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3-10-25 13:18钱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作用教育途径劳动教育

钱锋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在阐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案例分析,实事求是;关注社会,时政结合;研读历史,借鑒经验;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个体示范,榜样效应。这样既可以拓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深度,又使劳动教育有可依附的载体而变得更加具体。

[关键词]高中地理;劳动教育;教育作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9-0096-03

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方案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新定位,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的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这进一步确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学校应该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理念和原则,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从学科属性上说,中学地理课程兼顾了理论和实际这两方面,其研究内容与劳动教育有很好的关联。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科之间的黏性,发挥学科协同效应创造的教学价值。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作用

(一)在人地观念培养中树立劳动意识

在地理学科中,人地协调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中一把开启人地协调观学习大门的钥匙就是要树立劳动意识。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为例,在讲到水循环这部分知识点时,教材引入了黄河输沙造陆这个例子。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这种高强度、大规模治理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觉醒”。 黄河流域曾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面对这种不利的客观环境,我们抓住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有意识的改变就是劳动意识的一种体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以人为劳动改变自然环境的例子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开展劳动教育。

(二)在人地关系探讨中思考劳动方式

人地协调观关注的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早期以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下,人类存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等不良现象。随着人们社会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的增强,人类也在不断地修复与大自然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人地关系的变化来思考劳动方式。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为例,教材介绍了人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等。在活动版块,教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当前,人类对煤炭的利用已经从单一的燃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通过煤炭开采来发电,发电过程中产出的煤灰渣又可以制作煤渣砖、混凝土等;在煤炭开采中提取出的微量元素可以加工成稀有金属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利用自然资源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方式的重要性,开展劳动教育。

(三)在人地交互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

在劳动教育中,经过前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对劳动方式的了解之后,要进一步推进到劳动技能的学习,这是人类将主观想法变为客观产出的重要一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地交互的过程,并借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区域发展”为例,在谈及面对资源枯竭型地区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教材举了德国鲁尔区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注重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加快老企业的改造,调结构、提产能、增实效;同时大力扶持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类劳动技能罗列出来,再将其与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产业中所需要的人类劳动技能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在与自然资源的交互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并以此开展劳动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案例分析,实事求是

前面已经提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教师要引导让学生由内而外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去思考、看待劳动。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为例,教材列举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陕北榆林市由“沙漠之城”变成“塞上绿洲”的“逆袭”之路等,这些案例都是我国治沙工程的成功代表。这是一辈又一辈人将治沙这个接力棒代代传承,发挥劳动智慧,弘扬劳动精神,践行实际行动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将这几个地区治沙前后的地区发展形势、老百姓生活质量等进行对比,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治沙前后的天差地别,感受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这几个地区没有“人为干预”,没有劳动者的辛勤劳作,按照气候条件、地理特点任其“自由发展”,现在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可以在假设中思考并进一步感受劳动对环境改造的影响力,从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一方面,在案例分析教学法中融合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阅读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真实的案例研究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以及动态发展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关注社会,时政结合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作用,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可以采取时政结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為例,教材介绍了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演进过程。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随着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了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这些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既有一线基建人员的辛苦劳作,又体现了市政管理者的劳动智慧,同时也离不开区域内普通老百姓的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广东省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深圳的前身为原宝安县县城,因当地人主要以捕鱼为生,所以当时的深圳被外界称为“小渔村”。而经过短短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这座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创新重镇”,其崛起之路令人震撼。《人民日报》在2022年4月30日第07版中刊发题为《40年,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将南海小渔村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生长的城市 奋斗的足迹》的文章。记者向读者介绍了无数的劳动者用汗水与智慧一步步将南海小渔村建成了国际化大都市[2]。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引导他们展开讨论,思考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采用时政结合教学法融合劳动教育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时代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

(三)研读历史,借鉴经验

人类历史的更迭发展让一代代人能够从前辈的开创之路中借鉴经验,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可以采取历史研读教学法。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教材提到一个概念——“人地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地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早期)→人定胜天论(中期)→天人相关论(中期)→人类中心论(近现代)→因地制宜论(现代)→人地协调论/和谐论,其对应的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是: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劳动带有更多的“蛮力”色彩,这也让部分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思想越来越成熟,开始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反思,逐渐有了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通过历史发展的轨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思想、劳动方式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迭。这也突显了劳动动态发展的特点。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深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当下我们崇尚的文明劳动、高效劳动、科技化劳动具有怎样的特点,一点点地拓展课堂的深度。

采用历史研读教学法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以史为镜,发挥历史研究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彩。

(四)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高效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可以采用总结规律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规律来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认识区域”为例,教材介绍了不同区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譬如一座城市的发展该如何规划、区域优势如何挖掘等,这就是劳动智慧的一种体现。目前,我国的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数量规模可以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Ⅱ型小城市、Ⅰ型小城市、小城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同一个层级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总结同一个层级的不同城市在劳动产业及劳动人口的分布、劳动职业的各种占比、劳动者的学历高低等方面的规律,再验证这条规律,这对深层次的劳动教育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采用总结规律教学法来融合劳动教育时,一方面,这能够突显劳动的普适性和广泛性,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无处不在,且不可小觑;另一方面,这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个体示范,榜样效应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还可以采用个体示范教学法,在体力劳动上做出表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为例,关注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比如在学校里是否有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在轮值劳动时是否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等。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评选出劳动标兵,请劳动标兵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环境保护心得,鼓励学生向劳动标兵学习,以其为榜样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成为环境保护者。

随着这种意识的深化以及日常劳动行为的落实,学生的劳动习惯逐渐培养起来。采用个体示范教学法融合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可模仿、可参照、可看齐的学习对象,让劳动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另一方面,能够在学校和班级里营造良好、浓郁的劳动氛围,无形中熏陶置身于氛围中的每一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结语

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自然应当肩负起劳动教育的重任。从学科属性的角度而言,劳动教育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干精神的学科,它影响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其与地理教学结合,在地理课堂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这既可以拓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深度,又可以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地理与劳动教育两者的融合要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融合教育,助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巧妙.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3):126-128.

[2]  吕绍刚.40年,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将南海小渔村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生长的城市   奋斗的足迹[N].人民日报,2022-04-30(7).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教育作用教育途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浅议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的方法途径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微电影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