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动教师”培养策略

2023-10-25 16:55柳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备课组研讨策略

柳燕

“睿动教师”的“睿”指通达、明智,“睿动”指“全力以赴,超越自我”的教育信仰。学校通过完善培养机制、注重“教—研—训”一体化、开展“四微”主题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专业提升。

一、完善培养机制,“一师一风采”

学校准确分析每名教师的特点、优势、劣势,结合教师的发展现状,对教师进行数字画像,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引导教师从人文与交流、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传统、体育与健康、技术与实践五大板块中任选两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睿动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一师一风采”。

学校根据教师的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能言善写的教师,学校鼓励其每周进行一次读书分享,每月参加一次主题研讨,每学期撰写一篇写作心得;对于有古筝(体操或书法)特长的教师,学校让其每周教学三次古筝(体操或书法),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展演,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外表演;等等。

为确保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制定了《光谷二初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办法》,除了对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学校论坛交流等常规校本教研计学时,还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一份高质量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反思、精心命制一份试卷、做一份多媒体课件或微课、精心上一节公开课,并根据完成的质量分项计学时。每学期,学校考核认定教师校本研修情况,对未达到最低学时要求的教师,通知其整改和补修。

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研修实施项目式运行管理。一是菜单式订购培训。学校在鼓励个人或部门自主申报所需培训项目后,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整体规划教师培训工作,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如学校学生成长中心订购了班主任实效管理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课程管理中心订购了助力中考提质的培训项目,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复习,明确中考备考方向;教师发展中心订购了教师个人课题申报培训项目,指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提高科研素养。二是集群式研讨交流。每学期伊始,学校举行“动教育”系列主题教师讲堂,每期20多名教师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智慧,同时特邀教育专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点评指导,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启智。三是专项式骨干培养。学校根据师资实际,组建了“灵动坊”(语文学科)、“悦动坊”(数学学科)、“心动坊”(英语和综合一学科)、“行动坊”(理化和综合二学科)四个“动教育”名师工作坊,成立了“汤金华物理名师工作室”“程序数学名师工作室”,鼓励优秀教师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帮助更多教师涵养师德规范、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学行为、积累教学经验。

二、注重“教—研—训”一体化,凝聚团队力量

学校在“动教育”理念下,基于“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方式,强调校本教研要立足现场,解决疑难,强化团队横向互动。

“教”指课堂展示。团队成员从学生表现、提问方式、互动合作、重难点问题解决效果等方面,观摩、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研”指教学团队课后讨论、研究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执教教师处理问题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和策略。如在议课环节,执教者先就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说课;接着,教研组内三个年级代表结合上述观课要素进行评议,针对整堂课的亮点——“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研组长做总结发言;最后,特邀专家围绕学生是否有规则地倾听、有思考地阅读、有根据地表达、有主见地质疑、有策略地行动等做点评,关注教师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参与,落实了学生的課堂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与“研”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凝聚团队力量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协作交流,改造、重组已有教学知识和技能,学习、完善学科素养结构的过程。

“训”指学校针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主题研训,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提炼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如在“理论指引”研训环节,为加强教师对“动课堂”本质的理解,学校教学负责人做《回归本源的“动课堂”四环节》专题培训,从热身、探究、拓展和评价4个“动课堂”基本环节入手,归纳总结了相应的实施策略:热身——设计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层次(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探究——设计任务模块,注重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拓展——设计实践运用情境,注重知识迁移运用和认知结构完善;评价——多维观察,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三、开展“四微”主题探索,发挥教学实效

“四微”指教师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开展“微研究、微原理、微课题、微创新”探索。

首先,发现真问题,开展微研究。每次进行问题研讨前一周,各备课组先确定研究方向,各组员根据研究实际,将其发现的问题提交给备课组长,组长组织教师再次聚焦问题,审核问题的研讨价值,提炼出要研讨的“真问题”。如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明晰了学生课堂参与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参与被动、参与层次较浅和参与能力不强等方面。数学备课组针对学生课堂参与问题展开集体教研,发现学生课堂参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无趣、教师魅力不足、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由此,数学备课组确定了“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真问题,并展开微研究,寻找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具体策略。

其次,研讨汇智,发现“微原理”。备课组确定研讨的问题后,组长提前通知组员做好发言准备,在集体备课时研讨问题,碰撞思维,并结合大量观察、实践所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发现“微原理”。如在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的主题研讨“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组内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经过交流讨论,凝练出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微原理”——内源动机激发,具体涉及内置需求、差异分层、成就评价等策略。

再次,问题转化,形成微课题。学校激励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个人教学研究,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教师自主申报的微课题有“基于学生深度参与的初中语文阅读‘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NOBOOK虚拟仿真平台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等。

最后,探究物化策略,实现“微创新”。学校引导教师申报教育微创新项目,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微创新实践。从教师申报的项目来看,有作业处理的创新策略——为佳作点赞;学校管理的创新策略——学习资料整理“我做主”;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学生轮流担任科技新闻发言人;学生辅导的创新策略——典型易错题的微课小超市、已学重点知识“保温训练”等。教师在不断探索中提升了教学能力,实现了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备课组研讨策略
备课组长的定位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