

师:那反过来,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哪些要变?哪些不变?

生:去掉时间词,第二圈数减12。(板书:去词,第二圈数-12)

小结: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时记时法,先添上时间词,第一圈数不变,而第二圈数减12。两种记时法互相转换,要关注时间词,还要关注数。

设计意图:借助“时间尺”直观呈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两种时间表示法上下一一对应,旨在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归纳总结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讨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以及观察、比较、逻辑思维能力。

三、回归生活练习总结,辩证分析渗透德育

师:这是我们在“时间观察者”实践活动中收集的时间(如图3),请你将左边的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再将右边的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图3 普通记时法与24 时记时法转换练习

生1:早上7时和上午9时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去掉时间词,就是7时和9时;晚上8时是第二圈的时间,先去掉时间词,再加12,就是20时。

生2:8时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时间词早上,就是早上8时;22时和19时是第二圈的时间,先加上时间到晚上,再减12,就是晚上10时、晚上7时。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生活中,普通记时法已经很明白、很常用,我们为什么要学24时记时法?

生: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不然容易出错。

师:没错,这是江北机场航班信息图,请看时间部分,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你有什么感受?

生:又有数又有凌晨、上午、下午、晚上这些时间词,密密麻麻。

师:再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你有什么感受?

生:24时记时法更简洁。

总结: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简洁、不易出错,常用24时记时法,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而生活中,上午几时、下午几时很具体,一听就明白,常用普通记时法。

师:(展示图4)如果时间是一条长河,今天就是其中的一小段,昨天在哪?

图4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图

生:左边。

师:昨天的24时就是今天的0时。明天在哪?

生:右边。

师: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时间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不停地向前走,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天!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素材,对比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表示的航班信息图,明确24时记时法的优点,简洁、不易出错,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借助“时间尺”沟通今天、昨天和明天之间的联系,既为后面学习跨两天的时间计算作好铺垫,又渗透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

四、教学思想创新点

(一)实践活动搭建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中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搭建起“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桥梁,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将数学课堂教学重点从关注学生数学认知转向学生数学学科探索实践,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链接[2]。

数学从生活中来,本课通过“时间观察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两种记时法,再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素材,汇报实践活动引入新课,呈现两种记时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在新课环节,采用探究两种记时法转换的时间素材,让学生体会用两种记时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到生活中去。

(二)“时间尺”建立起理解抽象概念的架构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如何将繁杂、混淆的24时记时法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笔者在实践中,借助“时间尺”这一几何直观,让学生亲历“抽象—具体—生活化”的过程,建立起理解“24时记时法”相关知识的立体架构。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钟面曲线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化抽象为具体,构建“时间尺”的初步模型,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与几何直观素养。其次,在“时间尺”的上下直观呈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一一对应,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归纳总结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最后,利用“时间尺”,打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关系,渗透了课程育人的意图,指向了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时记时针直观
画时针
空竹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